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露艳
(常熟市梅李人民医院,江苏 常熟 215500)
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易发群体是中老年人群体,相关研究发现该疾病的病发年龄较晚且具有不断加重的趋势。其主要的临床症状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呼气延长、肺底部出现湿性啰音或哮鸣音等,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困扰。探究其主要发病原因有病毒和细菌的重复感染(气温异常、烟雾粉尘、大气污染、吸烟、过敏)[1]。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所选研究对象:时间在2015年~2017年,确诊为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共200例(男性108例、女性92例),年龄18~70岁,平均(45.32±1.82),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0例),所选患者均符合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研究标准且患者依从性普遍较高,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所有患者统一使用定量(50 μg噻托溴铵、250 μg丙酸氟替卡松)的“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剂”1吸、每天2次,患者在治疗1个月左右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则加用泼尼松片、每天2次[2]。观察组患者:所有患者统一使用定量(50 μg沙美特罗、250 μg丙酸氟替卡松)的“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剂”1吸、每天2次,两组患者在本次治疗中,均严格按照医嘱进行用药。
1.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主要从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水平变化、ACT评分、3个月内按需吸入沙丁胺醇气雾剂的次数进行分析,再对比两组治疗效果[3]。
1.4 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 19.0软件把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用t进行检验(P<0.05)。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FEV1(36.20±13.20)、治疗后FEV1(77.85±5.30),治疗前PEF(169.85±19.69)、治疗后PEF(379.95±62.59);对照组患者:治疗前FEV1(35.99±12.25)、治疗后FEV1(76.65±4.36),治疗前PEF(170.25±20.62)、治疗后PEF(380.94±56.22);对照组患者:治疗前ACT评分(15.33±3.00)、治疗后ACT评分(22.35±2.56),吸入沙丁胺醇气雾剂的次数(35.51±11.00);观察组患者:治疗前ACT评分(14.93±2.70)、治疗后ACT评分(23.80±2.46),吸入沙丁胺醇气雾剂的次数(27.60±9.00)。可见治疗后的FEV1、PEF、ACT 评分有明显的提高(P<0.05),但治疗后两组间FEV1(P>0.05,t=2.018)、PEF(P>0.05,t=1.092)、ACT 评分(P>0.05,t=2.001);观察组的3个月内按需吸入沙丁胺醇气雾剂的人均次数高于对照组(P<0.05,t=9.029)有统计学意义。
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属于临床最为常见病症类型,将促使该部分患者生活质量持续下滑,当前,药物治疗属于该部分患者主要治疗方案,以噻托溴安、沙美特罗替卡松使用率居高。
噻托溴安是通过复杂的方式合成的一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维持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等症状的白色或淡黄色粉末[4]。该药品的药理作用是经过一系列的作用扩张患者支气管,从而达到改善患者肺功能的目的,进而有效遏制病情发生恶化、引发并发症。该药物具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在使用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使用一定的剂量,特殊人群禁止使用(过敏者、孕妇)[5]。沙美特罗替卡松的药理作用是“沙美特罗”和“丙酸氟替卡松”两种药物的合用共同达到使患者支气管扩张的作用效果,可在肺内产生一定的抗炎作用并减轻患者哮喘的症状,从而达到改善患者肺功能的效果并防止患者病情的恶化、病变。综上所述,研究发现噻托溴安、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治疗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疗效更理想,值得临床推广[6]。如今,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界要加大对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等相关疾病的研究,特别是在噻托溴安和沙美特罗替卡松等药物方面的研究力度,这样可有效减轻该疾病患者的痛苦,真正做到为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