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四个维度❋

2018-01-22 06:02:03彭恩胜袁霭凤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6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医学院校培育

彭恩胜,袁霭凤

(1. 江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 330004; 2.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北京 100700)

医学人文素质培育就是通过课内外教学和环境熏陶,让受教育者接受生命观、价值观、法治观、道德观教育,使受教育者具备良好的伦理价值、职业道德、懂法守法等方面的素养。医学人文素质培育是我国医学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育的实效性决定着未来医疗卫生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断提升思想认识,构建课程体系,搭建坚强阵地,营造良好氛围,对于提升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 在主体维度上不断提升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思想认识

医学人文素质培育主体是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承担者、实施者和接受者,其根本特点是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常言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思想认识深刻才有行动的自觉。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有怎样的思想认识就会产生怎样的效果;理念历来是各项改革的先导,有怎样的理念定位,就会形成怎样的高度。提升医学人文素质培育主体的思想认识,是强化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前提条件。

医学人文素质培育主体包括医学院校或医院职能部门管理者、教育教学工作者及医(学)生。就医学院校或医院职能部门管理者而言,需要高屋建瓴,清醒地认识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医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充分认识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形成医(学)生系统知识体系、塑造医(学)生完美人格的重要价值,把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这一课题上升到关系能否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战略高度来抓,以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念来构建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做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有效促进医(学)生成长成才。就教育教学工作者而言,他们既是医学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创造者和传播者,又是宣传医学精神的重要媒介和桥梁。早在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大会上通过的《爱丁堡宣言》就指出,医学教育目的是培养医生,这些医生应该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病人理当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为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生,而不再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于是教育教学队伍中,既要有哲学社科专业背景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也要医学医药专业背景的教育教学工作者,从工作者的学科结构上形成了医学与人文的融合交叉,遵循人文素质教学规律,努力探索教育规律,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言传身教、传道授业,在提高医(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不断提升其人文素养。就医(学)生而言,须秉承“科学人文并重”理念。明朝王绍隆在《医灯续焰》中指出:“医虽小道,实则甚深三昧。须收摄心体,涵泳性灵,动中习存,忙中习定。”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医术表面看上去虽仅像一门技术,然而它也是需要很深的修养与哲思。医(学)生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初心,坚守职业的善心,在成长成才中保存好自己良好的习性,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注意修身养性。《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作为医(学)生,必须掌握较广博的天文、地理、人事知识,才能探微索隐,掌握真要,动则有成。《备急千金要方·论大医习业第一》曰:“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这充分说明专业学习与人文修养并重,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两者缺一不可。作为医(学)生,自身必须充分认识、深刻领会医学不仅是一个科学系统,还是一个人文系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综合体。在人生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时地提醒自己,社科知识、人文精神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一样都是医(学)生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的必修内容,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2 在客体维度上科学构建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课程体系

医学人文素质培育客体是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内容,是医学人文素质培育主体的作用对象。那么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内容是什么呢?一般而言,医学人文素质培育需要通过人文知识传授、人文精神体验,将人类优秀的人文成果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受教育者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医学人文素质培育有效性的重要基石。

科学系统的医学人文素质培育课程可以包括三大模块,即公共基础性人文课程和医学基础性人文课程、医学专业性人文课程。公共基础性人文课程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必修课及由《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唐诗宋词欣赏》《音乐欣赏》《美学》《自然辩证法》等选修课程组成。此类课程约占医学人文素质培育课程的40%左右,旨在让受教育者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培养全面发展型医学人才奠定基础。医学基础性人文课程,主要由《人文医学概论》《医学伦理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学史》等必修课(其中《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系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课程)及《生命观与生命关怀》《中华医古文》《道家与医学》《医学与艺术》《儒医文化》《医学写作》《医患沟通学》等选修课组成,此类课程约占医学人文素质培育课程的35%左右,充分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公共卫生学交叉与融合性的特征,旨在让受教育者正确认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提升医学社会价值判断能力,尊重人的尊严与权利,领悟医患之间的关系,理解医学的终极目标,培养医学道德和人文素养。医学专业性人文课程,主要由《行为医学》《社会医学》《生态医学》《社区卫生保健》《医院管理》《健康促进与管理》等课程及医学人文前沿专题、讲座、学术研讨会、学习培训会等组成,此类课程约占医学人文素质培育课程的25%左右,旨在探讨医生职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有关问题,培养医(学)生应用医学人文的能力,帮助医(学)生更好地理解、反思并解决医学临床实践中的人文问题。这三部分课程体系内容的有机整合,构成了较为科学的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

3 在介体维度上系统搭建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坚强阵地

医学人文素质培育介体是医学人文素质培育主体与医学人文素质培育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中介因素,是主客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其中课堂、实践、网络是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主要介体,是提升医学人文素质培育有效性的重要阵地。

在系统的教育教学阵地中,课堂是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主渠道,网络是医学人文培育的重要平台,实践是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重要载体。就课堂而言,“如果说医学教育分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与继续教育三个阶段的话,那么较为可行的是在第一阶段让医学生接受系统的医学人文教育”[1]。因此在课堂教育教学中,需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促使医学人文精神走近受教育者的应然世界,走进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在教学方法上,应遵循现代教育理论,不断总结归纳出一种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符合医学教育教学规律、符合人的健康成长成才的教学方法,这种逐渐成为主流的教学法不是“接受性学习”而应是“探究性学习”法,如问题导向教学法、小组讨论法、“三明治”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课题研究法等,尤其可以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是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继承与发扬,借由“教”与“学”的互通原则,实现对传统课堂模式的翻转。翻转课堂下,教学活动以受教育者为中心,实现了“教”与“学”的完美统一,从而引导受教育者通过切身思考、直接参与的教育教学融入其中,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和授课内容,提升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就网络而言,网络已经成为受教育者的生活方式。医学院校或医院可以创建医学人文素质网站,将医学人文素质知识、政策、文件、文化等有关素材上传至网站,并及时更新。加强与名校、名医院的合作,开展医学人文素质远程教育教学,分享优质资源,拓展学习时空,满足不同层次受教育者的需求。创设微信、微博、BBS、贴吧等交流平台,展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深入交流,促使医学人文精神深入人心。就实践平台而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教育更重视创新能力,从根本上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持续强化学生的创业精神,力争从本质上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这表明优秀的医生,既需要精湛医术,还要高尚医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提出,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于是将实践教学纳入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当中,将实践育人理念贯穿于教学之中,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应然选项。在实践教育教学方面,有许多高校作出了表率,如江西中医药大学的“惟学、惟人”教育模式,南京医科大学的“认知、实践、服务、能力”教育模式,广州医科大学的“精神熏陶,全员育人”教育模式,天津中医药大学的“寓理于情”教育模式,山西医科大学的“全面、全人、全程、全时、全方位”教育模式,都将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之中,让受教育者在参与、体验中提升医学人文素质。此外,通过到社区医院、乡镇医院、敬老院、社会福利院、偏远山区卫生所等单位的见习、实习、考察,在一些重大节日如世界艾滋病日、全国助残日、世界糖尿病日,赴农村开展宣传及义诊活动,使医(学)生多了解基层群众,多接触基层患者,从而不断增强医(学)生的的职业责任感,提升医学人文素质,将医学人文知识内化为精神自觉。

4 在环体维度上努力营造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良好氛围

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环体是指与医学人文素质培育密切相关的内外部环境因素。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良好环境不仅是一种正能量,还是一种凝聚力,更是医学人文素质培育取得实效性的外部条件。

医学人文素质的培育,绝不是简简单单的教与学的过程,而是由不同医学院校或医院的不同历史传统、独特文化背景、专有文化实力所决定的。医学人文素质的培育,不仅包括医学院校校内,也包括校外环境;不仅包括医学院校文化,也包括医院文化。因此,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环体维度是一个系统工程,至少但不限于弘扬医学人才特质精神、建设物化医学人文环境、打造医学人文活动品牌。就弘扬医学人才特质精神而言,需要医学院校及医院去挖掘、去总结、去提炼。每年高等院校都培养出许多医疗卫生战线上的优秀人才,其中一大批毕业于医学院校从事于本行业者斩获佳绩,涌现了“国医大师”“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健康行业十大风云人物”“白求恩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先进典型。这些先进典型的精神是朴实、勤勉、奉献、恒心。强化医学人文素质培育,就必须不断彰显这种人才特质,不断弘扬这种素质文化,让这种物质文化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就建设物化医学人文环境而言,“校园文化是医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直接环境,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有着直接示范和教化作用”[2]。在医学院校校园或医院里,树立李时珍雕像、南丁格尔塑像等,建立时珍广场、华佗广场等,让受教育者感受医学大家风范,置身于医学人文环境。在校园里或医院里的大楼,可以体现医学领域的特色,如命名扁雀楼、仲景楼等。在校园里或医院里的路名,可以称为当归路、百合路、知母路、防风路等。在学生或医院聚集区设置医学文化有关的文化长廊,在医学院校的教室、宿舍、运动场、图书馆、活动室、楼道、林荫道等地及医院的挂号处、科室、医院走廊、医院候诊室、住院部等地悬挂名言、格言、警句标牌,让受教育者从视觉上直接冲击并展示医学院校或医院的医学人文文化,让受教育者时刻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就打造医学人文活动品牌而言,可以开展医学人文讲坛,如举办“杏林讲坛”“双惟讲坛”“时珍讲坛”“国医大讲堂”等,邀请国内外名医名师、专家学者等总结新时代医学人文素质培育取得的变革性成就,分析新时代医学人文素质培育的现实境遇等,从而营造浓厚的医学人文氛围。可以举办医学人文活动月、医学人文活动周、医学人文读书节等活动,强化医学人文素质的学习和熏陶。可以开展与医学人文相关的书画展、艺术节、演讲比赛、辩论赛、征文活动等,使受教育者在丰富的医学人文文化生活中得到启迪。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医学院校培育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读与写(2020年19期)2020-11-25 10:16:24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读与写(2020年14期)2020-11-25 08:16:00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读与写(2019年28期)2019-11-27 08:39:14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小学时代(2019年12期)2019-01-11 16:51:07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40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