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野
(昌图县第二医院,辽宁 铁岭 112512)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医院心内科较为普遍的一种疾病,在发病初期以及发病晚期,患者较易表现出致死性心律失常的情况,严重的情况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出现死亡的情况。对于此类患者,存在较高概率合并出现心房颤动的情况,一经表现出此种合并症,患者的心肌耗氧量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增加,进而导致患者表现出心肌缺血症状以及出现心肌缺氧症状等,会导致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严重,对患者的心室排血量以及患者的心室充盈量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影响,会对患者的心功能造成破坏,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患者出现心力衰竭的情况[1]。为了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选择普罗帕酮以及胺碘酮药物加以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本文主要将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此次实验对比观察对象,临床分别采用胺碘酮以及普罗帕酮对观察组以及对照组70例以及81例患者治疗后,前者获得的综合效果显著,具体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151例作为本次实验对比观察对象;观察组70例以及对照组81例患者的分组依据为不同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治疗方案;观察组(70例):男49例,女21例;患者的年龄为46~89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2.59±8.39)岁。患者的心功能NYHA分级为:属于Ⅱ级的患者32例,属于Ⅲ级的患者30例,属于Ⅳ级的患者8例;对照组(81例):男50例,女31例;患者的年龄为49~85岁,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2.61±8.41)岁。患者的心功能NYHA分级为:属于Ⅱ级的患者36例,属于Ⅲ级的患者35例,属于Ⅳ级的患者10例;观察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基础资料,均衡性明显(P>0.05)。
1.2 方法:对于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在进入到医院后,临床对其实施血钾检查以及实施心电图急诊检查。临床采用普罗帕酮药物对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进行治疗,初次对患者用药剂量为70 mg,之后配合选择氯化钠注射液(20 mL)对患者实施静脉滴注,要求在<7 min内对患者完成注射,之后对临床效果进行观察[2]。如果未获得任何效果,则选择普罗帕酮(0.5~1.0 mg/min)对患者实施静脉滴注,控制用药总剂量在210 mg以下。与此同时选择普罗帕酮药物要求患者口服治疗,450 mg/d[3]。如果未获得显著治疗效果,则每间隔1 h,将用药剂量增加,增加的范围在75~100 mg,控制用药总剂量<450 mg[4]。与此同时选择胺碘酮药物进行口服治疗,600 mg/d,观察患者的心律表现为稳定之后,将用药剂量逐渐减少,确保患者的用药剂量为200 mg/d[5]。
1.3 评价标准[6]:针对两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临床均对其实施24 h心电监护,针对患者的血压流变学进行认真观察。显效:所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未表现出心房颤动的情况;有效:所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表现出少量心房颤动的情况,并且疾病发作表现出阵发性的特点,最终症状可以自行停止,患者未表现出血液流变学改变或者表现出临床症状改变的现象。无效:所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不满足显效以及有效的相关要求。
1.4 统计学方法:临床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5.0展开所有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数据统计学分析,转复效果等实施χ2检验(以%表示),当P<0.05为差异以及统计学意义。
2.1 窦性心率维持率:观察组7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显效、有效、无效以及治疗总有效率为:52例、15例、3例以及95.71%;对照组8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显效、有效、无效以及治疗总有效率为:42例、20例、19例以及76.54%;在窦性心率维持率方面,观察组同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在观察组7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表现出血压下降症状的患者1例,表现出心动过缓症状的患者1例,表现出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1例,疾病并发症发生率为4.29%;在对照组8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中,表现出恶心呕吐症状的患者3例,表现出血压下降症状的患者3例,表现出心动过缓症状的患者6例,表现出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8例,疾病并发症发生率为24.69%;在不良反应出现概率方面,观察组同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
选择普罗帕酮药物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进行治疗,可以将患者表现出的去极化作用进行有效削弱,可以将患者的心房肌不应期有效延长,针对折返环中具有的兴奋间隙进行有效阻断,可以将折返数量有效减少,将患者的窦性心律进行有效恢复。但是采用此种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会导致其表现出严重性心律失常的情况,对于合并表现出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禁止选择此种药物进行治疗[7]。
综上所述,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治疗药物选择胺碘酮,在提高患者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降低出现血压下降等系列不良反应概率方面,发挥显著效果,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作出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1] 孙盘丽,贾合磊.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9):32-33.
[2] 严华芳,黄秀英,蔡金芳等.普罗帕酮联合胺碘酮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AF的临床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5,7(6):12-13.
[3] 徐振荣.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3):100.
[4] 高文华.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12):64-64.
[5] 霍蓉.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11):98-98.
[6] 胡浩斐.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心房颤动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3,19(21):48-49.
[7] 田野.45例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5):2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