李熙 红河州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和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使调查研究在全党蔚然成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集中体现,既是一种工作作风,也是一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许多同志深刻体会到,一次成功的调查研究,必须奏好掌握实情、正视问题、推动落实“三部曲”,着眼解决问题,重在解决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为确保各级党委、政府决策的科学与正确,避免工作失误,要求调查研究必须努力了解掌握到真实情况,做到主观与客观相一致。但是,实际工作中,有的只能看到“一点表面、一个枝节”,甚至是一些假象,找不到事情的本质,抓不住问题的关键。这样的调查研究,毫无实际意义,甚至贻误工作。如何才能了解、掌握真实情况?在调研时机上,要坚持以随机调研为主,少一点提前通知,多一些不打招呼的微服私访,既可以察到实情,也可以减少对基层工作的干扰。在调研对象上,要坚持一竿子插到底,减少层层陪同,直插一线、直面群众,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深入末端,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在调研方法上,努力做到能到现场不到会场,能直接交流不看书面材料,能蹲点调研不搞“车轮滚滚”,减少材料调研、会议调研和面上调研,并处理好调查与研究的关系,努力克服调查容易研究难的问题,善于从大量的纷繁复杂的第一手材料中,做好“交换、比较、反复”的工作,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调查研究过程中,我们在了解掌握真实情况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发现了问题。因为在真实情况中,既有成绩,也有问题;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能否取得实际效果,关键在于对发现的矛盾和问题,是退避三舍、绕道而行,还是不遮不掩、敢于正视。出于多种原因,有的同志对发现的问题不能正视,不敢担当,要么当好人,和稀泥,能遮则遮,能掩则掩,甚至视而不见、见而不管,要么固执己见、以偏概全,只问下级、不问自己,不能举一反三、自我反思,找不到问题的根源所在。这就违背了深入基层的初衷。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本着对人民负责、对党负责的精神,勇于正视问题,敢于揭露矛盾,并善于从自身问题找起,倾听人民呼声,接受群众监督,徙木立信,以上率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靠深入调查研究下功夫解难题,靠贴近实际和贴近群众的务实举措抓落实,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实践告诉我们,抓工作落实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过程。实际工作中,不存在脱离指导帮助的“调查研究”,也不存在离开解决问题的“工作落实”。否则,调查研究就失去了可靠的实践基础,工作落实的过程也就演变为形式主义。工作中,围绕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对于那些在能力和权限范围内的问题,要随时发现、随时指出、随时解决。对于那些需要领导出面、统筹研究、部门协同的问题,要带回机关,及时报告,力求得到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支持,促成问题的尽快解决。对一些带政策设计、制度安排的倾向性、根本性问题和基层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则可以写成调查报告、工作研究,供各级领导在决策时参考。特别是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在调查研究中增强本领、寻求高招,注重解决矛盾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解决好“桥”与“船”的问题,既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把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分解细化成具体的目标任务、思路方法、具体举措,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从根本上夯实基层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和组织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