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显飞
(辽宁省鞍山市长大医院骨科,辽宁 鞍山 114000)
幼年脊柱关节病是指16岁以前发病的一组与HLA-B27相关的可累及中轴关节和外周关节的一种炎性疾病,有关节滑膜、肌腱端、腱鞘和滑膜的临床特征,髋关节是最常累及的部位。在少年中,其髋关节的起病程度与成人起病的严重程度并无很大的差别,一般来说肠道以及泌尿系的感染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1]。其临床表现多是多种关节疾病的表现,如幼年的强直性脊柱炎、幼年瑞特综合征以及幼年反应性关节炎,有些未成型的可表现为以炎症为特征的关节病综合征[2]。本文选取了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幼年脊柱关节病髋关节病变的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探讨局部注射治疗幼年脊柱关节病髋关节病变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科接受治疗的幼年脊柱关节病髋关节病变的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幼年脊柱关节病(JSpA)的诊断标准。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15岁,平均年龄(12.4±3.2)岁,单侧髋关节病变的有21例,双侧髋关节病变的有9例,病程2个月~2年,平均病程(8.5±6.2)个月。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给予局部髋关节注射,对于体质量<50 kg的患者在高频超声引导下采用髋关节局部注射依那普利12.5 mg联合甲氨蝶呤5 mg,对于体质量>50 kg的患者来说,给予高频超声引导下采用髋关节局部注射依那普利25 mg联合甲氨蝶呤10 mg。每个月注射1次,一共连续局部注射6个月。
1.3 观察指标:比较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以及ESR和C反应蛋白的改变。
1.4 统计学方法:本实验中的所有数据均由SPSS17.0进行处理,根据所观察的实验室指标及数据的不同和差异,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分析。P<0.05是有显著差异,P<0.01是有非常显著差异,以评定治疗组中药的效果是否显著。
治疗前Harris评分为(45.78±6.41),治疗后的髋关节的Harris评分为(87.12±6.70),经治疗,治疗前后的髋关节的Harris评分经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患者的ESR为(78.67±21.18),治疗后患者的ESR为(25.73±6.65),治疗前后,经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患者的C反应蛋白为(19.58±7.60),治疗后患者的C反应蛋白为(8.03±3.10),经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幼年脊柱关节病是一种常见的风湿类疾病,在青少年中多以髋关节的酸痛为首发表现,而髋关节损害则很容易致残,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幼年脊柱关节病有时也会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附着部位的炎症改变,传统的治疗主要是应用抗风湿类的药物,NSAIDs,以及糖皮质激素等缓解患者的症状,延缓病程的进展,但是效果也并不是十分的理想,有的患者因为不能耐受其不良反应而出现关节畸形[3-4]。病变晚期多采用关节置换术,早期发现者则尽可能的保留髋关节的功能,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局部注射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的部位,有研究显示其也起到一定的效果。依那西普是一种TNF-α拮抗剂,可以迅速的减轻炎性反应,同时抑制关节的破坏,改善了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同时治疗前后髋关节的X线未见明显加重,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5]。甲氨蝶呤一般用于肿瘤的治疗,与依那西普联合使用抑制了滑膜炎,可以缓解患者疼痛的症状,患者在试验过程中也未出现不良反应等[6]。
综上所述,本实验研究证实,局部注射治疗后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较治疗前相比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ESR和C反应蛋白也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部注射治疗操作简单,同时1个月注射1次,经济上也较为节省,患者的临床症状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X现检查未见明显加重,因此局部注射治疗幼年脊柱并髋关节病变是个良好的方法,其临床意义也较好,值得进一步研究,并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