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宇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这实际上就是要求通过发展新经济来推动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培育和塑造,发展新经济已成为适应全球新技术革命、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和不断成熟,人类社会正在从“传统工业化”迈入“复合工业化”的新时代,全球资源配置的形式和效率不断革新,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发展新经济正裂变和酝酿出数字经济、智能经济、流量经济、创意经济、绿色经济和共享经济等多元行业“蓝海”和“风口”。基于全球视野和江苏现实,江苏新经济加快发展的“四种形态”尤为重要。
以智能经济为引领,加快发展以智能制造为重点的制造产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智能制造是智能经济的核心内容之一。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具有良好的智能制造基础,主攻智能制造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是要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核心支撑软件、工业互联网等系统的集成应用,提升重大成套装备集成能力和智能化水平。以智能装备制造业为支撑,对传统产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建设一批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发展“江苏智造”,最终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
一是基于工艺流程升级的制造装备智能化和生产方式智能化,促进制造工艺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实现基于消费需求智能感知的制造模式变革。二是基于产品升级的制造产品智能化,使得产品具备自动存储数据、感知指令、与控制中心通信的能力。三是基于功能升级的设计智能化和服务智能化,推进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实现全生命周期制造活动智能化。四是基于链条升级的新兴智能制造业发展,如3D打印、工业机器人、智能汽车、智能家电、智能家居等。
以枢纽经济为核心,加快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资源要素集聚配置中心。枢纽经济作为流量经济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指一种以交通或物流枢纽、金融或信息服务平台等要素资源集聚平台为载体,以聚流和辐射为特征,以科技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优化经济要素时空配置为手段,重塑产业空间分工体系,全面提升区域和城市能级的经济新模式。发展枢纽经济,首要的是建立“虚实结合”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其中,“实”网络包括便捷和高效的公路、铁路、航空、城际交通网络体系以及油气管道网络体系,“虚”网络则主要指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通讯网络。
江苏区位优势优越,应充分发挥“一带一路”交汇点和长江经济带的水陆交通优势,通过水陆通道无缝对接,实现水陆联运、海陆互动,打造海陆空“三位一体”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和交通运输体系,发展港口经济、高铁经济和空港经济。具体而言,就是通过高水平建设交通、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及其区域一体化,吸引跨国公司区域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财务管理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和结算中心等生产性服务功能机构落户,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强对全球创新要素的集聚、控制、配置和整合能力。
以绿色经济为支柱,加快发展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为重点的生态产业,建设国际化的全球生态宜居示范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应积极推动新能源利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实现向绿色经济转型。
一是加快清洁能源的储能和转化利用。加快推进太阳能电池的研发、生产和利用,积极构建城市能源互联网,建设清洁能源受端城市和市场化示范基地。二是积极发展低碳技术和绿色制造。着力推进节能减排,推进能源、原材料等传统重化工业的集约化、清洁化和循环化;着力发展碳纤维、纳米材料、石墨烯等战略性新材料,加快建设国家级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三是加快推进宜居生活城乡建设。以生态宜居为标准,践行节能节水节材的城乡设计理念,在城市建设中加大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品的开发利用,改造提升垃圾收集处理及利用产业,积极发展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绿色餐饮等绿色业态,加快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以创意经济为补充,加快发展以创意设计为重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建设国际知名的全球创意设计产业基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构建富有地域特色的新经济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加快发展创意设计,对于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品牌国际化,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全面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把创意设计作为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依托沿沪宁线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化园区等创意设计资源高度集中的优势,促进工业设计、工程设计、软件设计、数字内容等产业的优势互补和产业协作。在建设沿江创意设计城市群和沿运河创意设计特色产业带的基础上,打造国际知名的全球创意设计产业基地。一是发展工业创意设计。以工业设计园为载体,促进工业企业与设计服务企业的对接合作,加快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和全国一流的工业设计中心。加快支持苏南等有条件地区构建3D打印、虚拟制造和设备共享等公共技术支撑平台,根据各地资源基础和产业优势,选择性发展集成電路和电子设计产业集群、船舶和港口机械设计产业集群,以及消费电子、医疗器械、文体用品设计产业集群。二是发展数字创意设计。加快推进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南京新城科技园中国游戏谷、江苏(国家)未来影视文化产业园、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等一批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数字娱乐和动漫游戏产业集聚区。
江苏作为实体经济大省,紧紧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牢牢把握全球新经济发展趋势,坚持立足江苏发展基础和条件,更加精准、更大力度推动新经济加快发展。
对标国内外成功案例,加强新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新经济意味着发展理念、产业形态、组织方式、制度环境的全新变革,必须充分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体制机制。首先,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重新审视和思考新经济发展的理念、方法、动力和机制,勇于改革创新,为新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源泉。其次,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新经济发展经验。以美国、德国、以色列、新加坡等国家和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国内城市的成功案例为标杆,总结和学习其发展经验和做法,结合江苏实际,开创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新经济发展之路。最后,加强专项规划引导,构建一套新经济发展的统计考核体系,并进行跟踪监测和评估。同时,根据新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来修订和完善规划,发挥规划引导作用。
实施精准的产业政策,推动新经济发展的主体培育。围绕智能制造、生产性服务、新能源、节能环保、创意设计等重点产业领域,实施精准的产业政策,做优存量、做强增量,打造专业化的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活力和竞争力的市场主体。首先,扩大市场准入。降低各类新经济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推动新经济领域有序开放,逐步放开外资准入限制,鼓励个人、企业、机构和社会资本以各种形式发展新经济企业,落实先照后证等企业登记注册的相关政策措施。给予众创空间以更多的政策优惠和执行权限,扶持和孵化一批科技型企业。其次,培育龙头企业。在各行业内选准一批产品特色明晰、竞争优势突出、外溢效应显著、辐射功能强大的核心企业,在政策上给予重点扶持,帮助其完善要素供给和产业链配套,促使其成长为行业的“独角兽”企业。最后,创建知名品牌。加强创意设计与其它新经济领域的融合,加强产品外观、内涵等创意设计,赋予品牌文化内涵,提升产品品牌价值。建立品牌数据库,利用互联网和第三方服务机构,集中宣传推介一批有潜力的活动、企业和产品,打造一批江苏特色的新经济产品、企业和集群品牌。
吸引全球创新要素集聚,强化新经济发展的要素支撑。坚持以创新需求和企业成长壮大为导向,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新经济领域和企业流动集聚,为新经济发展提供丰厚土壤。在技术要素上,积极申报创建国家实验室,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推进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努力在引领性原创成果和关键共性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在资本要素上,可通过设立技术研发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新经济天使基金和发展基金,为新经济企业的创业投资、技术研发、品牌运营等提供全过程融资服务。在人才要素上,出台新经济人才引进办法,鼓励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对新经济人才的引进使用。引进培育一批猎头公司,强化对新经济人才招引的市场化运作。依托省内丰富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培训资源,建立新经济人才培训和实训基地,重点培养高层次研发、创新和应用人才。在信息要素上,加快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积极建设面向大数据应用的互联网数据、云计算和数据中心,整合现有公共数据资源,建立全省统一的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平台。
优化制度供给,完善新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发展新经济,需要不断完善制度供给,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要加强政府管理服务改革和创新。集中力量支持新经济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产业链协同、重大应用示范、标准规范制定和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加快推进综合性和专业领域的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其次,要提高政府服务效率。清理妨碍企业创新的制度规定和行业标准,简政放权,减少甚至免去项目审批环节。强化底线思维,制定新经济领域的产业负面清单,放宽新经济领域企业登记条件,提高新经济企业创业投资效率。再次,加强新经济领域的行业监管与法治保障。加强政府监管,建立以信用为基础、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动态包容审慎的监管体系。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专利商标认定、标准化和质量监督管理、企业并购等地方立法,开展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试点,搭建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服务平台。最后,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环境。培养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对新经济领域的创新创业进行宣传鼓励、物质激励和精神奖励。通过广泛的教育宣传和信用平台机制建设,提高社会的诚信度,为新經济企业成长提供一个开放、包容、诚信的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