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飞霞,陆怡衡,丛 莘,通信作者:劳力行,2,指导老师:翁庚民
(1.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广东 深圳 518103;2.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
失眠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障碍、早醒、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1],影响患者正常工作与生活。中医称失眠为“不寐”,又称“目不瞑”“不得眠”等。西医治疗失眠以镇静安神为主,但长期使用不良反应较大。中医认为失眠的病机为营卫失调,阳不入阴。失眠虚证多为心、肝、脾、肾阴血不足;实证多为肝郁化火、胃腑不和、食滞痰浊等。总体来说从阴虚、火热论治者多,从寒湿、阳虚论治者少。然而由于现代社会损及阳气的因素较多,阳虚证型及阳虚体质的患者也越来越多[2],针对阳虚导致的失眠,则需要扶阳抑阴,阳入于阴方可入眠。
翁庚民教授为广东省第2批名中医师承项目导师,广东省名中医,其在临证中运用扶阳法治疗失眠疗效确切,现将其治疗经验介绍如下。
《灵枢·大惑论》曰:“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秘传证治要诀》曰:“不寐有二种,有病后虚弱及年高人阳衰不寐。”《类证治裁·不寐》曰:“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阳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而不交阴也。”《临证指南医案》曰:“凡卫气入阴则静,静则寐,正以阳有所归,故神安而寐也。”“不寐之故,并非一种,总由阳不交阴所致。”可见阳气在睡眠中起主导作用,卫阳运行失常,阳虚不能与阴争,最终导致阳虚不入阴、阴阳不相交,是失眠的关键。
关于阳虚失眠治疗的论述,最早见于张仲景《伤寒论》,如原文第38条大青龙汤方后注说:“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明确指出汗多亡阳可致不得眠。另原文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此条论述了因误用下法、汗法等导致阳气亡失,虚阳浮越于外,阳不入阴,发为烦躁不得眠的症状。治疗上运用干姜附子汤温补阳气,扶助虚阳,阳入于阴,阴阳相交而入眠,独创了扶阳治失眠的方法。
翁庚民教授认为阳虚导致失眠主要原因为:一是阳气无力,不能与阴相争,入夜虚阳不能入于阴,阴相对偏盛也导致格阳于外,阳不交阴则不寐;二是阳气亏虚,阴盛逼阳,虚阳浮于上,扰乱心神,神不得安,导致失眠。
导致阳虚的原因较多,主要责之于先天禀赋不足及后天耗损过度。后天耗损多见于饮食失养、劳倦内伤、久病损伤阳气、年高命门火衰等。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压力大,长期熬夜导致阳气过度消耗,也就是阳气“烦劳则张”;饮食偏嗜生冷寒凉之品;衣着追求清凉时尚,且长期处于空调环境下;临床滥用抗生素、清热解毒药等不断攻伐人体阳气。如此长期不良循环,机体阳气运化、固卫功能失常,阴阳失和,寤寐失调而引起不眠。因阳虚而阳不入阴,多表现为上半夜入睡困难。
从脏腑辨证角度分析,导致阳虚失眠最常见的脏腑为心、脾、肾。心阳亏虚,心阳不振,则血脉运行不畅以致不能温煦心神,神气浮越于外。脾为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脾虚气血生化不足,则心神无以濡养,导致失眠。肾为先天之本,为一身阳气之本,相火潜藏不露则命门永固,脏腑功能正常,使一身之阳气上下相贯,气血安和,神安其宅。若下焦肾阳亏虚,阴寒太盛,则阴盛逼阳,虚阳上浮,上扰于心,心肾不交,神不得安,寐则易醒,似睡非睡。
扶阳法治疗失眠遵循“治病求本,本于阴阳”“首重扶阳”的原则,所谓扶阳就是通过助阳、调节阳气和阴气的关系,达到阴阳平衡、阴阳相交而入眠。在临床辨治阳虚失眠时,常按照脏腑阳气虚损的轻重辨证选方用药。
3.1 心阳虚 临床表现:入睡困难,多梦,夜间心神不宁,兼见心悸心慌,心胸憋闷疼痛,畏寒肢冷,面色滞暗,汗多,舌质紫暗而胖嫩,脉弱等心阳不振表现。治法:温通心阳,养心安神。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伤寒论》第64条:“发汗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第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第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提示发汗多或误火劫津复下,可重伤心阳以致心阳虚损而烦躁、惊悸、失眠。此时治疗当选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方中桂枝、甘草辛甘化阳,通阳化气,能温复心阳;龙骨、牡蛎潜阳固涩,收敛浮越之心阳,安神助眠。全方温通心阳,阴阳相交则夜寐安。若是心阳虚损较重,则选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实际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用量增大的加味方,加生姜、大枣以调补脾胃,加蜀漆以劫痰开结。若是失眠伴汗出明显,心阴阳两虚,营卫不和,可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中加入白芍、生姜、大枣,即可调和营卫,安神助眠;若是心阴阳两虚,可合用酸枣仁汤养阴安神助眠。
3.2 脾阳虚 临床表现:入睡困难,夜间梦多,易醒,夜间睡觉流涎,睡醒后感觉疲惫,兼见食欲不振,神疲乏力,恶心呃逆,大便稀溏,嗳腐吞酸,脸色黄,舌淡胖大有齿印等脾阳虚表现。治法:健脾温阳,养心安神。方药:理中丸加减。理中丸由三味补气健脾药加一味温阳药组成(干姜、甘草、人参、白术)。气是阳的基础,气虚严重会发展为阳虚,所以温阳必须从补气开始。若是脾阳虚累及肾,患者精神疲惫,可加入附子,即为附子理中丸;若是脾阳累及心阳,可加入桂枝,即为桂枝人参汤;若是脾虚水胜,水饮上扰凌心,可合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化饮,宁心安神助眠。
3.3 肾阳虚
临床表现:失眠,寐则易醒,似睡非睡,兼见腰膝酸软,小便频数或癃闭不通,阳痿早泄,性功能衰退,舌淡,苔白,脉沉细等肾阳虚表现。另外肾阳虚衰,真阳不潜,则浮阳于外,虚阳外越而出现各种“火浮”表现,如口舌生疮,面赤,牙痛齿浮,喉痹喉痛,头痛眩晕,口渴咽燥,发热等。治法:温补肾阳,引火归元,潜阳安神。方药:肾气丸或潜阳封髓丹加减。
(1)肾气丸。肾气丸出自《金匮要略》,后世又称为金匮肾气丸。方中附子、肉桂为温肾壮阳、引火归元的要药;熟地黄、山萸肉、山药滋肾益精以阴中求阳,并制约肾阳防止阳气浮越。肾阳虚衰则不能化气利水,易出现水湿内停,变生各种水病,故用泽泻、茯苓、牡丹皮以泄利水邪,防水湿进一步伤阳。肾气丸配伍十分严谨,可称为“补肾诸方之祖”,温阳不伤阴,阴阳互补,为治疗肾阳虚失眠的常用方药。
(2)潜阳封髓丹。潜阳丹出自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医理真传》,方由附子、龟甲、砂仁、甘草组成。封髓丹出自许国祯《御药院方》,方由砂仁、黄柏、甘草组成。吴佩衡将二者合为一方,称为“潜阳封髓丹”,其方义重在调和水火阴阳,能治一切虚火上冲之证[3]。附子乃命门主药,温补肾阳;龟甲得水之精气所生,通阴助阳;生龙骨、生牡蛎重镇安神,固涩潜阳;黄柏调和水火之枢,导龙入海;砂仁温脾健运,能纳五脏之气而归肾;甘草补中调药,辛甘能化阳。全方共奏温肾潜阳、水火既济、引火归元之功。服此方后虚阳得补,浮阳得降,心神得宁,失眠得治。
肾阳虚失眠的治疗,主要使用益阳火和引火法。肾气丸为益阳法的代表方,多用于肾阳虚而虚阳外越不明显者。潜阳封髓丹为引火法的代表方,用于虚阳浮越于外,需引火归元,浮游之火才能下归于肾。临床中两方合用治疗更年期女性的失眠,疗效显著。
(1)患者,女,58岁,2017年5月25日初诊。主诉:睡眠欠佳3个月余。症见:体型偏瘦,面色略萎黄,夜间入睡困难,易惊醒,梦多,晨起乏力头昏,活动后心慌,时有胸闷,胸前后背隐痛不适,眼睛干涩,口干,饮水不多,进食后易腹胀,大便偏干,小便略黄,食欲尚可。平素恶寒,汗出正常。舌淡胖大有裂纹、齿印,苔薄白,脉细沉。曾诊断为更年期抑郁症。中医诊断:失眠,证属心阴阳两虚,脾虚失运。治法:温通心阳,滋阴养心,健脾助运,重镇安神。处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理中丸合酸枣仁汤加减。方药组成:桂枝10 g,炙甘草10 g,生龙骨20 g(先煎),生牡蛎20 g(先煎),炒酸枣仁30 g,知母10 g,川芎5 g,茯苓30 g,陈皮10 g,炒白术10 g,大枣10 g,生姜3片,7剂。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服两次。
2017年6月5日二诊,患者睡眠较前改善,入睡较前容易,乏力、头昏、心慌、胸痛减轻,腹胀缓解,大便已不干。但仍有眼睛干涩、口干。原方加入太子参15 g,麦冬15 g,续服7剂。
2017年6月14日三诊,患者睡眠明显改善,眼睛干涩、口干减轻,继续守方治疗。
按语:该患者失眠,梦多,易惊醒,心慌胸闷,胸前后隐痛,恶寒,舌淡胖大有齿印,苔薄白,脉沉为心阳虚的表现,选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温心通阳、重镇安神;眼睛干涩,大便偏干,脉细,提示心肝阴血亏虚不足,加入酸枣仁汤养阴安神,阴阳互补,阴阳相交,则夜寐安。进食后腹胀,提示脾胃运化不足,选用四君子汤健脾助运,化生气血以养血,重用茯苓30 g加强健脾养心安神之功效。
(2)患者,男,53岁,2017年9月22初诊。主诉:睡眠浅、易醒、多梦2年余。体型中等偏瘦,皮肤白细腻。症见:睡眠欠佳2年,入睡尚可,但睡眠浅,易醒梦多,常有噩梦,醒后难以入睡,晨起头昏乏力,气短,易受惊,性功能下降,口中和,无心慌胸闷,无腹胀腹痛,食欲尚可,大便黏,小便正常。对温度敏感,易汗出。舌质偏红有齿痕,苔白略厚,脉细滑。定期体检无异常。中医诊断:失眠,证属心脾阳虚不足夹湿。治法:温通心阳,健脾祛湿,重镇安神。处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理中丸加减化裁。方药组成:桂枝10 g,炙甘草10 g,生龙骨30 g(先煎),生牡蛎30 g(先煎),茯苓30 g,炒白术10 g,党参片10 g,干姜2 g,5剂。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服两次。
2017年9月27日二诊,患者睡眠改善,噩梦减少,精神好转,诸症减轻,继续守方调理。
按语:该患者皮肤白,易汗出,常有噩梦,易受惊,辨证为心阳不足、心神失养的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头昏乏力,气短,大便黏,口中和,舌质偏红,苔白略厚有齿痕,为脾阳不足的理中汤证。上方合用,心阳得温,脾阳得运,湿浊得化,虚阳得降,阳入于阴,阴阳平衡,则夜寐安。
(3)患者,女,43岁,2017年9月26日初诊。体型中等,皮肤白皙。睡眠欠佳1周,入睡困难,易醒。晨起疲倦明显,自觉脸上皮肤特别干燥。烦躁,口干喜冷饮,无心慌胸闷,无腹胀、腹痛,大便较稀,小便频。舌淡胖苔薄白,脉细沉。平时手足冰凉,手心易汗出,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中医诊断:失眠,证属心肾阳虚,心肾不交。治法:温阳益气,交通心肾。处方:潜阳封髓丹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方药组成:炮附片3 g(先煎),黄柏10 g,知母10 g,砂仁6 g(后下),醋龟甲10 g,桂枝10 g,炙甘草10 g,生龙骨20 g(先煎),生牡蛎20 g(先煎),茯神30 g。颗粒中药5剂,每日1剂,每日冲服两次。2017年10月6日电话回访,患者诉失眠明显改善,口干、烦躁症状减轻。
按语:患者平日手足冰凉,脉沉,疲倦,是典型的阳虚体质。患者有口干、烦躁症状,提示有虚阳浮越的表现,故选用潜阳封髓丹温肾潜阳。另外,患者皮肤白,易汗出,失眠,尚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上方合用可温补肾阳,交通心肾,补阳不伤阴,阴阳互调,治疗更年期前后女性失眠较佳。
现代社会导致阳气虚损的原因很多,阳虚患者及阳虚体质的患者越来越多,而许多顽固性失眠患者使用清热祛火养阴等常规治疗效果欠佳,若审证中有阳虚存在,应大胆应用扶阳潜阳法,不应拘泥于常规思维担心温药会影响睡眠。临证应当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阳虚所在脏腑部位的不同及阳虚轻重的不同而选方用药。临床治病无定法及定方,但要遵循“少火生气、壮火食气”的原则,用药不可过于温燥。临床多选用桂枝、附子等温阳升阳,配合龙骨、牡蛎等重镇安神,根据情况适当加入滋阴药物以阴中求阳,或防止温阳药伤阴。若能达到阳升阴降,则阴阳调和,阳入于阴,夜寐则安。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2,45(7):534.
[2]黄春华,周雯,杨小波,等.杨志敏教授从阳虚论治失眠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2,44(3):156-157.
[3]王俊锋,李莉.潜阳封髓丹临证体悟[J].中国民间疗法,2011,19(1):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