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
8月13日上午,正在第七师一三一团十四连晒场上指挥工人忙着脱粒、装袋的职工蒲昌军高兴地说:“今年我种的食葵单产达260多公斤,真的丰收了,比我年初预定目标还高出了20公斤……”
今年年初,蒲昌军和妻子分别有了各自的50亩身份地,成为了土地真正的主人。一向被连队职工誉为“小诸葛”的蒲昌军又开始盘算起来:土地是自己的,可以放心大胆地投入,团场又取消了“五统一”,今后种什么、卖给谁,自己说了算。那种什么能挣钱,怎么种?是随大流种棉花、番茄还是……?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蒲昌军。
一次,蒲昌军和朋友在一起吃饭,听说四川、陕西和湖北等省食葵销路特别好,食葵加工企业多,需要大量加工原料。
于是,蒲昌军带着妻子到四川、湖北、陕西等省考察食葵市场。经过半个月的考察,他们感觉食葵市场前景很好,尤其是大规模种植,成本低,一点不愁销路,值得一试。
说做就做。3月底,他们刚回家就从连队两名职工手中流转了100亩地。这下,他的种植面积一下跃升至200亩。为种好食葵,夫妻俩租用两辆农用车,将200亩地铺上了厚厚一层农家肥,又引种了籽粒饱满、个头大,特别受食葵厂商欢迎的新品种363。
在种植中,他严把查苗补苗、间苗定苗、中耕除草、打杈、打叶、人工授粉等每个管理环节。同时,他还根据食葵前期对肥料的吸收较少,后期较多的特点,每亩开沟追施碳酸氢铵25公斤,做到水肥充足。
功夫不负有心人,据该团农业生产部门测产,他种植的食葵每亩单产达265公斤,总产5.3万公斤。
蒲昌军自豪地介绍说:“这两天来看货的客商络绎不绝,有给每公斤八元的、有九元的,我的食葵个大、饱满,品质特别好。当然是谁给的价高卖给谁呀,根本不愁卖。退一步说,就是按每公斤八元计算,去掉每亩成本1400元,纯收入还有14万元哩,这都是改革让我们放开了手脚,挣上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