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炳介
1933年冬,由彭德怀任司令员、滕代远任政治委员的红军东方军一支部队来到了福建省明溪县旦上村。
在红军帮助下,旦上村成立了工农革委会,发动群众斗地主、闹革命,过去死气沉沉的旦上村一下活跃起来。田埂垅的汤清兰担任了妇女代表,她和土地委员黄水生、贫农团主席黄兆珍一起发动全村妇女为红军清洗缝补衣服、煮饭烧菜、打草鞋、站岗放哨,村里的拥军气氛特别浓厚。
1934年1月30日晚,旦上红军临时办事处接到上级通知,要求2天之内加工3000斤军粮。那时,农村加工粮食主要靠土砻、石臼等传统工具,加工粮食费工费时,效率特别低。
正在红军犯难时,汤清兰带着姐妹们找到了办事处领导。她说:“前方战士为穷人勇敢作战,不怕流血牺牲,咱们后方要大力支援,绝不能眼睁睁看着红军饿着肚子上战场!”当夜,汤清兰带着姐妹们在黄地、杨坑、田埂垅等村落分别成立了军粮加工组,几个村子的妇女全部行动起来,大家连夜挑灯磨米。第二天傍晚, 旦上村把2000余斤干干净净的大米送交到红军临时办事处。
红三军团五师的一位首长感叹地说:“旦上大嫂了不起,两夜谷子变大米。”
1934年3月下旬,国民党东路进剿军李默庵部和卢兴邦部共1万余人,在空军支持下由将乐出发进攻明溪县,“围剿”红军。
3月26日后半夜,红七军团十九师千余人连夜急行军,根据指挥部指示赶到铁岭密林隐蔽埋伏,准备阻击李默庵部。旦上村苏维埃主动承担了为近千名红军官兵做饭的任务。
旦上村田埂垅黄家老屋的前厅、后厅,摆起了10余口大铁锅。几十名男女老少根据分工,有的挑水,有的淘米,有的烧火煮饭,有的洗菜切菜。
米饭煮熟后,村民们先把米饭捏成饭团,配上一些萝卜干、酸菜干等蔬菜,再用一片片棕叶包裹扎紧,这样既保温又卫生。临近中午,村民们把一个个饭包装进箩筐,由黄金明、黄水生、黄兆珍等6位村民挑着先行出发,汤清兰、黄招英、谢火金等随后挑着茶水,把午饭送到了距离旦上村8华里的铁岭前沿阵地。
红十九师官兵编了几句顺口溜:“旦上支前想周到,送来饭团吃得饱;冲锋杀敌浑身劲,不忘旦上好兄嫂!”
1934年1月初的一个晚上,活动在俞云磜一带的反动组织大刀会在匪首翁圣茂的带领下,纠集40多个匪徒,妄图偷袭小溪兵站,抢夺红军的粮食等军用物资。
旦上红军指挥所派遣一排战士立即出发赶至几十里外的后洋村,阻击来犯的匪徒。旦上村离后洋村60多里,道路崎岖,不利于行军。旦上村赤卫队员黄远崇主动请缨,要求给红军当向导,带领红军抄近路直插后洋村。
指挥所首长同意了黄远崇的请求,并安排红军用干杉皮、干竹片做成多支火把,点亮前行。黄远崇高举火把,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在崎岖的山道上带路前行。这支队伍赶在天亮之前到达后洋。战士们占据有利地形,埋伏起来严阵以待。
早7时,从俞云磜方向窜来的40多个大刀会匪徒大摇大摆进入了红军设下的伏击圈。红军的枪声一响,只见那些平时号称贴符念咒可以刀枪不入的乌合之众纷纷抱头鼠窜,跑得慢的刚要抵抗,就被红军消灭。
红军后洋御敌告捷,黄远崇雨夜带路有功。战斗结束后,黄远崇受到了红军首长的表扬。为了感谢黄远崇,参加战斗的陈排长把自己身带的行军水壶和一副自制的铁线蚊帐钩作为纪念品,赠送给黄远崇。
黄远崇离世后,那个刻有五星标志的行军水壶由他的儿子黄圣谊收藏。这件革命文物现陈列在御帘村红军纪念馆里,虽然历经八十多年,但仍然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