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微
(抚顺矿务局总医院循环3病房,辽宁 抚顺 113008)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冠心病类型,该型心绞痛极易导致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当前临床主要采用钙通道阻滞剂、硝酸酯类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但疗效却不是十分令人满意。笔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取得不错的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7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且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书面协议同意书。排除标准: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排除脑血管疾病者、排除处于急性感染期患者,排除对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过敏者。根据随机原则及随机数字表法将172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86例)和观察组(n=86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44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30~80岁,平均(52.25±4.41)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40例;年龄30~80岁,平均(52.29±4.33)岁。对照组及观察组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通过统计学软件分析,统计结果均显示P>0.05,表示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予以地尔硫卓、阿司匹林、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阿托伐他汀服药方法:每次20 mg,每日1次,氯吡格雷的服药方法:每日1次,首次给药剂量为300 mg,以后每次75 mg。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疗效判断标准:①无效: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未出现任何改善,仍反复发作,甚或发展成为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未见任何改善;②有效:2周内心绞痛发作频次减少≥2/3,心电图显示ST段回声达0.1 mV以上或者倒置T波转变为直立波;③显效:2周内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未见复发,心电图显示ST-T段恢复正常。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数据处理以及数据分析均使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的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的统计方法采用χ2检验;P<0.05则表示统计结果有意义。
对照组无效34例,有效28例,显效24例,总有效率为60.47%(52/86);观察组无效8例,有效28例,显效50例,总有效率为90.70%(78/86);经χ2检验,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主要包括静息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初发型心绞痛等,临床表现主要有夜间型心绞痛、心绞痛进行性加重等。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特点是具有不稳定性、病情变化快,致心肌梗死风险性高。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学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破裂且伴有腔内血栓形成,而斑块破裂后可导致机体内血小板激活,从而造成血小板黏附并形成血栓,导致冠状动脉痉挛,从而导致心绞痛的出现[1]。通过强化治疗后,可快速缓解患者的相关症状,病情可转变为稳定型心绞痛,预后较好。若治疗不及时,随着疾病的进展极易恶化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发生猝死,因此,及时控制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发展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显得尤为重要。阿托伐他汀属于他汀类调脂药物的一种,是羟甲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的竞争性抑制剂,可通过肝脏LDL受体的增加达到增加LDL的代谢的作用。此外,阿托伐他汀还具有改善内皮功能、调脂、抗炎、稳定粥样斑块、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患者的血流储备能力等。而氯吡格雷可选择性的抑制血小板受体与二磷酸腺苷的结合,且这种结合是不可逆的,有效抑制了血小板的聚集[2]。氯吡格雷的特点是不良反应小,起效快。有研究显示,氯吡格雷首次服用300 mg负荷剂量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在服药后90 min后即可发挥其抗血栓作用,在用药6 h内可达到稳态,12 h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效果可达到峰值[3]。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提高,结果表明,采用阿托伐他丁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