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静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北院区神经内一科,辽宁 沈阳 110036)
老年性癫痫是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癫痫类型之一。老年性癫痫具有比较复杂的发病机制,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老年性癫痫的发生可能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颅脑损伤、脑卒中以及脑血管病等因素有直接关系[1]。现阶段临床中在治疗老年癫痫患者是,常常选择广谱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等,临床疗效令人满意。本研究主要分析了丙戊酸钠缓释片对老年癫痫患者临床疗效与认知功能的影响,现做如下总结。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所选对象为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100例老年癫痫患者,全部患者均满足癫痫的相关诊断标准[2],患者或者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心功能异常患者、重要脏器损伤患者以及相关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等。全部100例患者中,男女患者人数分别为53例、47例;患者年龄为62~77岁,平均年龄为(66.5±3.6)岁;病程为1~14年,平均病程为(7.3±4.1)年;强直阵挛性发作42例;复杂部分性发作26例;单纯部分性发作20例,肌阵挛8例,部分性发作继发强直阵挛发作4例。按照数字随机方式将全部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均为50例;在基线资料方面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入院后全部患者均给予常规抗癫痫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抗癫痫治疗的同时,给予苯巴比妥片治疗:口服苯巴比妥片(吉林省东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号为141101),给药剂量为每天180 mg,每天3次。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抗癫痫治疗的同时,给予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口服丙戊酸钠缓释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为141124),初始给药剂量为每天500 mg,持续治疗1周后,检测患者的血药浓度,对给药剂量进行逐渐增加,给药剂量应维持为每天750~1000 mg。全部患者均给予为期2个月时间的治疗。
1.3 临床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认知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观察。①临床疗效的判断标准[3]:经治疗患者的癫痫发作次数减少幅度为75%~100%则表示显效;经治疗患者的癫痫发作次数减少幅度为50%~74%则表示有效;经治疗患者的癫痫发作次数减少幅度<50%则表示无效。②认知功能包括商值、短期记忆、长期记忆以及瞬时记忆,患者分值越高则表明其认知功能越理性。
1.4 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率(%)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观察:50例对照组患者中,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无效例数分别为17例、20例、13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4.0%(37/50);50例实验组患者中,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无效例数分别为22例、26例、2例,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0%(48/50);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认知功能改善情况观察: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商值评分为(75.3±3.1)分、短期记忆评分为(6.1±0.6)分、长期记忆评分为(12.2±0.5)分、瞬时记忆评分为(6.0±0.3)分;实验组患者的商值评分为(105.2±2.3)分、短期记忆评分为(9.5±0.3)分、长期记忆评分为(16.1±0.6)分、瞬时记忆评分为(8.4±0.4)分;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癫痫是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现阶段关于癫痫的发病机制还并不清楚,临床研究发现可能和大脑灰质异位症、颅内肿瘤、脑炎以及自身遗传等因素有直接关系。
过往临床中在对癫痫患者进行治疗时,常常选择苯巴比妥片,虽然治疗效果尚可,然后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却比较高,进而对临床疗效造成影响,让其生活质量降低。丙戊酸钠缓释片是临床中常用的广谱抗癫痫药物,能让γ-氨基丁酸水平有效降低,同时还能对γ-氨基丁酸转氨酶活性进行有效抑制。除此之外丙戊酸钠缓释片还能对钠离子、钙离子通道产生影响,减弱神经元持续性发作作用,进而来对丘脑皮质环路进行抑制,最终实现抗癫痫效果。丙戊酸钠缓释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而且价格经济,能在基层医院推广和普及。分析本研究结果发现,在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在商值、短期记忆、长期记忆以及瞬时记忆评分方面,实验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总之,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老年癫痫患者具有比较显著的理想效果,能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显著改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郭桂梅.丙戊酸钠缓释片对老年癫痫患者的治疗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7):206-207.
[2] 王安娜.丙戊酸钠缓释片治疗老年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3):144-145.
[3] 邢茂伟.神经内科癫痫病的临床诊治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0):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