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豫新 张威振
内容摘要:本文构建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产城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对西北五省区产城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2007-2014年西北各省区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态势。在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产业发展和人的发展对产城融合的推进起主要作用,城市发展对产城融合的推进作用十分有限。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产城融合 西北五省区 TOPSIS模型 指数平滑法
引言
产城融合是针对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分离,提出的一种城镇化推进策略,以城市作为产业发展的承载空间,同时用产业支撑城市不断成长,由此形成产业与城市协同发展格局。近年来,西北五省区在城镇化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第一,片面追求城镇面积扩大而轻视产业发展,使得城市缺乏配套产业支撑而显得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第二,城市公共服务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使得其对产业的承载能力相对有限,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严重脱节。第三,西北地区还处于工业化前中期,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这使得产业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十分不足。第四,高昂的市民化成本和城乡收入水平的巨大差距,使农民进入城市、融入城市变得异常艰难,这不仅不利于城市消费升级和城市产业发展,也会对产城融合的持续推进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以新型城镇化为视角审视当前的产城关系,坚持以人為本的产城融合,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关于产城融合发展的研究,从其研究对象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将产城融合中的“城”理解为城市新区和开发区,着重考察城市新区和开发区内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匹配程度。刘荣增(2014)等认为产城融合是综合考虑通勤便利度、住房成本、配套设施和环境状况的一种促进产业发展与城市进步的城镇化推进模式。王霞(2013)等认为产城融合是城市新区产业集聚与城市功能良性互动的过程,并从工业化、城镇化和产城融合分离系数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56个高新区产城融合度进行测算。二是将研究对象由城市开发区或城市新区扩展至不同层级的城镇,除了考察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之外,更加注重产业化与城镇化协调性的考察。杨慧(2016)提出“产城融合”当中的“产”指的是二三产,“城”包括乡镇以内的城镇,其从产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发展两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扬中市各乡镇产业与城镇融合状况加以量化分析。黄新建(2016)认为产城融合是以城市作为产业发展的载体、以产业支撑城市运转,最终实现产业与城市的同步协调发展。其所构建的产城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不但包括产业发展水平和城镇化质量两个维度,还引入产城融合系数,对江西省11个设区市的产城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大多依据对“城”的不同理解进行产城融合概念的界定;产城融合的研究对象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开发区和各级城镇,对西北五省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在新型城镇化视角下考察产城融合发展水平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鉴于此,本文引入新型城镇化中的人本理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内产城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动态评价,并运用指数平滑法对西北五省区产城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短期预测。
西北五省区产城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实证分析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处理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通过对已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本文从产城融合内涵出发,结合西北五省区的特殊性和新型城镇化的人本理念,认为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产城融合是产、人、城三者之间的融合,故构建了不仅包括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维度,而且还包括人的发展和产城人协同维度在内的产城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共包括23个三级指标,如表1所示。
目标值表示各指标应达到的水平,它为各指标的改进提供参照。本文各指标的目标值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国际公认标准以及西北五省区近些年经济社会发展数据确定。
数据处理及指标赋权。首先运用目标值标准化法对指标分别进行标准化处理,公式如下:
正向指标xλij=mλij/Xj,负向指标xλij=Xj/mλij;将标准化之后数据平移一个单位,得到数据yλij=xλij+1。然后采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具体计算步骤如下:第一,计算第λ年第i个城市第j项指标的贡献度:;第二,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其中k>0,k=1/ln(tm);第三,计算信息效用值:dj=1-ej;第四,各指标权重计算公式;其中,t、m和n分别表示年份、省区和指标个数。依据权重计算公式得到各指标的具体权重见表1。
(二)西北五省产城融合发展水平评价
综合评价模型。本文采用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方法(TOPSIS)对西北五省区产城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将经过标准化处理后得到的指标值和相应的指标权重相乘,得到加权评估决策矩阵:R=(rλij)tm×n=(wj×xλij)tm×n;然后确定正、负理想解:r+j=max(rλij),r-j=min(rλij);各评价对象正、负理想解的加权欧式距离:,(i=1,2,…,m),,(i=1,2,…,m);计算各样本的贴近度:Cλi=D-λi/(D+λi+D-λi),贴近度越大则表示评分越高。
西北五省区产城融合发展水平评价结果与分析。本文所需指标值来源于2008-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财政年鉴》、《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统计年鉴》、西北五省区的统计年鉴及《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7-2014年)。利用TOPSIS模型计算得到2007-2014年西北五省区产城融合发展水平指数值如表2所示,绘制出产城融合发展水平趋势图如图1-5所示。
第一,西北五省区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但各省区水平存在差异。从表2和图1可知,2007-2012年新疆产城融合发展水平一直处于上升态势,然后在2013年出现短暂下降,之后又迅速回升。宁夏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在2007-2011年保持上升趋势,但2012年出现小幅下降。青海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在2007-2009年出现连续下降,但2010年之后则呈现出快速上升势头。陕西产城融合发展水平除2007年略低于青海和新疆,2008-2014年一直领先于其他各省区。甘肃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处于持续上升状态,无明显波动。endprint
第二,西北五省区产业发展水平都有一定程度上升,逐渐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但产业转型升级压力仍然较大。从表2和图2可知,2007-2014年,陕西的产业发展水平上升较快,自2008年起一直领先于其他省区,这主要是受益于陕西省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加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力度,极大地促进了本省产业转型升级。宁夏和青海产业发展水平变动趋势较为相似,都长期处于平稳上升态势。新疆产业发展水平在2009年出现一定幅度下降,但此后进入平稳低速上升期。甘肃产业发展水平在2007-2010年总体保持上升态势,2011年出现短暂下降,但之后开始缓慢回升。
第三,西北五省区人才的发展水平都实现较大幅度上升,人才的发展逐渐成为推进产城融合持续进步的重要动力。由表2和图3可知,宁夏人才的发展水平在2007-2014年整体上升明显,且始终位于五省区之首。陕西省人才的发展水平在2007-2014年处于平稳上升状态,无明显波动,在五省区中始终处于第二位。青海省人才的发展水平除在2011年出现下降外,其他年份都保持上升,且在2008-2014年一直位于五省区之末。新疆和甘肃两省区人才的发展水平变化趋势较为相似,都处于持续上升状态,未出现明显异常波动。
第四,西北五省区中有三个省区的城市发展水平下降,有两个省区的发展水平上升,但整体变化不大,对产城融合发展的影响有限。从表2和图4可知,2008年,除新疆之外其他省区城市发展水平都出现下降,这主要是受到城市用地规模快速扩张的影响。2012年,除青海之外其他省区城市发展水平出现下降,这主要是受到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的影响。分省区看,陕西、青海和甘肃城市发展水平在2007-2014年整体呈现下降态势,宁夏和新疆城市发展水平则实现整体小幅上升。
第五,新疆、宁夏、陕西和甘肃产城人协同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而青海整体呈现下滑态势,部分省区波动幅度较大。由表2和图5可知,新疆产城人协同水平在2007-2014年总体变化趋势相对平缓,但仍实现了小幅上升。陕西产城人协同水平在2007-2009年保持上升态势,2010年由于工业化与社会城镇化协同性减弱,陕西产城人协同水平出现大幅下降。宁夏产城人协同水平除在2008年出现下降外,其他年份都保持上升态势。甘肃产城人协同水平在2013年出现下降,这主要是受到城镇二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下降影响。青海产城人协同水平在2007-2010年一直处于下降态势,且在2010年达到八年间的最低点;但在2011-2014年总体有所回升。
结论和对策建议
本研究通过对西北五省区产城融合发展水平的测度发现:产业发展和人才的发展为产城融合的进步起到主要推动作用;城市发展水平总体变化不大,对产城融合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大部分省区产城协同水平整体呈现上升态势,但个别年份波动幅度较大;各省区城市发展水平提升速度缓慢甚至处于停滞或倒退状态,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城市用地規模和结构不合理的干扰;同时由于缺乏政府调控措施,产城协同水平波动幅度较大。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增强自身科技创新能力,适应国家供给侧改革和经济新常态等政策要求,淘汰落后产能,推动本区产业转型升级,逐步扭转产业基础薄弱的局面,并不断提高产业对城市的支撑作用。第二,重视“人”的需求,以“人”的发展作为产城融合的根本动力和基本目标,打破原有的“重生产、轻人口”的不利局面,将“转移人”和“提升人”作为新型城镇化视角下产城融合持续推进的力量源泉。地方政府也应该督促相应配套措施的落地,改革户籍制度,降低农村人口落户城市的门槛,使农民工进城之后能够在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保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待遇,重视提升人的生活品质,为城市的不断成长提供消费源泉。第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并通过财政支持不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政府应该严格把控城市用地审批门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从源头上避免城市用地的无序扩张,避免盲目空城、睡城的出现。
参考文献:
1.陈耀,周洪霞.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性测度分析[J].经济纵横,2014(6)
2.王建锋.新疆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9)
3.刘宝香.产城融合视角下我国城市低成本住房制度研究—基于农业转移人口家庭化迁移消费效应作用渠道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6(4)
4.刘荣增,王淑华.城市新区的产城融合[J].城市问题,2013(6)
5.王霞.国家高新区产城融合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基于因子分析及熵值法[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7)
6.杨惠,方斌.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扬中市产城融合度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6)
7.黄新建.江西产城融合发展测评与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