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平
一、课业类型
初中美术“设计 应用”学习领域。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美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情趣浓郁 能工巧匠”的第四课“蜡染与扎染”,涉及两种不同的染布技艺,本课讲授扎染。因其制作工艺较为复杂,考虑到九年级学生的实际能力,要注意操作练习难度的把握。
扎染又称绞缬,是一种古老的采用扎结染色的工艺,也是我国传统的手工染色技术之一。让学生认识祖国传统工艺中的仿与染的技艺,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用自己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创作出具有情趣浓郁、充满扎染艺术特色的美术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传统工艺美术的魅力,从而升华为热爱并传承我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学习能说出扎染的制作工具;通过观察扎染制作过程及最后效果,能总结出扎染的艺术特色,能用基本的扎结方法进行简单扎染。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尝试、实践练习的过程中学会扎染一条围巾,并从中感受扎染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从认识扎染、体验扎染的过程中感受了扎染的独特魅力,引发学生对民族传统工艺的关注,激起学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从而让学生更加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四、教学重点
扎染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五、教学难点
扎染的捆扎技巧、染色技巧及制作过程中自主表现的发挥。
六、教学方法
观察法、讲授法、演示法、实践练习法。
七、教学过程
(1)导入阶段
①师生问好:很高兴今天跟大家共享这45分钟,同学们请看,今天的教室装饰有什么不同?(为营造氛围,用自己制作的扎染围巾布置教室);
②大家再来观察,老师穿的裙子。提出问题:知道是什么工艺制作的吗?
③请同学们共享一段视频(扎染的相关作品)后引出课题并板书:《民间工艺美术奇葩——扎染》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教师自己制作的围巾衣服),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再通过精美的扎染作品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发展阶段
①师生共同观看视频了解扎染及扎染的历史,对这项传统手工技艺有概括性认识。
【设计意图】从《资治通鉴备注》的记载开始,介绍扎染及其历史,让学生了解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
②学生拆桌上扎染好的样品,两人一组尝试扎染一小块布,寻找扎染方法。
【设计意图】从初中生的特性(好奇心)出发,让学生先挑战,尝试扎染小方巾。扎染后的效果与教师作品对比,都是先扎结后染色,结果完全不同。这种情况下会大大激发学生接下来学习的热情。
③师生共同梳理扎染流程并找出关键步骤:
设计→上稿→扎结→染色→拆线→漂洗→熨烫
④教师结合通过实物投影仪以围巾为例演示扎染过程,重点讲解扎花、染色兩个步骤。
扎结方法:捆扎法、包扎法、折叠扎法、夹扎法、任意皱褶
法等。
过程中教师要强调:*皮筋捆扎得越紧,图案的轮廓越清晰
*皮筋的间隔宽窄影响花色的形成
*手工扎法有无法重现性,因此同样的设计、扎法最后效果会不同,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课堂直观演示,学生感受到了扎染的魔力,使学生对接下来的扎染实践充满动力。
(3)学生实践阶段
主题:《送给妈妈的礼物》
“用我们所学的为妈妈亲手制作一件独一无二的手工围巾,表达我们的感恩之心”以此为主题,带着对妈妈满满的爱意,两人一组合作进行。
制作要求:*合理构思,大胆实践
*结合手边的工具材料施展所学技法。
温馨提示:要养成正确使用学习用具,爱护学习环境的习惯。
学生制作的过程,随堂播放扎染围巾图片和传统植物扎染的过程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以送给妈妈独一无二的礼物为主题,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教师巡视学生,关注群体进度的同时兼顾个别学生的困难,手把手传授技巧。
(4)总结拓展阶段
①展示学生作品。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形成性评价三种方式进行作品评价。
②课堂小结。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扎染制作工艺的过程和感受扎染作品呈现出的特殊美感。
③教师通过图片分析扎染工艺的现状。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有国家级、省级扎染传承人,但因为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板蓝根的供不应求等原因也让目前扎染这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受到困扰,当然,无论人们用什么方法延续祖辈们传下的技艺,扎染依然还是扎染!弘扬古风新雅,保护民族文化!
【设计意图】通过纵向自评、横向互评后教师总评,引出这种特色工艺的应用及其艺术地位。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扎染的现状,激发学生热爱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初中美术教学策略[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李雪梅.扎染制作技法[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12.
?誗编辑 谢尾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