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永太
(鞍钢集团公司职业病防治院检验科,辽宁 鞍山 114044)
细菌感染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细菌感染患者主要表现为红、肿、热、痛等,若不及时控制,极易导致败血症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细菌感染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临床主要采取降钙素原作为细菌感染的检测指标。本研究旨在探讨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在细菌感染的临床价值,以期为细菌感染的检测手段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收治的155例重症感染患者、155例局部感染患者及115例同期体检健康人群,所有患者均经血常规及病原学检测确诊,均符合细菌感染的诊断标准。重症感染组腹膜炎41例,败血症55例,化脓性阑尾炎59例,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00%;男92例,女63例;年龄20~70岁,平均(35.52±3.31)岁。局部感染组泌尿系统感染46例,肺部感染109例,细菌感染培养阳性率为100%;男90例,女65例;年龄20~70岁,平均(35.50±3.34)岁。健康对照组男65例,女50例;年龄20~70岁,平均(35.54±3.35)岁。3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分析,统计结果无差异,均有P>0.05,均衡可比。
1.2 方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所有研究对象均于清晨空腹状态采取患者的静脉血液样本,采样后离心血液标本得到血浆,检测研究对象的C反应蛋白及降钙素原。降钙素原检测采用免疫化学发光法进行测量,C反应蛋白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具体检测方法均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操作。
1.3 评价标准:C反应蛋白水平≤3 mg/L为正常;降钙素原含量≤0.5 ng/mol为正常。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中所有的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均使用统计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以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作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的统计方法;以(±s)表示计量资料,以t检验作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的统计方法,P<0.05则表示统计结果有意义。
治疗前,重症感染组、局部感染组、健康组的降钙素原水平分别为(14.68±2.64) ng/moL、(1.83±0.12)ng/moL、(0.04±0.01)ng/moL;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39.72±5.54)mg/L、(25.68±3.18)mg/L、(1.62±0.32)mg/L;经t检验,重症感染组及局部感染组的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组,且重症感染组显著高于局部感染组,均有P<0.05。治疗后,重症感染组、局部感染组的降钙素原水平分别为(0.47±0.02)ng/mol、(0.35±0.03)ng/mol、;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为(2.91±0.22)mg/L、(1.91±0.28)mg/L;经配对t检验,治疗后,重症感染组及局部感染组的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有P<0.05。
感染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理过程,若病情严重会导致败血症或全身器官衰竭,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主要通过病原学检查或细菌培养诊断细菌感染,该方法的准确性较高,但缺陷是检测所需的时间长,无法做到及时诊断,严重影响诊疗的及时性[1]。降钙素原是由机体甲状腺C细胞生成,无激素活性,机体在病理条件下,其体内的白细胞介素及肿瘤坏死因子等含量的增加会对肠系膜、肝、脾等细胞形成刺激,从而导致降钙素原水平的升高。当机体出现全身感染时,在4 h之内即可检测到降钙素原水平的升高,在感染6 h后,降钙素原水平出现急速上升,且不易被水解酶降解,稳定性较好,不受体内激素水平的影响[2]。
研究显示,PCT升高的程度与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当机体出现严重感染或脓毒血症时,PCT水平会显著升高。而C反应蛋白在机体异常状态下含量会增加,其对感染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均差于降钙素原,但二者联用已经成为判断感染的常用检测手段[3]。通过检测体内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的含量及变化情况,可有效判断感染及治疗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重症感染组及局部感染组的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组,且重症感染组显著高于局部感染组;治疗后,重症感染组及局部感染组的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
结果表明,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可有效评估细菌感染的程度,同时还能有效评估治疗效果,有助于病情恢复的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诊断价值。
[1] 戴佩佩,裘晓乐,徐克.降钙素原与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细菌感染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2010,25(11):858-860.
[2] 杨泽敏,黄惠东,卢自当,等.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在细菌感染中的诊断价值与应用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23):5492-5493.
[3] 毛得斌,陶建萍.评价联合检测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在细菌感染患者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0):1276-1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