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亚英
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校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为办学理念,以“励学、明德、扬美、崇善”为校训,以“启蒙养正、修身立德”为校风,围绕素质教育体系,致力开展“礼乐文化”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一、“礼乐文化”教育的起源
1. “礼乐文化”的内涵
春秋战国时期礼乐文化思潮的兴起和“百家争鸣”的结果表明,“礼乐崩坏”只是周朝封建宗法制度的“崩坏”,并不意味着礼乐文化的崩溃。而且经过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的争鸣和解释,礼乐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更进一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掌握。因此,这次礼乐文化思潮和“百家争鸣”进一步确立了礼乐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核心地位。
孔子认为,人成为人的过程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于诗”是通过学诗能告往知来,还能从诗中领会到德化意味,是立德修身的起始阶段,让学生浸润于诗中,最终成为文质彬彬、温柔敦厚的君子;“立于礼”是通过学礼、用礼,成就一个有德之人,成就一所有德的学校;“成于乐”是在浩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广泛猎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学习、生活的兴趣,使学生体悟前人的修身之道,从而修缮自己的德行。
2. 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激发了“礼乐”教育
教育本身就是一项文化传承工程,它应该是具有文化之根的,现代中国的教育尤其需要文化之根,现代教育人也尤其需要文化担当。我们认为,只有正面历史,才能摆正自己,也才能正面未来,弘扬礼乐文化的教育理念正基于此。学校教育应当承担传统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务。
二、建设校园文化,营造礼乐气息
1. 校园文化以岁寒三友——松、竹、梅为主题,打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礼乐文化”内涵长廊。通过环境熏陶,让学生感受“松、竹、梅”独立刚正、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品格,鞭策学生爱国廉政、不怕苦、谦恭礼让,努力做像“松、竹、梅”一样品格的人。
2. 开辟形式多样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宣传阵地,并定期更新内容。将“礼乐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大幅度的校园文化改造。学校每一个角落都渗透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元素,班级门口悬挂的班牌、走廊悬挂的经典诗词、教室张贴的《三字经》《弟子规》等,渗透着浓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气息。班级文化角实施“一班一品”工程,通过各班的文化品牌建设,让学生体悟到文化就是生活、文化就在身边。正所谓“人能弘道”“道不远人”。
3. 精心设计连廊花园:在花园中建造雅致的小亭,亭子的栏杆以及小亭顶部绘上古代著名爱国人物(如岳飞、文天祥、辛弃疾、陆游、林则徐等)画像、名言或名作;也可以建设流动的宣传栏,开辟专栏对传统节日、武术、剪纸、戏剧等传统文化进行诠释,让师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三、开展各项活动,丰富教育内涵
(一)生活中的隐形课程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过:“生活就是经典,经典就是生活。真正的经典应该是落实在我们的每一天,分分秒秒,每一个行为,每一个起心动念上。”因此我校致力于“大国学”的构建,所谓“大国学”,就是在点点滴滴、时时处处的生活环境中感受、领悟、积累、迁移国学经典。
1.“礼乐文化种子”的习得
每天三诵。学校每天安排晨读7∶50—8∶00;午诵2∶00—2∶10;暮吟4∶35—4∶45。这样,学生能够确保每天有不少于30分钟的国学诵读时间;每周就能确保有不少于150分钟的诵读时间;每年就能确保有不少于4500分钟,相当于75个小时的诵读时间;小学六年就能确保有不少于450个小时的诵读时间。
每课一练。每节语文课前3分钟,学生就会自觉背诵国学经典。这样,每周就会有不少于20分钟的诵读时间;每年就会有不少于600分钟,相当于10个小时的诵读时间;小学六年就会有不少于60个小时的诵读时间。加上“每天三诵”,小学六年就会有不少于510个小时的诵读时间。
每周一课。每周一节国学课,每节国学课确保诵读时间不少于25分钟。这样,每年就会有不少于750分钟,相当于12个小时的诵读时间;小学六年就会有不少于72个小时的诵读时间。
如此累加,小学六年,每位学生就会有不少于582个小时的诵读时间。
每月一查。每个月的最后一周,查学生的国学经典诵读效果。由教导处组织语文教研组教师,从“诵读量(指学习内容是否达到既定目标)、诵读质(指整体背诵效果是否准确、流利)、诵读面(指背诵通过的人数)”等三个方面对全校学生的国学经典诵读进行检查。
学期一赛。每个学期末,学校组织为期一周的“成功杯”经典诵读大赛。评出每班的“状元”“榜眼”和“探花”,评出每个年级的“状元班”“榜眼班”和“探花班”,评出全校的“十大文曲星”。
学年一演。每年“六一”节,学校组织大型国学展演。表演主题有: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廉、耻等;表演形式有:国乐合奏、国学情景剧、国学吟诵、民族舞蹈、小品、课本剧、国服表演等。
2.“君子礼气质”的陶冶
升旗典礼,体验生命的庄严——敬。国学经典教育是一种“礼乐之教”。就是要人们在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时,都保持一种庄严认真的态度。因此“修己以敬”,“敬”也就成为涵养、成就“君子”人格的重要手段。当学生在升旗典礼中不断体验到生命的庄严、体验到一种“执事以敬”的态度时,他们就有可能将这种内在的态度逐步迁移到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
课前瑜伽,体验生命的安宁——静。在国学经典教育中,“静”是学生成德的入门之径。为此,学校为学生开设静心瑜伽课。静心瑜伽每天两次,上、下午各一次,一般放在第二节课的开始,时间只有2分钟。学生在瑜伽音乐的引导下,或转头或点头或双手并拢向上举(用专业术语讲,就是:闭目凝神、手臂繞肩、手腕转动、合掌上升、莲花翻掌、气沉丹田)。时间不长,动作简单,一学就会。静心瑜伽,以快乐的方式代替了课前准备,让学生变得安静,教师变得平静,教学变得高效。endprint
入泮仪式,体验生命的真诚——净。这里的“净”是单纯、真诚,心无旁骛的意思。“正心诚意”是君子修身的重要环节。每学年的开学典礼,学校都会为一年级新生举行隆重的入泮仪式。举行入泮礼,意在通过礼乐之教让学生体验到:此刻起,你不再是一个不懂事的人了,你要开始接受圣贤教育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了。这份体验,便是生命的真诚。
国学展演,体验生命的优雅——精。学校一年一度的国学表演,以“活化”形态展示国学经典的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这些抽象的价值观通过各种生动的礼乐形式加以表演,如典雅庄重的大型合奏、别具特色的民族舞蹈、清新优美的情景小品、翩翩起舞的经典吟诵等。
3. 坚持开展养成教育
落实礼乐文化教育,培育君子人格,弘扬正能量。我们从制度约束入手,制定了学生礼仪规矩,让学生对照记于心中,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把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礼乐教育网络,共同创造有利于礼乐教育开展的良好环境。对学生的日常生活提出要求,比如尊师,要求学生向老师行90度鞠躬礼或行队礼;敬父母,要做到“三要”:早上起床要向父母问“早上好”、上学或外出要和父母打招呼、睡前要向父母问安。
4. 积极开展特色活动
每年学校开展“入学仪式、拜孔子、点朱纱”,又如每年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演”“千人诵读经典”“中外交流”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寓传统文化教育于丰富多彩活动之中。如体育类有足球、武术、毽球;美术类有国画、书法等;戏曲类有《七步诗》《像泰山顶上一棵松》等;音乐类有葫芦丝、笛子、电子琴等;民俗类有剪纸、刺绣等。特别是足球项目训练得到区领导的高度重视,聘请了国家足球队的彭伟国和彭伟东为我校足球发展顾问,给予技术支持。
(二)多措并举,彰显教育特色
1. 构建家校合作,构建家校、社区协作平台。家庭是礼乐教育的肥沃土壤,学校是礼乐教育的主要阵地,社区是礼乐教育的重要保障。我们以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把三个方面力量有机组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礼乐教育网络,共同创造有利于礼乐教育开展的良好环境。
2. 弘扬正能量,激励榜样,在班级中开展“礼乐娃娃”评选活动。在身边的熟悉人中树立楷模,正确引导“礼乐”教育的深入开展。
3. 為了弘扬礼乐文化,除了学科课程的学习之外,我校对活动、仪式、纪念日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构建,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三个方面,形成了以创造性的传承中华文明为特征的校本课程体系,编写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三本校本教材。
我校师生以孜孜不倦的态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多种形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得学校充满了传统文化气息,再把它的精神延伸到家庭、社区,发挥“三位一体”的礼乐教育网络的作用,培养学生优良的行为习惯、高尚的道德情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