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刚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黄珏卫生院,江苏 扬州 225118)
人工荨麻疹又名皮肤划痕症,是荨麻疹的特殊类型,自然人群发病率为2%~5%,以青壮年多见,其病因复杂,常反复发作,是皮肤科常见疾病[1]。人工荨麻疹常迁延不愈,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抗组胺药作为治疗荨麻疹的一线用药,虽能控制症状,但多数患者停药后仍会在短时间内复发[2]。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顽固性人工荨麻疹患者3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11年6月至2016年4月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黄珏卫生院收治的顽固性人工荨麻疹患者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18~55岁,平均(35.89±10.25)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8年,平均(2.5±2.13)年。
1.2 入选标准 ①年龄≥18岁,性别不限;②病程>6周;③符合人工性荨麻疹相关诊断标准:无原发皮损,自觉皮肤瘙痒,机械性刺激或搔抓后出现红斑、风团,皮肤划痕症阳性;④均经多家医院、多种治疗方法、多次治疗效果不明显者;⑤治疗前1周内未服用糖皮质激素;⑥经详细体格检查排除内科疾病引起者;⑦患者知情同意;⑧无明显诱因引起者[3-4]。
1.3 排除标准 ①妊娠期和哺乳期者;②急性哮喘发作、湿疹及特应性皮炎者;③有严重心脏疾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④不按规定用药、不按医嘱复诊和随访者;⑤驾驶员、高空作业者及精细手工作业者;⑥既往有过敏性病史、自身免疫性病史及寄生虫感染史者;⑦合并有其他类型荨麻疹者;⑧资料不全、观察期间有特殊情况或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终止治疗者[3-5]。
2.1 西医治疗 富马酸酮替芬分散片(山东绿茵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444,1 mg/片)每次口服1 mg,每日2次;盐酸赛庚啶片(山东仁和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2277,2 mg/片)每次口服2 mg,每日3次;桂利嗪片(南京白敬宇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32024065,25 mg/片)每次口服25 mg,每日3次;盐酸雷尼替丁胶囊(华润双鹤利民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1171,0.15 g/粒)每次口服0.15 g,每日2次。
2.2 自拟中药方治疗 药物组成:银柴胡10 g,防风10 g,荆芥10 g,乌梅10 g,五味子10 g,赤芍10 g,白芍10 g,僵蚕10 g,红花10 g,白鲜皮30 g,苦参10 g,地肤子15 g,土茯苓30 g,牡丹皮15 g,乌梢蛇15 g,甘草片10 g。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服用,连续服用12周。
所有患者治疗期间每 2 周复查人工划痕试验,根据皮肤划痕情况先将盐酸雷尼替丁胶囊减量直至停药,然后依次将富马酸酮替芬分散片、盐酸赛庚啶片、桂利嗪片减量直至停药,总疗程为12周。所有患者在系统治疗前检查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治疗4周后再进行复查,如果正常可不再复查。每2周复诊1次,治疗结束后每8周随访1次,共计8次。
3.1 疗效评定标准 ①瘙痒:0分为无症状,1分为轻度瘙痒,2分为中度瘙痒但不影响睡眠和工作,3分为重度瘙痒且严重影响睡眠和工作;②皮肤划痕(风团)最大横径:0分为无划痕(风团),1分为风团横径<0.3 cm,2分为风团横径<0.5 cm,3分为风团横径>0.5 cm;③皮肤划痕(风团)持续时间:0分为无划痕(风团),1分为划痕(风团)持续时间0.5~1.0 h,2分为划痕(风团)持续时间1~2 h,3分为划痕(风团)持续时间>2 h;④入睡时间:0分为入睡正常,1分为偶尔不易入睡,2分为时有不易入睡,3分为经常入睡困难;⑤疗效标准:痊愈为治疗后症状显著改善,积分指数下降水平≥80%,显效为积分下降指数为50%~79%,有效为积分下降指数为30%~49%,无效为积分下降指数≤30%;治疗积分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3.2 结果
(1)治疗结果比较 ①32例患者2周后瘙痒症状明显缓解,6例患者4周后瘙痒症状明显缓解;②12例患者2周后皮肤划痕症阴性,17例患者4周后皮肤划痕症阴性,9例患者6周后皮肤划痕症阴性;③治疗2周后积分为(5.00±0.15)分,与治疗前积分(10.00±1.3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积分为(1.50±1.25)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痊愈33例,显效5例,总有效率为100%;痊愈及显效患者随访8周,复发1例,复发率为2.6%。
(2)不良反应比较 38例患者中,出现轻度嗜睡及困倦乏力症状5例,口干2例,以上不良反应程度均较轻微,未影响治疗,继续治疗后不适症状逐渐消失。治疗后2周复查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异常6例,未作处理,4周后复查恢复正常3例,6周后复查恢复正常2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及肾功能均正常。
目前认为人工荨麻疹为机械刺激皮肤后,皮肤肥大细胞被活化,释放组胺及其他血管活性物质(包括白三烯)等,组胺与靶细胞膜上H1受体结合,引起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产生红斑、水肿、风团等[3,6]。本病发病常无明显病因,可由虫咬、药物、新近细菌感染、真菌的代谢产物、异种血清等因素引起。有文献显示,大部分人工荨麻疹患者血清中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IgE)阳性和组胺水平升高及被动转移试验阳性,属于IgE依赖型变态反应[7-8]。一般认为皮肤血管上同时存在H1、H2两种组胺受体,而组胺之所以能使血管扩张,增加血管壁通透性,导致红斑、水肿及组织损伤,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瘙痒,便是作用于H1、H2受体的结果,其中H1受体与风团、瘙痒、红晕等有关,而H2受体参与皮肤潮红反应。因此,抗组胺制剂是治疗人工荨麻疹的首选药物,临床主张H1(1种)联合H2(1种)受体拮抗剂治疗人工荨麻疹,可使组胺拮抗更完全,疗效更好。但因人工荨麻疹病因复杂,大部分患者有慢性迁延性病史,而且可能与其他类型荨麻疹共存,增加了查找病因的难度,导致治疗时间延长,治疗效果不理想,停药后复发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工作质量[9-10]。
桂利嗪为广谱抗炎症介质药,具有抗组胺、抗5-羟色胺、抗激肽活性及抑制补体C4活化作用。雷尼替丁胶囊属于H2受体拮抗剂,有速效和长效的特点,可直接作用于肥大细胞,抑制其分泌介质。赛庚啶为H1受体拮抗剂,具有轻、中度抗5-羟色胺及抗胆碱能作用。富马酸酮替芬分散片属于致敏活性细胞、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的过敏介质释放抑制剂,兼有组胺H1受体拮抗作用和抑制过敏反应介质释放作用,不仅抗过敏作用较强,且药效持续时间较长。以上抗组胺药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嗜睡、口干、乏力、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以富马酸酮替芬、盐酸赛庚啶最为明显。然而笔者在临床治疗中观察发现,患者瘙痒症状越重,嗜睡、乏力等副作用越不明显;瘙痒症状越轻,嗜睡、乏力等副作用越明显。此次治疗的38例均为顽固性荨麻疹患者,瘙痒症状较重,即使联用4种抗组胺药物治疗其不良反应也较轻微,而且随着继续治疗,不良反应逐渐消失。
中医将荨麻疹称为“瘾疹”,俗称“风疹块”。历代医家对本病均有描述,如《诸病源候论·风瘙瘾疹候》“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中医认为荨麻疹的发病是由于素体禀赋不耐,卫外不固,外加六淫之气侵袭,或饮食不慎、七情内伤、气血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中医外科名家朱仁康先生认为荨麻疹的成因有内外之分,血热型荨麻疹多见于人工荨麻疹,由于心经有火,血热生风,发时心中烦躁不安,舌红苔薄黄,脉弦滑带数,治宜凉血清热,消风止痒。
本观察所用自拟中药方是在过敏煎的基础上加减组成,过敏煎乃祝谌予先生所创,用于治疗各种过敏症。自拟中药方中银柴胡清虚热,除疳热;防风祛风解表,除湿止痛;乌梅酸涩收敛,化阴生津:五味子酸甘而温,益气敛肺,补肾养阴,宁心安神[11];荆芥凉散风热,开宣肺窍,祛风清热;僵蚕息风止痉,祛风止痛;红花活血通经,散瘀止痛;赤芍清血分实热,散瘀血留滞;白芍补血,敛阴柔肝,缓急止痛;地肤子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白鲜皮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乌梢蛇祛风,通络止痉;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用为佐使。诸药合用,取“血行风自灭”之理,于祛风之中伍以清热、养血之品,使风邪去,血脉和,则瘙痒自止。
综上所述,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顽固性人工荨麻疹,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轻微,是临床治疗顽固性人工荨麻疹较为理想的首选方法,值得推广应用。同时,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患者年龄越小,病程越短,治疗效果越好,且早期治疗可以减少炎症反应的层级放大作用,从而提高治愈率,对疾病预后有积极的作用。
[1]王领高.盐酸西替利嗪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及复方木尼孜其颗粒三联疗法治疗慢性人工荨麻疹疗效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10):1385-1386.
[2]薛东运,杜小静.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人工荨麻疹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5,31(9):571-572.
[3]郭波,艾俊俊,荣光辉.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盐酸非索非那定治疗人工荨麻疹的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12(5):307-308.
[4]任杰.香菇菌多糖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人工荨麻疹39例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2015,42(16):8-9.
[5]宋淑红,赵栋桉,周静芳,等.消瘾方加减联合依巴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评价及对IgE、IL-4和IFN-γ水平的影响[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5,31(4):229-231.
[6]江明,徐素平,孙卫国.地氯雷他定联合苦参素葡萄糖注射液治疗人工荨麻疹的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4):369-370.
[7]刘淑梅.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治疗皮肤划痕症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1):175.
[8]曹源,李邻峰.人工荨麻疹56例临床预后观察[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2,5(2):76-78.
[9]徐颖,杨艳,高丽丽.磷酸组织胺脱敏联合H1、H2组织胺抗体阻滞剂治疗皮肤划痕症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4,20(11):1895-1899.
[10]李亚玲,李俊,叶云,等.转移因子四联疗法治疗人工荨麻疹的临床观察[J].山东医药,2011,51(44):87-88.
[11]黄时燕,赵晓广,聂巧峰.过敏煎加减辨证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2,12(3):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