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之称的发生学考论

2018-01-22 01:32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23期
关键词:天行外感天地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

伤寒,是中医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发生学的角度去考察中医的概念,揭示这些概念产生的文化心理积淀,对于认识中医学的特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伤寒”这一概念出现的很早,成于西汉的《武威汉简》中就出现了“伤寒”一词。《千金翼方·伤寒》也指出了“伤寒”之称自古有之:“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医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

伤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伤寒即伤于寒邪,广义的伤寒就是一切外感疾病的统称。《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中“伤寒有五”之“伤寒”为广义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为狭义伤寒。本文主要探讨广义的“伤寒”概念的发生。

1 “伤寒”与“天行”的关系

“天行”,是“伤寒”的另一种称谓,也称为“时行”。如《肘后方》言:“贵盛雅言,总名伤寒,世俗因号为时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疫论》中将瘟疫称为“天行”:“一方之内,长幼患状,率皆相类者,谓之天行。”敦煌出土的《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一书,是《汤液经法》的节录本,其中有大量的方剂与《伤寒杂病论》相同或者相似,在《辅行决》中,没有提到“伤寒”一词,但是提到了“天行”一词:“外感天行,经方之治。”其中的大小二旦四神汤中13首方剂,就是治疗“天行热病”,如“小阳旦汤,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小青龙汤,治天行发热恶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脉紧者方”等。《素问·热论》中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从这些文献可以看出,广义的“伤寒”与“天行”“热病”是等同的。

理解“伤寒”与“天行”的关系,还需要探讨另外一个概念——“风”。

1.1 “风”概念的文化人类学研究 德国著名语言符号学家卡西尔在《语言与神话》一书中说引用乌西诺的话:只有当语文学和神话学揭示出那些不自觉的和无意识的概念过程时,我们的认识论才能说是具有了真正的基础[1]。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考察中医学中一些概念的发生,也需要去揭示那些“不自觉”的或者是无意识的观念。“风”这个字,就是这样一种需要揭示的概念。

“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含义非常丰富的字。它并非完全是医学上的概念,但是却为医学所用,也体现了某种文化心理的积淀的原因。

《辞海》中,风这个词列出了十二种义项。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其实是有发生学的意义的,“风”的这些意义,其实是有着一个隐隐的主线,就是“风”是一种鼓动生命之气的东西,风是天地交合的媒介。比如《诗经》收录的大量男女之间的情歌的部分,称为《风》,成语“风马牛不相及”,这些都说明“风”有“牝牡相诱”的意思。“风”这个表示自然现象的词,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含义,是因为在古代人们的文化心理积淀中,天和地交合才能产生万物,而“风”是天地交合的媒介。

周策纵先生在讨论《诗经》于巫医文化关联时,就比较深入地论及了这个问题。他指出古书上的“相风鸟”或“伺风鸟”与巫医的伺风、祈风的含义有关。在古代。风和气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因此,风”的概念和巫术世界观中的生命之气观念息息相通。周策纵指出:“这种宇宙观、生理心理观,是古代中国音乐、诗歌、文学,甚至一切哲学思想的一个基本观念。就音乐诗歌而论,原来都是由气之鼓动而生。……《吕氏春秋·音律篇》就说的更明白些了:‘大圣至理之世,天地之气,合而生风,日至则月锺其风,以生十二律。’接着又说:‘天地之风气正,则十二律定矣。’”周策纵又将风与气来摇荡性情,来鼓荡生命之气联系了起来。他指出:“风的意义,还不止于一般的风动、土风,而与性与生殖有关。试看《国风》中许多诗都以恋爱和婚姻为主题,就可以明白了。其实早期所谓‘风化’和‘风俗’诸词,原来也许就包含有这种意义。俗字从人从谷,前人本已有释为人欲之所趋的说法。‘风化’一词,原来似指性与生殖,后世所谓‘有伤风化’,也许还于无意中保留着‘风化’的初义。他如‘风月’‘风流’‘风情’等后起的词汇和含义,恐怕也不仅是无缘无故的妄增。风有性诱惑的意思,见于很早的记载,如《尚书·费誓》……又如《周易》 象传说:‘天下有风,后。’后字古文版本一作遘,当即媾字,后卦辞云:“女壮,毋用取女。‘本来就是为婚媾所卜。”[2]

从这些考证可以看出,风的确与性、生殖有关,应该是和天为阳,地为阴,天地交合产生万物的古老思维的积淀有关。还有很多的文献可以体现风是天地之间沟通的媒介这样的观念,如《礼记·郊特牲》中的:“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也。”《太平御览》卷九引《易通卦验》中的说法:“八风以时,则阴阳变化道成,万物得以育生。《吕氏春秋·有始篇》云“天地合同,生之大经也。”可见天地的交合,是万物生长的条件。

这种天地交合产生万物的观念,从远古的神话思维中脱胎而来,在中医中形成了另外一个概念——“气交”。《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岐伯曰: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帝曰:何谓气交?岐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世。故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之谓也。”《素问·六微旨大论》又说:“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这就是说,天和地之间的交合,就是靠气,而气的升降相因,就会产生万物。这里的气就是风。所以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说:“风气虽能长养万物,亦能害万物。”这里的风,与“气交”应该为同义。《灵枢·刺节真邪论》:“正气者,正风也”,可以理解为正常的气交。《灵枢·九宫八风论》中的八风,也可以认为是八种正常的气交。《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也可以认为是处于正常的良性的气交之中。

所以,“风”这个字在古代人们的心理积淀中,不仅仅是自然界的风,而是被看做一种天地之间沟通能量的媒介,很自然的也就成了人体与外界交换能量的媒介。也就是说,“风”是天行的媒介。

风是媒和天地、化育万有的伟大中介力量,也是人体与天地之间能量交换的中介力量,因此也就能理解广义的风可以泛指所有的外感。

《汉书·五行志》中说:“气相伤,谓之沴,沴尤临莅,不和义也。”也就是说,气的胜负是生病的主要原因。这也就是后来的五运六气的学说能够形成的一个原因,有的人指出五运六气的学说应该是到唐代才形成,其实这种医学思想应该是很早就有了的。那么气和风在这里是一回事。

道教很多著作中的医学思想,是和中医学中的可以互相阐发的。如《云笈七签》中阐述导引术的作用时说,导引术的医疗作用为:“一则以调和营卫,二则以消谷水,三则排却风邪,四则以长进血气。”通过这段话也可以看出,“风邪”似乎为一种很重要的致病因素,通过与上下文的理解,可以认定这里的“风邪”应该是外邪的代称。

因为气与风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中医致病因素的“六淫”,亦可看作是太过的“六风”,如此就可以很清楚的理解到天行的媒介就是广义的“风”。

1.2 “风”和“寒”的关系《武威医简》中出现两次“伤寒逐风方”,也反映了一个线索,那就是伤寒和风是有联系的。而且,“风”与“寒”都曾作为外邪的代称。就像后世依然也有把感冒称为“伤风”,日文中的感冒称为“风邪”,也都是这种观点的反映。天行的媒介是风,风和寒在很多场合又是一回事,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天行和伤寒是相同的。

寒就是天行的力量触犯到了人体,也就是说,寒是一切外邪的代称,这是一种提喻法,就是用一类东西中的一种,来代称这一类事物,这一点在现在的语言中也很常见,如把卖乐器的商店称为“琴行”,用一个“琴”字来代称所有的乐器。在这里,也是用寒字来代称所有的外感病邪。那么,为什么要用“寒”字来代替所有的外邪。

“寒”这个字,能成为一切外邪的代表,也是出于古代的时空观所带来的心理积淀的反映。

在古人的思维方式中,方位词绝不仅仅单纯的是空间概念,而与时间、人体是相对应的。如在古人的思维中,东方和春天、肝、青色、生发就是一回事。 而北方,与冬天,与寒,与死亡就是一回事。

人体也拥有方位——时间的对应关系,方位与时间生命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北方是和寒,和生命的终结,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这种思维方式在语言中有大量的残留,比如北方和死亡、失败、寒冷、黑暗联系在一起,还可以从古代文献中找到大量的这种线索。

如《汉书·高帝纪》中有:“项羽追北。”颜师古注:“北,幽阴之处,故谓退败奔走者为北。”《后汉书·臧公传》李贤注:“人喜阳而恶阴,北方,幽阴之地,故军败者皆谓之北。”《论衡·说日》云:“北方,阴也。”蔡沈《集传》云:“朔方,北荒之地,……日行至是,则沦为地中,万象幽暗,故曰幽都。”《山海经·海内经》言:“北海之内,有山名幽都之山,黑水出焉。”

再比如说五音之中的“羽”,在古人眼中也是和北方,和寒是一个系统的,因此在《淮南子·地形》有载:“北方曰积冰,曰委羽。”高诱注:“委羽,山名,在北极之阴,不见日也。”北方是死亡之所,是收敛和幽藏万物的地方。《尸子》卷下中说:“北方,伏方也,万物至冬皆伏,贵贱若一,美恶不异。”《尚书大传》中说:“北方者何也?伏方也,伏方也者,万物伏藏之方。”《素问·宜法方宜论》云:“北方者,天地闭藏之域也。”《汉书·律历志》云:“太阴者北方,北,伏也,阳气伏于下也。”在这种观念下,古代的埋葬都是在北方,因为北方和死亡相关:“葬于北方,北首,三代之达礼也,之幽之故也。”《孔子家语·问礼》云:“生者南向,死者北首。”《左传·哀公二十六年》云:“得梦启北首而寝于卢门之外。”杜预注:“北首,死象。”由于北面和死亡相连,因此就连古代的招魂都是面向北面。《仪礼·士丧礼》云:“北面招以衣……”《白虎通·五行》云:“北方其臭朽者何?北方水,万物所幽藏也。又水者受垢浊,故臭腐朽也。”之所以“腐臭”之味和北方对应,也是和气味死亡之地有关。

其实,北方与死亡于寒相联系,这种观念是很早就出现了,如甲骨文中的四方风名,北风的名称称为“役”(胡厚宣先生释),也有杀的意思,带有“殳”的字,往往有“杀”的意思,如“殳,刈草也,从草”。段玉裁注释说:“此会意,殳取杀意也”。由此可以看出,北方的风,是象征着杀。在《诗经》中的《相伯》篇,有这样的句子:“取彼谮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这首诅咒谗言的人的诗,要把坏人扔到北方,其实就是扔到死亡之地的意思。北方与死亡的联系,是一种很古就有的心理积淀。而北方又是和寒是相联系的,因此,“寒”也是和阳性的生命力最异质的东西。

2 德刑观念与生命观——把外感称为伤寒的另一种原因

中国古代的德刑观念,是影响中医把外感称为伤寒的另一种原因。“德”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其意义也是非常丰富的。在《淮南子》中,“德”这个概念也得到了高度的重视。

“德”一般来讲有三个含义,一是道德的意思,二是指阴阳学说中的代表阳的方面,而代表阴的方面则称为“刑”,这两个概念是相对的。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指五行学说中的主生的因素,如《时则训》中的“孟春之月,……盛德在木,就是说这个时候,天地之间的生机是在木的。这里的德,就是主生的因素。而与“德”相对的,就是“刑”,《十六经》中说:“阳为德,阴为刑。”并指出:“天以三时养生,一时刑杀。”其中的三时指的是春夏秋三个季节,这三个季节是长养生命的,而冬季是刑杀生命的。这样也就能解释,在古代的文化心理积淀中,把“寒”作为与阳性的生命力的对立面,作为伤害生命的重要因素,而这种心理积淀也反映到了语言文字上,就是把以外感疾病因素,都称为“伤寒”。

3 小结

从文化层面而言,“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与“天行”是一个意思,而后世的很多医家认为伤寒是伤于寒邪,这是文字的含义变迁,原先的心理积淀渐渐淡化所引起的现象。这也体现了中医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的医学观,也就是说,通过风或者寒,自然与人体产生了生命能量的交换,不正常的能量交换,从而引起了人的疾病。关于这一点,古代医家早有提及,张子和谓四是不正之气致病“皆得谓之伤寒”,就是此意。

综上,广义的“伤寒”概念的产生,与古代的文化观念密切相关。伤寒也就是伤于不正常的“气交”,而用“寒”来代指一切外感,与古代时期的方位与生命观的积淀有关。

猜你喜欢
天行外感天地
穴位贴敷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更惜今日手中粮”等十二则
摆拍
羡慕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拾天地之荒
天下第一楼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
金碧清热汤治疗外感高热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