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Z县山区产业精准扶贫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2018-01-21 09:25付登位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35期
关键词:山区

付登位

摘要:贵州省是精准扶贫的主战场,贵州省的山区是精准扶贫的难点之一。产业扶贫是山区精准扶贫最重要的模式,文章在对贵州省Z县的调查基础上发现其产业精准扶贫还存在困境,并尝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山区;产业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发展

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地势西高东低,全省地貌大致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以及盆地四种基本类型,其以山地、高原为主,民间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贵州省也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当前,我国的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到了最后的的冲刺阶段,贵州省目前还有372.2万农村人口没有达到脱贫标准,要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贏贵州省的脱贫攻坚战,就必须在精准脱贫、精准扶贫上花更多的功夫。从2012年开始,贵州加大对省内精准扶贫各项资源的投入,稳步推进本省的扶贫工作,减少贫困共计770万人,通过各级政府长期的努力,把本省的贫困发生率(数据截止2017年12月)降低到了10.6%。Z县位于贵州省北部,下辖街道、镇、乡、民族乡共计25个,总人口约70万。在2017年,Z县减少贫困人口约1万人,实现约4000户贫困家庭摘掉贫困帽,贫困发生率下降了1.42%,降至1.86%,脱贫攻坚成果颇丰。2017年,Z县提速发展,多方借力助推脱贫攻坚战,筹资共计100.18亿元,集中力量打好“四场硬仗”:分别为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住房“三保障”、异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四个方面。而产业扶贫则是Z县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最为重要的一环。

产业扶贫是指以市场为基本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以及经济转化率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杠杆推行扶贫开发的过程,是切实促进贫困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增加山区农村贫困户收入最有效的途径,是扶贫开发真正落实的战略重点和目前的主要任务。产业扶贫是一种内生发展机制,目的在于使贫困户和本区域共同发展、共同脱贫,将发展基因根植于思想,激活当地发展的动力,阻断其贫困发生的根本动因,从而实现真正的思想脱贫、精神脱贫。产业扶贫的发展内容为:在某县域范围内,以某一产业为主导,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其资本积累能力;在县域范围内的村镇,主要方式为培育产业环境、改善区域内基础设施、加大公共设施的投资力度;在贫困户个人(家庭)层面,积极提供就业岗位,提升人力资本以参与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使脱贫成为长期有效的脱贫,避免返贫或依靠政府补贴脱贫。所以,从这几个环节来看,产业扶贫可以说是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一种相对的政策倾斜。

一、产业扶贫是山区精准扶贫的重要模式

(一)山区丰富的特色资源是产业扶贫的基础

贵州的山区因其特殊水源清洁、森林茂密、空气清新、地势多变等具有丰富的自然特色资源,如中药材、茶树、山区避暑生态旅游等。贵州省山区的精准扶贫必须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Z县在2017年之前属于贫困县,贫困户数众多,且大多在山区里,扶贫难度较大。Z县有着众多的特色资源,包括茶树、蚕桑、板栗等经济林,以及一些中药材、食用菌之类的林副产品,这些丰富且具有特色的资源为Z县扶贫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产业精准扶贫具有经济效益

要实现Z县山区贫困户脱贫,增加贫困户的自主 “造血”功能,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建立在山区的自然优势上来发展特色产业,将资源优势、自然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目的在于生态经济化,将 “绿水青山”就是 “金山银山”变为现实。经济发展了,不仅能够将外出打工的人留在本地,而且能够吸引更多人才进来,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效应。

(三)产业精准扶贫具有社会效益

Z县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目前主要依靠数量庞大的劳动力,而这类产业的要求不高,Z县中的剩余劳动力都可以基本完成。产业扶贫的落实,能充分发挥剩余劳动力的价值。产业的发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采取 “公司+农户”的模式,另一类则是 “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模式,都可以切实提高村镇的组织化程度、维护好区域内村民的利益,对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增大经济辐射范围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产业精准扶贫具有生态效益

Z县的特色优势资源是特色种养殖业、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产业,Z县夏季凉爽,每逢夏季川渝地区游客纷至沓来,大大地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而特色种养殖业、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具有污染小、可持续的特点,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而Z县在扶贫过程中大力发展了养蜂产业,不仅提高了对本地植物授粉的质量,而且也有益于保护了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提高了当地经济林的产量、也提高了出产产品的品质。在发展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同时,加大了对本地基础建设的投入,如修建公路、美化房屋等,这样就是一个政策、多方受益。

二、Z县山区产业精准扶贫存在的困境

(一)贫困户思想观念落后

通过对Z县其中6个镇的贫困户调研的数据研究,不难发现许多的贫困户致贫的原因是由于个人主体思想保守、安于现状不进取,认为贫困与自己的努力无关,如果被评为贫困户还会有国家扶持。而这些“懒汉思想”的具体表现为:看天吃饭,不积极主动地学习,不愿意去沿海城市打工来增加收入,坐、等、靠、要在Z县是十分普遍的现象。另外,Z县山区的一些群众不愿自食其力,相对比较缺乏科学种植和养殖观念,对一些新品种、新做法、新技术不愿接受或心存抵抗,思想比较顽固、保守。

(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根据目前我国法治国家建设的基本要求,从事任何一项经济社会活动,都需要依靠健全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要想在Z县行之有效地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就离不开一套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直至今日,我国精准扶贫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相对来说没有完善,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这样就影响和制约了农村贫困问题和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真正解决。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相继提出“扶贫开发”以及“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决策,此类议案都是由国务院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时至今日取得了许多的成就,对西部地区的发展有着重大的作用。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可以发现,除新疆以及贵州的少数民族聚居地之外,其他地区精准扶贫具体的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等很大程度上需要继续填补和完善,在Z县精准扶贫的实施过程中,绝大多数村镇政府都是通过召集各级干部、举行例会、安排任务的方式进行,离达到法治型政府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在不断推进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Z县的县、镇、村三级政府应该依法治贫、依法脱贫为基本要求,与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密切关联起来。因此,与扶贫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是Z县山区产业精准扶贫的困境之一。

(三)产业帮扶落实困难

经过相关的研究可以发现,我国贫困率高的地区一般具有产业过于单一、持续性较差的特点。在Z县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过程中,对于村民而言,产业帮扶就显得极为重要了。但是,Z县山区精准扶贫产业帮扶政策因为某些客观因素制约,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落实到位。总结一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政企不分,大多采取大包大揽的方式解决问题,通过行政决策来干预市场的发展,精准扶贫从计划开始制定到最后的执行,绝大多数由政府进行操作,而这样的后果就是运行机制相对迟缓、资源不能最优化使用,容易浪费大量扶贫的各项资源。其次,Z县山区产业覆盖率较低。根据相关的数据可以看出,Z县的经济产业模式相对来说比较单一,贫困山区的产业覆盖率大多都不高,在將有限的产业资源进行分配的过程中,经济条件较好(如离县政府较近)的地区和本地相对的贫困程度不高的村民能够得到优先的对待,其结果就是贫困率较高的地区、脱贫难度比较大的村民却因此难以得到政府通过产业帮扶政策所带来的红利。最后,Z县的产业布局不够科学。Z县的一些村镇为了大力突出自身的特色产业,不顾实际地进行了大规模生产基地的打造。由于这一举措,最后导致产业基地过于密集,并且在范围内呈现出同质化的特征,病虫害的问题屡有发生。

(四)资源配置不合理

首先,在Z县的精准扶贫的计划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政策资源配置不够科学合理,在行政问题上主要表现:政府不同层级之间、同级不同部门之间的政策联系不够紧密,政策重叠与政策空白同时共生的情况经常出现,降低了政府和村民之间的信任度和感知度。其次,扶贫资金较为分散,资金浪费问题较为突出,资金利用率较低,所产生的成效不够显著。最后,缺少扶贫力量、各单位或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没有建立好相关的协调机制,这样的结果就是浪费大量扶贫所需的资源,而且会导致在Z县的精准扶贫工作中付出和收益不成正比。

三、Z县山区产业精准扶贫的对策解析

减贫与发展在我国是反映经济转型、社会进步的一面镜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阶段之一,认识和掌握贫困化发生机理、演化特征及分布规律,是制定扶贫规划的重要依据。Z县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这个精准的含义是多层次、多维度的精准,不但要着眼于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提升,而且更要注重贫困村、贫困户真正脱贫致富能力的培育;而这里精准扶贫的内容不仅包括Z县山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服务范围的扩大,还包括在本区域内相关的扶贫产业、扶贫项目的精准定位。根据目前其他山区产业精准扶贫的工作经验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产业扶贫多样化

以市场为导向,加之以当地各级政府适当的引导,发展一个符合当地可持续发展、适销对路、能够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产业,从而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对于在Z县这样山区广布的范围内,政府相关部门也可以通过引进人才研究能够适应当地发展的新产业,其后对村民进行一定的引导,实现山区产业扶贫的多样化。就Z县而言,除考虑发展特色的种养殖业外,一方面可以结合当森林覆盖率高,夏季温度低、气候凉爽的特点,大力发展依靠自然的季节性旅游业; 另一方面Z县的历史名人众多,加大对名人历史的挖掘、宣传和整理,打造文化旅游产业。

(二)给山区农民提供业务技术指导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的产业政策并进行了配套,可能还是会有些缺陷存在。为贫困山区的农民提供相关的业务指导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他们的生产资料非常有限、劳动方式非常单一。如果有相关的业务技术指导,首先可以确保特色的种养殖业稳步发展,还能够使人文旅游相关产业的有序推进。其次能够深得民心,加强民众对当地政府的信任度和联系,促进劳动人民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自力更生、奋发图强。

(三)多方助力使产品走出去

Z县山区产品的销售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当地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和鼓励之下,仍然有许多山区的农民存在着各种担心而迟迟不肯改变。这样的担忧是可以理解的,假如产品没有销路就算产业发展再好也是白搭。山区内人口不多又相对分散,内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即便是对Z县这样的县城来说,茶叶、板栗、中药的需求量也是极小的。如果产品的供需信息不对称,农民的作物就不能够产生经济效益,资源就会被大量的浪费掉,通过产业来脱贫就很难成为现实。如果政府的有关部门或当地的企业能够在产品销售环节中及时的提供市场信息,产业脱贫就值得期待。

诚然,Z县的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有许多,有的因学致贫,有的因病致贫,有的因灾致贫,有的因残致贫,在扶贫工作稳步推进的过程中要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刀切”的现象出现,而要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这样灵活多变的工作方式。特色种养殖业、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固然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依然不能确保户户脱贫,而且全县推广极容易导致产品的同质化,最后陷入区域内的恶性竞争;只有坚持从Z县山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多种产业扶贫共同推进,才能使Z县的扶贫工作进入快车道。

四、总结

我国已将每年的 10 月 17 日设为“扶贫日”,而民间百姓将“1017”称之为“邀您一起”,其意义在号召最广泛的社会力量投身与扶贫工作之中。根据返乡调研显示,根据当地实际的经济情况,对症下药、靶向治疗的扶贫工作成效更加明显。在充分的了解当地致贫的主要原因后,引进适合贫困山区的产业,其后可由当地政府联合企业制定相关产业发展近期的和远期的规划,引导山区贫困人口积极投身于打赢扶贫攻坚战这一事业当中来,从而实现真正的“造血式”发展。从另一方面来讲,精准扶贫不是强行脱贫,在实现真正脱贫的过程中,对于山区的贫困人口来说“精神脱贫”远比“物质脱贫”更为重要,在贫困户的扶贫工作中既要扶贫,更要“扶志”和“扶智”,在Z县祛除“坐等靠要”这样的观念,才能真正达到“人的素质性脱贫”这一要求。在精准扶贫政策影响下,贫困地区的人口红利、改革红利和开放红利必将逐步释放,而人力资源的运用及改革开放带来的新技术都在刺激贫困地区在经济结构和产业调整上迈出新的步伐,精准扶贫很有可能成为新常态下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宫留记.政府主导下市场化扶贫机制的构建与创新模式研究——基于精准扶贫视角[J].中国软科学,2016(05).

[2]刘宇翔.欠发达地区农民合作扶贫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5(07).

[3]吕国范.中原经济区资源产业扶贫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

[4]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03).

[5]许汉泽,李小云.精准扶贫背景下农村产业扶贫的实践困境——对华北李村产业扶贫项目的考察[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1).

[6]徐翔,刘尔思.产业扶贫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纵横,2011(07).

[7]周丕东,崔嵬,詹瑜,孙秋.贵州乌蒙山区农村扶贫开发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2(02).

[8]郝少军.基于扶贫移民的白于山区镇域村庄布局规划研究[D].长安大学,2016.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山区
山区低等级公路设计的几点思考
山区10kV配电线路防雷技术研究
山区高速公路中小跨径桥梁设计
山区
利用山区区位特点 大力推广适用农业机械
小龟捕鹰
解决山区环境问题的制度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