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钰 段春凤
(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医院,吉林 吉林 132013)
颈椎病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临床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以及继发性一系列病理变化,如椎节失稳、髓核突出、骨刺、继发椎管狭窄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工作[1]。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逐步增大,越来越多伏案工作人群出现该病症,且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因此关于该疾病的诊疗工作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主要探讨临床CT检查在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于院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病患中,选取65例颈椎病患者展开研究,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了解具体研究内容后自愿入组参与研究,经病理学证实均符合颈椎病的诊断标准[2],多伴有颈肩部酸痛、僵直、记忆力下降等具体症状,排除配合度差、合并严重肝肾疾病、认知功能障碍等患者。现将患者资料整理如下:男42例,女23例,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47.2±5.2)岁;职业:企事业单位职工37例,学生21例,其他7例。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予以X线平片(仪器:X线扫描机,扫描位置:颈部侧围、双斜位平片,摄片前1 h进行低压清洁灌肠,以保证影响清晰)以及CT检查,正位片检查内容包括:枢环关节是否发生脱位、齿状骨折或者缺失;第七颈椎横突长度是否正常、是否存在颈肋;钩椎关节及椎间隙是否存在增宽或者变窄现象;侧位片观察内容:是否发生颈椎发直、反弯曲等;颈椎度活动度是否正常。过伸过屈位注意观察患者椎间盘弹性改变情况。
CT扫描具体方法:患者进入检查室后指导其保持仰卧位躺平,扫描过程中注意保持体表中轴线以及扫描器准直线一致。参数设置:管电压、管电流、层厚、层间距、椎间盘窗宽、窗位分别为120 kV、110 mA、2 mm、2 mm、200~300、30~50,采用侧位定位,扫描范围:C4~C7,每个椎间隙、椎体上下缘均扫一层,采用倾斜扫描架角度时要保证扫描层与椎间隙保持平行。
1.3 观察指标:①统计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对颈椎病不同分型的检出率。②分析颈椎病患者具体CT影像学特征。
1.4 统计学方法:根据SSPS19.0统计学软件对收集到的研究数据分析处理,颈椎病不同分型检出率(%、n)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结果对比:本研究中共有65例经病理学证实的颈椎病患者,其中神经根型23例,交感神经型7例,脊髓型6例,椎动脉型4例,混合型25例,分别占比35.4%、10.8%、9.2%、6.2%、38.5%。X线平片检查结果显示: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脊髓型、椎动脉型、混合型分别为16例(24.6%)、3例(4.6%)、3例(4.6%)、1例(1.5%)、17例(26.2%),诊断准确率61.5%(40/65)。CT检查结果显示:神经根型22例(33.8%)、交感神经型7例(10.8%)、脊髓型6例(9.2%)、椎动脉型4例(6.2%)、混合型23例(35.4%),诊断准确率95.4%(62/65)。
CT检查神经根型、混合型颈椎病检查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检查,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χ2值分别为5.247、6.023;P<0.05);CT检查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χ2=7.351,P<0.05)。
2.2 颈椎病CT影像学表现分析。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具体CT表现为:神经根受压移位;交感神经型CT表现则以椎体周缘骨质增生为主,形态呈现不规则花边样;脊髓型患者具体CT征象为: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且合并硬膜囊、脊髓受压变形以及移位;椎动脉型患者CT表现多见钩突肥大、横突孔变小或者存在分割、钩椎关节出现骨质增生。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症,多源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者椎间盘脱出等病症所致,从颈椎疾病生理解剖角度而言,相对胸椎以及腰椎等部位颈椎活动度明显较大,可进行前屈、后身、左右旋转等多个方面的复合运动,但是其生理支持结构却相较其他位置薄弱,如胸椎会受到背肌、胸廓等位置的支撑,而腰肌、骨盆也能实现对腰椎的保护,造成颈椎位置稳定性差,在活动强度大等因素作用下机即会导致颈部失稳发生疾病。患者临床症状表现较为复杂,因人而异,多伴有头部以及颈部酸痛,椎体活动范围明显受限,随着病情进一步恶化,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恶心呕吐”等肠胃不适症状,在一定程度会混淆与其他疾病的鉴别,因此临床多数医师常采用临床症状以及体征观察与影像学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患者病情做出判断[3-4]。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影像学检查在颈椎疾病临床诊断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其中X线平片与CT检查较为常见[5]。X线平片能够对椎小关节退变、韧带钙化、椎体骨质增生等诸多征象进行显示,是临床公认的简单有效的颈椎疾病检查方法,但是该方法对软组织分辨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而CT检查可进行横断扫描操作,因此高密度分辨率较高,能够弥补X线平片检查的不足,可清晰显示软性椎间盘突出、小关节囊肥大等征象,其“三维成像”的特性能够促使诊断结果更为精细化[6]。另外该检查方式能够检查患者椎管以及侧隐窝大小,可为椎管狭窄程度判断提供参考。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神经根型、混合型颈椎病检出率、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检查(P<0.05),说明CT检查应用于颈椎病诊断应用价值更高,诊断结果更为准确。另外CT检查显示不同分型患者影像学征象存在差异,临床实践中可将其作为疾病分型重要依据,进而为临床针对性治疗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颈椎病患者的临床CT诊断价值高,对于疾病早期诊断以及预防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尤传宇.临床CT诊断颈椎病患者的治疗研究[J].医药前沿,2015,5(33):76-77.
[2] 姜立杰,杨超,张宇哲,等.青少年颈椎病X线和CT影像表现与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2013,11(17):2636-2637.
[3] 杨小锋,袁亚峰.颈椎病MRI和CT影像学诊断比较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9):1688-1689.
[4] 李伟.64排螺旋CT血管分析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11):1608-1610.
[5] 曹火亮,何生,张延伟,等.多层螺旋CT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中青年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价值[J].海南医学,2015,26(3):369-372.
[6] 陈超.探讨不同的影像学方法诊断颈椎病的临床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21(20):2694-2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