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很多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不是很感兴趣,积极性和主动些都不强,对思想政治课态度极为冷漠,思想政治课成为了大学生逃课的“首选课程”。分析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冷漠的原因,有助于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课 冷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52-0039-02
当前,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普遍存在着冷漠态度,认为学不学一个样。多数学生都无法认识到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他们认为,思想政治课对今后的工作就业没有帮助,对大学生长遠发展没有帮助!他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主要目的,主要是为了考试成绩,从而获得学分、顺利毕业。于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逃课现象严重,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话语:“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大学生,逃课必逃思政课”。
简而言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冷漠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就业导向的影响
出于经济利益考虑,用人单位更重视受聘者的业务能力而不是思想品德。而且,思想道德作为一种内在品质,考核的方式和标准都不好量化,用人单位也就越来越轻视对员工的思想品德素养的考察,这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程,有一技之长,毕业后能够找到好工作才是重要的,思想政治课只是空谈,学不学都一样。
二、教育者的原因
高校虽然按规定开设思想政治课程,但是思想政治课并没有因此而得到重视。就业压力之下,高校强化就业导向,“务实”而不“务虚”,更重视学生技能的培训,思想政治课被忽视,被边缘化!由此影响了“两课”教师的积极性,有的思政课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没有激情,失去了动力,甚至敷衍了事。受此影响,学生更不会重视思想政治课了。
教师综合素质不高。思想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因此对思想政治课老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思想政治课老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良好的教学能力,还要有一定的人格魅力,要见识广博要,能够跟上时代的潮流,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吸引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引发他们思考。但是部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者综合素质不高,在教学能力和人格魅力上还无法达到学生的要求。甚至有些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都不够透彻,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困惑难以解答清楚,又如何叫学生信服?
教学方法不当。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课一般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这样单向的教学模式一是容易使得原本就晦涩的课程内容显得更加枯燥无味,说教意味显得更加浓厚;二是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少,老师不认识学生,学生也不了解老师,课堂气氛也就沉闷起来了。三是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老师无法对学生平时的表现做出客观的评估,仅仅只是靠期末考试成绩来评估学生,会使得学生抱有“平时上课不用太认真,期末抓紧就行”的心理,所以单一的教学方法也是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冷漠的原因之一。
三、学生自身的原因
缺乏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动机与兴趣。升入大学前,升学是许多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和动力。升入大学后,许多学生缺少了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动力和目标。因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淡然处之、不关心的心态。
追求个性自由,排斥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大都处于青年时期,由于长期受父母、老师和学校教育的约束,在步入大学校园时更渴望独立自主,追求个性自由,渴望摆脱外部控制。而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在学习思想政治课,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已经存在了潜意识的排斥心理,他们认为思想政治课所传授的内容太过于理论化教条化,反反复复灌输那几个观点,没有新意,就像在给人洗脑。所以当他们进入高校后,由于不像中小学那样管理严格,学生把握了更多的主动权,他们更倾向于追求和学习具有独特性的标新立异的内容,想获得完全的个性解放。
对思想政治课的作用认识不足。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学习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顺利毕业,找到好的工作,所以很多学生热衷于学习具有技术性的课程,认为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没有太大的价值,总是长篇大论,灌输一些与生活实际不贴切的理论知识。由于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落差,学生们往往认为这些理论总是说一套做一套,学了也没什么用。很多大学生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对于这些无法直接转换成利益的理论知识,他们往往认为学了就是在做无用功,反正也没什么用,也就不用认真对待了,冷漠现象也就由此产生。
自身知识能力不够,跟不上老师的脚步。由于思想政治课内容理论性太强,虽然从小学到高中也一直有开设思想政治课程,但是教学内容仅仅是一些基本的常识。而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具有很强的理论体系结构,如果学生不具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的话,在课堂上很难听懂老师在讲什么,更不用说深入思考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了。此外,高校教学还要一个特点,就是速度快,由于课程内容多而复杂,课时又比较少,老师可能一节课就有讲完一两章的内容,那就必然无法深入讲解,只能点到为止,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后自主学习,但这对于没有很扎实的理论基础的知识的学生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况且,大学生在课后往往希望可以安排自己的事情,很少有学生愿意在课后去看与思想政治有关的内容。久而久之,学生越来越跟不上老师的脚步,落下的知识越多,老师上课他们就越来越难懂,听不懂就更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对思想政治课也就处于冷漠状态了。
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和社会传媒信息传播迅速,传播的内容多而繁杂,学生从互联网上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但他们由于经验不足,价值观不够成熟,很容易被一些偏激的错误的观点“绑架”。学生从互联网上获得的不良信息与思想政治课所讲授的内容往往相冲突,而一些不良观念先入为主,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的内容不以为然。
学习气氛对学生学习态度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一个班级里,当大部分人认为思想政治课学不学无所谓时,会在不知不觉中传播自己的这种观点。这样的学习氛围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冷漠态度从局部扩散到了整体。相反,如果一个班里喜欢思想政治的居多,那那些不喜欢思想政治课的人也会在潜移默化中端正自己对思想政治课的态度。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好的学习氛围容易产生好的学习态度,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冷漠态度正是因为他们所处的环境中对思想政治课学习氛围并不浓烈。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冷漠态度反映出思想政治课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分析其中原因,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真正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出具有坚定信仰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罗莉、程佳.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综述[J] .科教文汇,2016 (19)
[2]高丽.“90后”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逆反心理的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3]李彦争. 大学生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原因浅析[J] .科技资讯,2014(14)
[4]何裕宁、邱其霖、罗俊.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 .景德镇高专学报,2013(2)
作者简介:杜振汉(1973.11-),男,汉族,籍贯:福建泉州,法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法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