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2018-01-22 00:29孙志文梁国英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4期
关键词:反酸反流食管

李 亮 孙志文 梁国英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省鸡西矿业集团总医院博士后工作站,黑龙江 鸡西 158100)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包括胃酸、胆汁、十二指肠液等)反流入食管引起的以反酸、烧心、胸骨后灼痛等为典型症状的疾病,除上述典型症状外,临床上还可见到声音嘶哑、咳嗽、哮喘等食管外组织损伤的表现。根据内镜下食管黏膜表现可将本病分为反流性食管炎(RE)、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和Barrett食管(BE)3种类型,三者常存在一定的关联性[1]。GERD在亚洲地区的发病率正逐年升高,患者年龄多在40~60岁之间,男女发病无显著差异[2]。目前现代医学对于其缺乏根治的有效方法,治疗上主要是应用胃肠动力药、抗酸药或采取手术治疗,但尚存在不良反应多、易产生耐药性、病后易复发、术后并发症等问题,而中医药辨证治疗本病具有一定的优势。笔者总结了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GERD的研究概况,现综述如下。

1 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学并无GERD病名,其类似本病的记载最早可见于《内经》,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并将其归为少阳之病。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提出“噫醋”之名,是对《内经》相关理论的进一步补充。此后,又有“反酸”“咽酸”“醋心”“吞酸”等不同名称,皆与本病相似。近代医家认为,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及特点可将其归属为“吞酸”“嘈杂”“胃痛”等范畴。

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的看法不尽相同,大多数认为其产生与起居失常、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有关。1)饮食不节:唐旭东认为暴饮暴食,饥饱无常,或过食肥甘厚味皆可耗伤脾胃,蕴生湿热,使中焦气机受阻,胃失通降而发为此病[3]。与董筠认为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刺激之品,肥甘厚腻,致脾胃受损,气机不畅,浊气上逆则发病类似[4]。2)情志失调:徐景藩认为情志不畅,肝郁气滞,郁久化热,则反酸烧心,胃中有烧灼感,而气郁化热是形成RE的关键因素[5]。谢晶日认为本病多虚实相兼,又以实、热证多见,若平素急躁易怒,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横逆犯胃,使胃失和降,酸液随气上逆,犯于食管,发为本病[6]。 3)脾胃虚弱:朱凌云根据《神农本草经经疏》“虚则气逆”的理论提出脾虚是发病的重要条件,认为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若脾虚升清不力,可致胃降失和,胃气上逆而出现反酸、呃逆、反食[7]。 葛文津引用《医学传心录》“咽酸者、吐酸者俱是脾虚不能运化饮食,郁积已久,湿中生热,湿热相蒸,遂作酸也”,明确指出脾胃不足,运化无权,致使水湿内停,蕴而化热,阻滞气机,是形成胃气上逆而发病的关键[8]。

2 西医发病机制

现代医学认为GERD是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造成的,主要包括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以及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冲击作用等[9]。1)抗反流屏障削弱:食管下括约肌(LES)是位于食管末端与胃连接处的一段长约3~4 cm的功能性环形肌束,是最重要的抗反流屏障,LES压力下降会引起食管下括约肌一过性松弛,这被认为是引起GERD的重要因素。邹磊等经实验研究证实,LES长度缩短和静止压力减低均可不同程度增加酸反流的几率,且二者呈正相关[10]。此外,柯冀等认为胃食管阀瓣(CEFV)肌膜松弛会导致抗反流作用减弱,使胃酸更易反流入食管,从而诱发本病[11]。 2)食管酸清除作用减低:罗璇认为该作用主要表现在食管运动及酸碱中和两方面,食管蠕动幅度降低和唾液分泌不足会导致食管酸暴露时间延长,增加发病率[12]。3)食管黏膜屏障功能异常:刘贝妮等认为当食管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时,其通透性会有所增加,使反流物中的攻击因子更易透过细胞间隙,引起反酸、烧心等症状[13]。4)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冲击:反流物中的胃酸、胃蛋白酶、胰酶、非结合胆盐是主要的攻击因子,食管黏膜的损害程度与反流物的质、量及反流物与食管的接触时间、部位有关。5)幽门螺杆菌(HP)感染:由于目前HP与本病相关性尚存在较多争议,因此治疗时是否需要根除HP也应结合患者病情具体分析,全面权衡利弊,制定个体化诊疗方案。6)其他:卢小芳等认为5-HT通路异常会使食管松弛和动力改变,亦即5-HT在GERD发病中占据重要地位[14]。贾平等认为缺氧可促进胃酸分泌,引起贲门松弛,增高内脏敏感性,从而影响 GERD 的发生发展[15]。

3 治 疗

3.1 中药复方治疗 临床上有许多医家运用自拟经验方或经方加减治疗GERD,疗效满意,因其切中病机,用药灵活,因人制宜,故常被广泛应用。1)肝胃郁热证。主症:反酸烧心,胸骨后灼痛,胃脘嘈杂,心烦躁扰,每因情志因素发作,口干口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陈花等应用清胃降逆方治疗肝胃郁热证GERD患者40例,与对照组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的40例患者比较,疗程均为8周,结果表明,治疗组疗效(总有效率 92.50%)优于对照组(67.50%)[16]。何慧等选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对照组予泮托拉唑,停药后比较两组临床症状及RDQ积分改善情况,结果示半夏泻心汤的治疗效果更佳[17]。2)胆热犯胃证。主症:烧心,嗳气,反酸,胁肋胀痛,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金笛等观察龙胆泻肝汤合小陷胸汤加减治疗GERD的疗效并与西药进行对照,结果显示中药组总有效率(97.5%)优于西药组总有效率(82.5%)[18]。 3)中虚气逆证。 主症:反酸,嗳气,胃脘胀痛,或泛吐清水,纳呆神疲,大便稀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金丽杰用自拟降逆健胃方治疗该病,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19]。林俊儒等应用三梗降气汤治疗,对照组予奥美拉唑加莫沙必利,结果示三梗降气汤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20]。4)气郁痰阻证。反流,嗳气,咽部异物感,吞咽困难,胸闷气短,夜间呛咳,舌苔白腻,脉弦滑。姚轶等选用旋复代赭汤加味治疗8周后观察症状评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差别不大[21]。5)瘀血阻络。反酸烧心,嗳气,胃脘隐痛,后背痛,或见呕血,胸骨后疼痛,舌质紫暗有瘀斑,脉涩。苏林选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患者37例,停药后复查胃镜,结果显效12例,有效23例,总有效率高达94.59%[22]。

3.2 针灸治疗 针灸功可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具有适应症广、起效迅速、操作简便、副作用小等优点,常被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李永红等采用火针结合针刺治疗GERD,取心俞、脾俞、上脘、天枢、三阴交、内关、合谷等穴,先以火针点刺,再以毫针刺法留针,结果表明火针治疗本病总有效率达到92.6%,疗效较为满意[23]。谢胜等采用背俞指针疗法(取胆俞、脾俞、肝俞、胃俞)治疗患者60例,结果表明该疗法能通过改善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以减少酸反流时间及次数,且其长期疗效远高于西药对照组[24]。候志鹏等采用电针结合走罐法加服埃索美拉唑治疗,结果表明其疗效明显高于单纯服用西药者[25]。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GERD的报道较多,主要为中药、西药、针灸相结合,其疗效优于单纯应用西药治疗,且能有效降低复发率。陈媛飞以小柴胡颗粒联合奥美拉唑、莫沙必利进行治疗,结果证明其总有效率达91.1%,内镜黏膜修复有效率达75.5%[26]。王艳红将60例GER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口服奥美拉唑,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黄连温胆汤,结果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远高于对照组的76.67%[27]。段国辉将60例GERD(肝胃不和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口服奥美拉唑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气滞胃痛颗粒,停药后进行观察,结果示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与内镜疗效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中西医联合用药能够保证远期疗效,降低疾病的复发率[28]。王进以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为主,配合元胡胃舒胶囊治疗,取得了良好疗效[29]。秦永菊等报道应用清热降逆法联合质子泵抑制剂治疗GERD,总有效率高达 98%[30]。

4 结 语

综上所述,现代医学治疗GERD主要以抑制胃酸分泌、加快胃排空为目标,虽能较快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大多存在不良反应多和复发率高等问题。而中医药工作者在其治疗方面进行了较多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在实验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中医学能够从整体上全面把握本病病因病机,通过辨证论治从根本上调理疾病,用药时根据患者病情灵活加减,因人制宜,在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的同时又能降低复发率,真正做到了治病求本,体现了中医的优势和特色。但目前中医药治疗该病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其辨论治疗和临床研究大多以各医家的个人经验为依据,尚缺乏统一标准。今后,应进一步使GERD的中医辨证论治标准化、规范化,并在进行临床研究时适当增加样本量和观察时间。此外,中药治疗GERD的作用机制仍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1]秦永菊,孙志广.胃食管反流病的中西医病机及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5,23(2):147-149.

[2]赵玉沛,吕毅.消化系统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85-91.

[3]李敬华,胡建华,张丽颖,等.唐旭东通降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J].中医杂志,2012,53(20):1779-1780.

[4]詹甜,董筠,詹媛.董筠教授辨治胃食管反流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11):195-197.

[5]韩莉,陆为民.徐景藩疏肝清热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经验[J].中医药导报,2016,22(3):20-22.

[6]孙志文,谢晶日.谢晶日教授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经验浅析[J].中医药导报,2016,22(21):90-91.

[7]杨芸峰,朱凌云.朱凌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经验总结[J].四川中医,2013,31(1):14-15.

[8]钟民.葛文津从“脾胃肝”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总结[J].环球中医药,2015,8(10):1225-1227.

[9]王微,李玉涛,韩鹏.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8):283-284.

[10]邹磊,蒋绚,赵景涛.食管下括约肌长度测定的临床意义[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9,20(31):90-92.

[11]柯冀,伍冀湘,李建业.胃食管阀瓣与胃食管反流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6,16,(4):362-364.

[12]罗璇.胃食管反流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5,32(4):60-61.

[13]刘贝妮,姚树坤.食管黏膜屏障功能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23(12):1373-1375.

[14]卢小芳,王悦芬,王彦刚.5-HT通路异常与胃食管反流病[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4,34(3):163-166.

[15]贾平,朱海杭.缺氧与胃食管反流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6,36(1):34-36.

[16]陈花,李学军.清胃降逆方治疗肝胃郁热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5,27(6):791-793.

[17]何慧,韩旭峰.半夏泻心汤治疗非糜烂性反流病肝胃郁热证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2016,51(1):27-28.

[18]金笛,桂壮.中药治疗胆热犯胃型胃食管反流病疗效观察[J].医学综述,2015,21(12):2296-2297.

[19]金丽杰.自拟降逆健胃方治疗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5,34(7):566-568.

[20]林俊儒,柳文,刘竹轩,等.三梗降气汤治疗脾虚气逆型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4(4):32-35.

[21]姚轶,耿昌海,张建军.旋复代赭汤加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0 例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4(5):714-715.

[22]苏林.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难治性反流性食道炎37例[J].光明中医,2011,26(12):2477.

[23]李永红,张万龙,汪芗,等.火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11):1600-1602.

[24]谢胜,欧阳波,韦金秀,等.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酸反流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12):19-21.

[25]候志鹏,相永梅,包永欣,等.电针结合走罐为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12):2419-2421.

[26]陈媛飞.中西医结合治疗胃食管反流病45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4,20(5):129-130.

[27]王艳红.黄连温胆汤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5,7(2):87-88.

[28]段国辉,叶敏.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奥美拉唑胶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不和证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5,47(5):78-80.

[29]王进.雷贝拉唑联合元胡胃舒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120-121.

[30]秦永菊,孙志广.清热降逆法联合PPI治疗胃食管反流病50 例临床观察[J].2015,33(3):94-95.

猜你喜欢
反酸反流食管
清酸畅胃汤配合拔罐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
食管异物不可掉以轻心
胃部反酸吃什么好
8个月的胃酸反流经历 苦难终于熬出头了!
生花生可以缓解胃部反酸
胃袖状切除术后并发胃食管反流的防治研究进展
胃食管反流中的胃蛋白酶对食管外鳞状上皮细胞的影响
胃食管反流病腔内治疗进展
食管裂孔疝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合并胃间质细胞瘤的外科治疗
巨阙穴治饭后反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