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对党员干部来说,遇到压力和阻碍是常态,是能力素质提升的必修课,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更不能因为困难多而不作为,而是要锻炼把包袱转换成有抱负有担当的能力,让压力阻力成为干事创业的前有引力和内生动力。
生活中,没有谁会永远一帆风顺。党员干部要有宠辱不惊的从容和坚如磐石的信念。“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周恩来同志一生都遵奉自己的誓言,不论对敌斗争多么激烈,担负的责任多么重大,个人的处境多么困难,他都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精神。正如他在自我解剖时说的那样:“我做工作,从来没有灰心过。”当前,国内外环境、面对的矛盾和问题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党长期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要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需要党员干部更加主动担当、奋发有为。正视眼前或背上的包袱,耐心细致地分析它、研究它、克服它,是党员干部一项极为重要而十分紧迫的问题,也是锤炼能力、转变作风的重要途径。
包袱转化好了,是宝贵财富,甚至是稀世宝藏。比如,对一些管理低效乏力、经营步履维艰的国有企业,如果不等不靠、敢闯敢试,用好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招,也会实现春风赶走严寒、旧貌换上新颜。再如,一些软弱涣散的党组织、集体经济“空壳村”,换一批能力作风“双过硬”的带头人,紧密团结群众,认准本地资源优势顺势而为,也能后发赶超,实现乡村振兴路上的“弯道超车”。包袱袭来的时候,正是发现自身思想钙质匮乏之处、能力结构短板和工作作风漏洞的大好时机。党员干部要把包袱当作大海航行中的“风暴”,既要知道风险藏在哪里,能够及时抉择躲避,也要掌握应对闯关的技能,需要勇立潮头的时候坚决不辱使命、毫不退缩。
有包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故作矫情亦或只顾博取同情,麻木亦或长期地负载前行,因为认识不到位、努力不充分,深受拖累而解脱不了。“为了争取新的胜利,要在党的干部中间提倡放下包袱和开动机器。”党员干部要像“改造毛衣”一样,把各种包袱打散解剖,转成胸怀抱负、砥砺前行的思路“线索”和精神“干粮”。要善养每临大事的静气和定力,战胜冲动的“魔鬼”、慌乱的“叛逆”,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而坚守理性和独立,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条理的思考。要注重以自醒自知保障自重自立,对自我认知、能力和素养进行辩证剖析,客观准确地认识和利用自己的“金刚钻”,在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过程中,有效实现扬长避短、转逆为胜。要拒绝做不到绝境不行动的“寒号鸟”,善于积累和总结工作经验,善于对标和看齐“他山之石”,有力提升风险预判、防控的敏锐性和实效性,一边解“疙瘩”、甩包袱,一边结硕果、增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