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莉莉 陈飞 沈琦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 好发于中老年人人群, 具有以下几种特点:①致残率和致死率高;②发病率高;③并发症多[1]。脑梗死后出现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会对患者生活影响较大, 使得患者的自理能力逐渐下降, 最终发生跌倒事故。本文选限106例脑梗死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 分析康复干预对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的影响, 具体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106例脑梗死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53例。实验组中男40例, 女13例;平均年龄(73.57±2.65)岁。对照组中男38例, 女15例;平均年龄(73.62±2.57)岁。两组患者性别及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 实验组患者采用康复干预, 具体如下。①行走康复训练与饮食康复指导。注意预防跌倒, 保持平坦地面, 在浴室或者厕所内安装防护栏;为患者穿防滑且合脚轻便的鞋子, 日常生活过程中, 提供给患者充足的时间, 切忌让其轻易离开安全区域; 坚持易消化和低脂低盐食物摄取原则, 戒烟、戒酒。②心理康复指导。不断稳定患者的情绪, 由于患者出现肢体运动障碍, 所以生活不能自理, 往往出现自卑和焦躁等情绪,对生活逐渐失去信心, 逐渐依赖他人, 家属应该多关心患者, 提供患者精神和物质方面的支持, 切勿流露出厌烦情绪。③日常生活指导。患者出院后需要进行日常洗漱, 如刷牙、洗脸、洗澡和梳头等, 在洗漱过程中教会患者和家属如何用一只手操作, 多使用患肢进行日常生活, 以期强化患肢功能。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跌倒发生率及出院后3个月生活自理能力评分。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自己完全可以为1分、有些困难为2分、需要帮助为3分、自己根本没办法为4分。分析患者的跌倒发生的具体原因(随访6个月左右)。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1 两患者跌倒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跌倒发生率为9.43%(5/53), 对照组患者跌倒发生率为33.96%(18/53);实验组患者跌倒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2 两组患者跌倒发生原因分析 两组跌倒发生原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锻炼不当、上下床、夜间如厕、负性心理、行为忽视、使用药物、过高估计。实验组个体因素、环境因素、锻炼不当、上下床、夜间如厕、负性心理、行为忽视、药物使用、过高估计例数分别为0、1、1、1、0、1、0、0、1例;对照组个体因素、环境因素、锻炼不当、上下床、夜间如厕、负性心理、行为忽视、药物使用、过高估计例数分别为3、3、1、1、3、1、1、1、4例。
2. 3 两组患者出院后3个月生活自理能力评分比较 出院后3个月实验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评分为(1.02±0.22)分,对照组为(2.55±1.14)分;实验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大多数脑梗死患者经过及时的治疗后脱离生命危险, 但是会伴有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或者情感功能障碍[2]。由于部分脑梗死患者未加强后期康复训练, 所以严重影响脑梗死患者的生活能力。经过相关治疗后, 跌倒成为脑梗死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潜在安全隐患。根据研究资料显示,我国70岁以上老年人群发生跌倒的几率为32.25%, 其中有19.98%的脑卒中患者发生跌倒[3]。跌倒的发生会加重脑梗死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基础病情, 引发骨折或者更为严重的心理应激创伤, 最终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脑梗死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两组脑梗死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跌倒发生原因有:个体因素、环境因素、锻炼不当、上下床、夜间如厕、负性心理、行为忽视、使用药物、过高估计等, 实验组患者跌倒发生率为9.43%(5/53), 对照组患者跌倒发生率为33.96%(18/53);实验组患者跌倒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出院后的脑梗死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加强跌倒管理非常重要, 加强康复干预能够降低脑梗死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跌倒发生率, 对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和康复指导以及日常生活指导等具有重要价值。在心理康复指导中,需要充分尊重患者人格, 通过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及在亲朋好友的友好慰问下保持良好情绪, 最终使得神经肌肉处于最为理想状态, 积极鼓励患者参与到自我康复护理过程中;由于脑梗死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恢复是一个长远的过程,所以脑梗死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本身极易产生不耐烦情绪, 所以患者家属应该高度重视, 积极鼓励脑梗死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进行自我照护, 与此同时对脑梗死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所取得的进步予以高度赞扬和鼓励, 最终增强其治病信心。在日常生活指导中, 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 当脑梗死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处于卧床期时, 需以患肢被动运动为主;当脑梗死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能够进行坐站位训练时, 需先从床上练习坐位、再移动到轮椅、最后进行站位;在脑梗死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静止状态下练习站立平衡, 再做头颈部旋转动作, 加强与他人谈话活动;后期行走训练过程中, 当脑梗死致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负重能力改善之后, 站立20 min左右, 未出现任何疲劳感时进行平地训练或者上下楼梯训练[4-6]。
综上所述, 康复干预能够显著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