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树群 冯杏 吴耀
在精神科精神分裂症是一种较严重病症, 具有病程迁延以及反复性[1], 从目前治疗方式来看, 口服抗精神病药物较为有效, 而患者依从性就决定了其治疗效果[2,3]。本文以20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 其中103例患者给予常规干预, 其余103例患者在常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 对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以及疾病康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6月治疗的20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入组标准:①与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相符;②具有一定认知性, 但具有服药依从性问题;③自愿接受心理干预,有阅读能力。排除标准:①伴严重躯体疾病者;②智力障碍者;③治疗期间有暴力行为, 自愿退出[4,5]。依据护理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103例。对照组男69例, 女34例;年龄23~54岁, 平均年龄(33.62±7.87)岁。观察组男70例, 女33例;年龄24~55岁, 平均年龄(34.28±7.6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所选患者行本研究目的、方式以及情况说明,获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性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与相应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干预, 行6周娱乐活动以及日常健康教育, 执行人员选为本科室的康复护士、心理咨询师和科室的工娱护士, 其中具体活动包括常规精神病知识宣教、打牌、小组性心理治疗、下棋、读书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干预, 负责人员选取为康复护士2名, 工娱护士1名, 心理咨询资格2名, 具体知识行为干预包括药物以及疾病两个方面。①药物认知干预内容包括:服用药物的必要性以及必须性;疾病复发以及转归的过程;对患者行成功康复案例教导, 以促进患者坚持服药的依从性。第1周, 与患者行问答模式, 帮助患者提升对药物以及服药状况的了解;第2周, 对患者服药情况进行评估, 其中包括服药的态度、忘记服药的表现、怎样对自己进行提醒以达到按时服药效果、是否存在滥用药物的情况。以小组、PPT授课形式对其展开;第3周, 对患者服药阶段发生的副作用进行评估, 并予以相应对策以及解决办法;第4周, 对患者服药意愿选用问卷形式予以调查, 开展集体授课, 对患者加强服药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进行提升, 以激励其按时服药;第5周, 行小组讨论, 对患者服用精神科药物的想法与忧虑进行合理评估;第6周, 对评估结果进行总结。1次/周, 40 min/次, 干预时间为6周。②疾病认知干预内容包括:当患者的精神状况得到基本控制后, 可以对其进行日常健康教育, 以图片、视频等播放形式, 让患者加深对精神疾病的了解, 从而提升患者对精神病症状的辨识, 认识到其发病时语言及行为, 对疾病有一定了解, 干预时间为6周[6]。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疾病康复评分及服药依从性。①疾病康复评分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进行判定, 包括缺乏活力、焦虑抑郁、激惹性、敌对猜疑、思维障碍评分及总分, 无症状1分, 很轻2分,轻度3分, 中度4分, 偏重5分, 重度6分, 极重7分, 未测0分, 总计18~126分, 分数越高病情越重[7];②服药依从性采用依从性依据自制问卷, 完全依从:遵医嘱服药;部分依从:自行减药、停药;不依从:拒药。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干预前疾病康复评分及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 观察组患者缺乏活力、焦虑抑郁、激惹性、敌对猜疑、思维障碍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972、5.338、4.010、10.905、7.312、14.894, P<0.05)。干预6个月后, 观察组患者服药完全依从67例、部分依从22例、不依从14例, 对照组患者服药完全依从19例、部分依从58例、不依从26例,观察组患者服药依从性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5.511, 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疾病康复评分及服药依从性比较[±s, n(%)]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疾病康复评分及服药依从性比较[±s, n(%)]
注:干预6个月后两组比较, P<0.05
缺乏活力 8.09±1.82 8.03±3.87 0.142 0.887 6.91±1.95 5.31±2.62 4.972 0.000焦虑抑郁 5.96±2.19 6.32±2.25 1.164 0.246 5.00±2.21 3.40±2.09 5.338 0.000激惹性 7.99±2.21 8.22±2.37 0.720 0.471 6.10±2.04 4.96±2.04 4.010 0.000敌对猜疑 8.10±2.53 7.94±4.01 0.342 0.732 6.97±2.74 3.35±1.96 10.905 0.000思维障碍 9.26±2.63 9.70±5.23 0.763 0.447 7.37±2.54 5.00±2.09 7.312 0.000总分 38.02±1.2939.43±9.30 1.524 0.129 32.39±1.55 19.71±8.50 14.894 0.000服药依从性 不依从 45(43.69) 40(38.83)0.811 0.418指标 干预前 t/U P 干预6个月后 t/U P对照组(n=103)观察组(n=103) 对照组(n=103)观察组(n=103)疾病康复评分(分)26(25.24) 14(13.59)5.511 0.000部分依从 47(45.63) 48(46.60) 58(56.31) 22(21.36)完全依从 11(10.68) 15(14.56) 19(18.45) 67(65.05)
精神分裂症由于病因不明且具有反复性, 因此在治疗上需加以注意避免反复, 但是因为患者需要长期按时服药, 部分患者存在拒药、自行减药情况, 对治疗具有较差影响, 因此需对患者服药依从性行有效提升[8,9]。从目前临床治疗来看, 在常规干预上添加认知行为干预对患者服药依从性具有较好提升效果。通过研究分析得出, 两组患者干预前疾病康复评分及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后, 观察组患者缺乏活力、焦虑抑郁、激惹性、敌对猜疑、思维障碍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4.972、5.338、4.010、10.905、7.312、14.894, P<0.05)。干预6个月后, 观察组患者服药完全依从67例、部分依从22例、不依从14例, 对照组患者服药完全依从19例、部分依从58例、不依从26例, 观察组患者服药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5.511, P<0.05)。此结果表明在日常健康教育以及娱疗活动基础上对患者增加认知行为干预可以对患者服药依从性有显著提升, 促进患者早日摆脱疾病, 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 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提高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 促进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