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静
(安徽省淮北市人民医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麻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其味辛、微苦,性温,为麻黄科多年生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或木贼麻黄的干燥草质茎。麻黄具有开腠发汗、宣肺平喘、行水化湿之功,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咳喘、水肿等证。麻黄还可通调血脉,散邪止痒,治疗痈疽、扑损及皮肤痒疹之证。麻黄不仅应用于外感疾病中,而且在内伤杂病中也常用到。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述麻黄的临床应用。
1.1 麻黄加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治遗尿
患者,男,6岁,2013年2月初诊。患者遗尿4年。每周有3~4次夜间尿床,阴雨天加重,夜间难以叫醒。面白,形瘦,纳食可,睡眠多,大便可,平时易感冒。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处方:麻黄6 g,茯苓8 g,甘草片3 g,干姜6 g,白术10 g,桑螵蛸10 g,威灵仙10 g,益智仁10 g,乌药8 g,党参片10 g,10剂,20 d量。嘱脐部贴敷小儿暖脐贴,白天定时进行膀胱尿保留训练,夜间定时叫醒2~3次解尿。
二诊:夜间易叫醒,每周有1~2次夜间尿床。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处方:麻黄8 g,茯苓10 g,甘草片5 g,干姜8 g,白术10 g,桑螵蛸12 g,威灵仙12 g,益智仁12 g,乌药8 g,党参片10 g,车前子10 g,桂枝8 g,泽泻10 g,10剂,20 d量。
三诊:尿床很少,但阴雨天仍有。上方改麻黄15 g,10剂,20 d量。
四诊:尿床消失。嘱服金匮肾气丸1个月。
按语:儿童夜遗尿是指年龄≥5岁,平均每周至少2次夜间不自主排尿,并持续3个月以上。该病常因肺气虚寒、脾气下陷或肾虚失固等导致膀胱失约而引发,病位在肺、脾、肾。甘姜苓术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健脾制湿以治肾着,故名肾着汤。《金匮要略增补》曰:“治大人小儿昏昏不寤,腰足常冷,梦中尿床无度,麻黄加甘姜苓术汤主之。”
儿童肾气未充,肺为水之上源,膀胱为水之下源。麻黄入肺、膀胱经,具有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麻黄可以通过宣肺来调节膀胱通调水道的功能,同时可兴奋中枢神经,增强反射,提高控制排尿的能力。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1],麻黄中的麻黄碱具有兴奋神经中枢的效果,大剂量应用会兴奋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的中枢,加强膀胱三角肌与括约肌的张力作用,可以主动抑制排尿。同时麻黄还可以延缓睡眠的深度,让患儿的神经活动处在被激励的状态,提高大脑对夜尿警觉点的兴奋程度。
1.2 麻黄加温经汤治经闭
患者,女,33岁,2016年1月初诊。患者月经3个月未至。形瘦,面萎,手足凉,皮肤干,大便干,2日1行。舌淡苔薄,脉细滑。末次月经2015年10月初,4 d净,色淡,量少,伴腹痛。育有一子,平时白带稀。处方:麻黄8 g,吴茱萸5 g,桂枝10 g,当归10 g,白芍10 g,党参片12 g,阿胶10 g(烊化),麦冬15 g,法半夏10 g,甘草片5 g,通草6 g,鸡血藤15 g,牛膝15 g,桃仁15 g,10剂,每日1剂。
二诊:上药服用7 d月经来潮。感觉手足凉好转,大便通畅,每日1次。处方:吴茱萸5 g,桂枝10 g,当归10 g,白芍10 g,党参片12 g,阿胶10 g(烊化),麦冬15 g,法半夏10 g,炙甘草5 g,通草6 g,鸡血藤15 g,牛膝15 g,桃仁15 g,菟丝子15 g,龟甲20 g(先煎),10剂,每日1剂。
三诊:诉近日情绪不稳,眠差。处方:吴茱萸5 g,桂枝10 g,当归10 g,白芍10 g,党参片12 g,麦冬15 g,法半夏10 g,炙甘草5 g,通草6 g,鸡血藤15 g,牛膝15 g,桃仁15 g,柴胡10 g,黄芩片12 g,10剂,每日1剂。
四诊:诉月经按时来潮,但有腹痛,嘱口服乌鸡白凤丸。
按语:温经汤是妇科名方,《金匮要略》记载此方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全方具有养血滋阴、活血化瘀、温经止痛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2],温经汤有调节性激素,改善子宫及周围组织的生理效应,促进新陈代谢等药理作用。《神农本草经》载麻黄“破坚积聚”。《日华子本草》载麻黄“通九窍,调血脉”。麻黄发散风寒,激发阳气,阳气通,月经自然能够按时而至。
1.3 麻黄加补中益气汤治睑废
患者,女,7岁,2015年5月初诊。患者自觉眼睑不能上抬2个月,或单侧或双侧眼睑上抬无力,晨轻午后重。面萎黄,进食、睡眠、二便均正常。舌淡苔薄,脉细。口服醋酸泼尼松片(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1207,5 mg/片)30 mg,每日1次,早晨顿服;口服溴吡斯的明片(上海中西三维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0867,60 mg/片)30 mg(半片),每日1次。处方:麻黄10 g,生黄芪15 g,党参片10 g,炙甘草6 g,白术10 g,当归10 g,升麻6 g,柴胡8 g,陈皮10 g,菟丝子15 g,炮附片6 g(先煎),细辛6 g,生姜3片,大枣5枚,10剂,20 d量。
二诊:主诉无特殊,家长认为症状减轻,改醋酸泼尼松片每次10 mg口服,每日1次,晨时顿服;溴吡斯的明片每次15 mg口服,每日1次。仍予上方加制马钱子0.1 g另吞,10剂,20 d量。
三诊:已停服醋酸泼尼松片,继续口服溴吡斯的明片15 mg,每日1次。中药继服。
四诊:半年后来诊,症状已控制,改服中成药补中益气丸巩固疗效。嘱少进食冷饮。
按语:重症肌无力为抗体介导的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受体损伤的自身免疫疾病,临床特点为骨骼肌无力和易疲劳。眼外肌为最常累及肌群,表现为眼睑下垂、复视和眼球活动障碍。儿童重症肌无力的中医病名为“上胞下垂”“目不开”,症状重者为“睑废”。其病因多由脾虚气弱,清气下陷,筋脉失养,眼肌无力,不能提举;或脾虚不运,聚湿生痰,风痰阻滞胞睑,使气血不能畅达濡养筋肉所致。故治疗以健脾益气、补益肝肾为主要原则。睑胞在五轮学说中称为“肉轮”,属脾胃所司,治疗以益气健脾为主,佐以温补脾肾,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味。
目为上焦,居阳位。麻黄可升散阳气达目系,开玄府,通四肢,达九窍,宣发布散阳气于血脉、肌肤、腠理之间,使阳气生之有源,通之有道,布之有循,五脏六腑与四肢百骸阳气运转。临床多将益气升阳举陷法和开玄府法结合起来治疗睑废,效如桴鼓[3]。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4],麻黄中主要成分麻黄碱可使疲劳的骨骼肌紧张度显著而持久地升高,可增强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离体肋间肌肌张力,故对重症肌无力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1.4 麻黄加当归四逆汤治臁疮
患者,男,35岁,2014年2月初诊。患者双小腿内侧溃烂久不愈合6个月。患者双下肢因蚊虫叮咬,搔抓,继而溃烂,久不愈合。纳可,眠可,二便调。舌暗苔薄,脉滑。由于患者长期站立,双下肢静脉曲张5年,久站后下肢酸痛、沉重。检查:双小腿中下段色素沉着,久站后双膝下沿大隐静脉走行处可见静脉迂曲成团,局部皮温略低;右小腿内侧破溃范围约3.5 cm×2.0 cm,深及皮下,疮内见暗色腐肉,未见明显肉芽组织,疮周晦暗;左小腿内侧破溃范围约2.5 cm×1.5 cm,深及皮下,未见明显肉芽组织,疮周晦暗。处方:麻黄8 g,当归15 g,白芍15 g,细辛6 g,通草6 g,桂枝12 g,枳实12 g,干姜10 g,大枣10 g,川牛膝10 g,茯苓8 g,牡丹皮8 g,桃仁10 g,生黄芪12 g,20剂。外用:玉红生肌膏。同时配合药艾柱温灸,每日3次,每次20 min。嘱避免长时间站立,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缠缚,防止局部擦伤。
二诊:双下肢色素沉着减轻,皮温改善,两小腿破溃处颜色转浅,局部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上方加芥子8 g,20剂。
三诊:双下肢色素沉着明显减轻,皮温正常,两小腿破溃处颜色红润,创面肉芽组织生长趋势良好。舌淡苔薄,脉滑。上方继服20剂。
四诊:双下肢皮肤颜色、温度正常,两小腿破溃处见钱币大小浅色稍凹形瘢痕组织。
按语:臁疮是指发生于小腿臁骨部分的慢性皮肤溃疡,又称裤口疮、裙凤、烂腿,相当于西医的小腿慢性溃疡。臁疮的发病目前多认为是因下肢静脉高压,足靴区血流迟缓,导致组织营养障碍,逐渐发展为组织坏死,从而形成溃疡。外臁疮发于阳经,多实证,治疗多以祛风除湿、清热解毒为法;内臁疮发于阴经,多虚证,治疗以益气健脾、养肝补肾为法。该患者系内臁疮,偏于痰湿寒盛体质,主要从阴经调治。当归四逆汤养血脉,通阳气,散寒邪,佐以少量麻黄辛温宣散,发散阳气,开泄腠理以散肌表腠理之寒凝,待阳气旺盛,阴血化生之源充足,则腐肉易消,新肉易长,疮面易敛。现代药理学发现麻黄有抗凝血[5]、免疫抑制[6]、抗氧化[7]等作用。陈文梅等[5]认为麻黄可改善模型大鼠的血液黏度及血液流变性。麻黄不但入气分散气分之寒邪,还能入血分活血通络。
1.5 麻黄加桂枝茯苓丸治褐斑
患者,女,35岁,2015年5月初诊。面部褐斑6个月。双侧面颊部及鼻部黄褐斑约4 cm×4 cm大小,如蝴蝶状。面萎,头发无光泽,月经量少,色暗,有痛经,白带量多,下腹部冷痛下坠,睡眠可,情绪差,大便可,舌暗苔薄,脉弦滑。妇科彩超提示子宫肌瘤2.0 cm×1.0 cm。处方:麻黄6 g,桂枝10 g,茯苓10 g,牡丹皮10 g,白芍12 g,桃仁15 g,炮附片5 g(先煎),白芷10 g,苦杏仁12 g,柴胡8 g,黄芩片8 g,党参片8 g,法半夏8 g,甘草片5 g,10剂。外敷方药:白芷、生白附子、当归、茯苓、白及、僵蚕各30 g,研粉,蛋清或白醋调敷。嘱少晒太阳,饮食清淡。
二诊:情绪佳,大便稀。处方:麻黄6 g,桂枝10 g,茯苓10 g,牡丹皮10 g,白芍12 g,桃仁15 g,炮附片5 g(先煎),白芷10 g,苦杏仁12 g,蒺藜10 g,菟丝子12 g,细辛6 g,10剂。
三诊:月经量增多,色红,无痛经,白带可。上方继续10剂。
四诊:妇科彩超提示子宫肌瘤1.0 cm×0.5 cm,白带正常,褐斑转浅。嘱继续口服桂枝茯苓丸2个月。
按语:黄褐斑又称“面尘”,属中医“黧黑斑”“蝴蝶斑”范畴,其病机归于气郁、血瘀、虚火。西医认为本病多与女性性激素代谢失调有关。黄褐斑虽发于皮,然其根必源于内。肝、脾、肾功能失常是导致本病发生的关键,多种原因使肝、脾、肾亏虚,气血不足,气滞血瘀,致面部肌肤失养,或污浊之气循经上蒸于面而发生褐斑。褐斑在面、在上属阳,且日晒后会加重,可见本病与外邪有关,属于一种风象。故临床常用辛散之品以祛风散邪。李东垣认为“凡治风之药皆辛温,上通天气,以发散为本”。黄煌老师在《黄煌经方沙龙》中说黄褐斑的治疗关键是把面部皮肤营卫之间瘀滞的“气、血、水”盘活,让其重新流动起来。风药既可以直达面部,又可以依靠其良好的流动性盘活僵局,从而拉动“气、血、水”的循环。《日华子本草》认为麻黄能“调血脉,开毛孔皮肤”。《名医别录》谓麻黄“消赤黑斑毒”。《神农本草经》谓麻黄“破癥坚积聚”。“瘀”在上形成黄褐斑,“瘀”在下形成子宫肌瘤。桂枝茯苓丸具有活血化瘀、缓消癥块的作用,全方祛邪以固本,下瘀不伤正,行水不伤阳,阴阳兼顾,气血并调。
黄煌老师提出“麻黄体质”的概念[8],是指容易出现麻黄证的体质类型:体格壮实,面色黄暗,皮肤干燥、粗糙;恶寒喜热,易着凉,鼻塞,水肿;身体沉重,反应不灵敏;舌体胖苔白厚,脉浮有力。江部洋一郎等[9]认为麻黄可增强肺的宣散作用,将肺气运送至心、心包,促进脉中之血、脉外之气的运行,具有活血、行血的作用。笔者临床常用于治疗经闭、褐斑、臁疮等;麻黄升散阳气且属风药,常用于治疗睑废;麻黄的兴阳作用常用于治遗尿。
麻黄在使用剂量方面,各医家观点有所不同。张仲景认为6两用于水肿、无汗;3~4两用于咳喘、无汗身痛;2两用于脉沉的无汗、水肿、身黄;半两或1两用于湿家肤痒或身体痛[8]。焦树德[10]认为麻黄用量一般为2~9 g,治疗水肿用10~15 g。笔者认为麻黄用5~6 g时效果较好,使用时“先煮麻黄,去上沫”;某些急症可以加大麻黄剂量,如急性肺炎、发热等。陆九芝认为麻黄用数分,即可发汗。故南方有麻黄不过钱之说,而北方则用至7~8钱才有发汗作用。
麻黄在服用方面,各家观点也有不同。张廷模[11]认为汗多伤津液时不宜用。焦树德[10]认为肺虚作喘、外感风热、鼓胀、痈、疖等病禁用麻黄。麻黄带节发汗力稍弱,去节则发汗力稍强。空腹及睡前不宜服用麻黄,以免发生心悸及失眠。
麻黄是否先煎也各有所见。张仲景认为先煎并去上沫。张廷模[11]认为与一般解表药相比,可适当久煎,对于真正需要久煎者,就不必先煎了。笔者认为小剂量麻黄可以和大剂药物同煎。张锡纯谓“夫用药之道,贵因时、因地、因人,活泼斟酌以胜病为主,不可拘于成见也”。
[1]胡平. 麻黄治疗小儿遗尿症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4,12(12): 265-266.
[2]黄煌. 黄煌经方使用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101.
[3]严京,吴正正,接传红,等. 高健生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眼病经验[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5,25(6): 437-439.
[4]阴健,郭力弓. 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l)[M]. 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 617,396,465-466.
[5]陈文梅,何基渊. 中药麻黄、夏枯草、乌贼骨对抗急性血瘀证形成的实验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3): 39-41.
[6]魏友松,许芝银. 麻黄、雷公藤、黄蜀葵花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小鼠模型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2(4): 25-26.
[7]张连茹,邹国林,杨天鸣,等. 麻黄水溶性多糖的提取及其清除氧自由基作用的研究[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0,22(3): 24-26.
[8]黄煌. 张仲景五十味药证[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41.
[9]江部洋一郎, 横田静夫.经方医学(第2卷)[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121.
[10]焦树德.焦树德临床经验辑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8:272.
[11]张廷模.张廷模临床中药学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