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豪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辽宁 大连 116033)
急性心肌梗死是因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逐年升高,而且越来越年轻化。早发现早治疗,及时、较彻底的解决梗阻问题,可减少心肌心肌梗死导致的后遗症,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1]。现在临床上多采用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而针对介入治疗的护理尤为重要。优质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强化落实基本护理,完善护理的责任制,提升护理业务的专业内涵,全面的提高护理服务水平[2]。我院对比使用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护理,发现优质护理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现将本研究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之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并于发病后6 h内经桡动脉穿刺行急诊介入治疗,符合要求并自愿参加本研究者共76例。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为38例。对照组中,男性病例16例,女性病例22例,平均年龄在(60.2±1.5)岁,病例基本特征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5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12例、急性侧壁心肌梗死6例、急性右室壁心肌梗死5例;观察组中,男性病例18例,女性病例20例,平均年龄在(59.6±1.8)岁,病例基本特征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7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11例、急性侧壁心肌梗死5例、急性右室壁心肌梗死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等方面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对比研究。
1.2 方法:对照组给予院内的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常规的病情观察、术前及术后的护理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服务,具体包括以下措施:①基础护理:患者卧床期间,要保持患者口腔及会阴部清洁,经常按摩患者腰背部,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卧床带来的不适;做好安全护理,下地活动时要穿防滑拖鞋,裤腿不可过长,睡眠时使用床档。②便秘的护理:由于患者卧床或者不习惯床上排便,容易引起便秘,指导患者多食粗纤维的食物及新鲜的蔬菜水果,适量饮温开水、蜂蜜等,多做腹部顺时针环形按摩,必要时遵医嘱服用缓泻药物。③睡眠的护理:限制探视,保持病室的安静整洁,营造好的睡眠环境,睡前用热水泡脚,或听轻音乐,减少白天睡眠的时间。④穿刺点的护理: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血肿及手背动脉的搏动情况,上肢有无肿胀,卧床休息时抬高穿刺侧肢体,穿刺侧手腕不能弯曲、不能用力及提重物,6~8 h后医师会撤除止血器,及时给与穿刺点换药,保持穿刺处清洁干燥。⑤心理护理:刚入院时立即给予关心和照顾,要与患者和家属多沟通和交流,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向患者讲解介入手术的过程及术中的配合要点,缓解患者对疾病及手术的焦虑。了解患者心理状态,指导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心情舒畅。⑥做好健康宣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相关知识,给患者发放科室自制的健康宣教卡片,增加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更好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1.3 观察指标:①观察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不良反应包括穿刺点出血血肿、腰背疼、便秘、失眠。②使用自制的量表评估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满意度量表包括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
1.4 统计学分析:将收集的数据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并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对数据进行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的对比:观察组0例发生穿刺点出血血肿,1例发生腰背疼,1例发生便秘,1例发生失眠,发生不良反应的比率为7.9%,对照组2例发生穿刺点出血血肿,4例发生腰背疼,2例发生便秘,3例发生失眠,发生不良反应的比率为28.9%,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方面的比较:对照组中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78.9%,观察组中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4.7%,具有明显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有较高的病死率,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病死率与以往比较有了大幅度的降低,但是对其实施优质护理能够促进疾病的康复,大幅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3]。优质护理能增加护士和患者之间的交流,满足患者生理及心理的需求,促进和谐的护患关系,使患者了解更多疾病的相关知识和不良反应的预防,提高治疗效果。
因此,对于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疗的患者来说,优质护理服务能有效降低介入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