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磊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沙井镇畜牧兽医工作站,734000)
牛黏膜病是一种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牛传染性疾病,通常以急性和慢性感染为主,主要引起一系列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消化道症状,并且不易治愈。该病目前还没有特殊的治疗药物,也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经过一系列的探研发现,中西医结合的办法目前较为有效。
该病多发于新生的牛犊,春季初和冬季等寒冷时段为该病的高发期。一旦爆发该病,会很快的在牛群中传播开来,造成大面积的感染。感染该病后,慢性病例牛会出现食欲不振、精神状态差、体温小幅度升高等。除此外最为明显的就是腹泻,为很典型的黄色或者是淡黄绿色的稀便,有些牛还会出现血便或黏液样便,更有严重者会拉喷射状水样便。随着腹泻的时间发展,牛会出现其他一系列的并发症状,严重脱水、体重减轻最后甚至死亡。急性的黏膜病发病很快,体温会急剧上升至40℃左右,牛的精神状态极差,不进食,并伴有严重的腹泻。口鼻内黏膜发炎甚至糜烂出血,趾间皮肤腐烂,蹄壳与身体的结合部分离,被毛粗乱,病牛消瘦出现贫血,消化道肿胀出血、发生糜烂等。
主要发生在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主要发生消化道和淋巴结的病变。尸体解剖发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食道发生大面积的糜烂,口腔和鼻腔内的黏膜发炎出血糜烂,胃肠道也发生肿胀出血糜烂,身体腹部的肠系膜淋巴结和颈部的下颌淋巴肿胀变大。
诊断主要是根据是否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比如体温升高、食欲消退、精神不佳、腹泻以及脱水、消瘦等等。这只能作为初步的诊断,需要通过血清学的实验室检查来进行最后的确诊,将疑似患此病的牛的血相送至兽医站进行分离,如检查出病毒则可确诊,除此之外白细胞数目的减少也可以作为辅助诊断依据。
4.1 牛场要注意环境卫生工作 因为牛黏膜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所以养牛场要加强预防,平日里要全面彻底的消毒,特别是要重点消毒牛场入口和牛棚,一周应该多次消毒,勤更换牛棚里面的草,按时清理粪便等。此外,外来的车辆、牛等也要进行消毒才能放进来,以免外来感染,病死的牛要及时清理并进行焚烧处理,以此来降低牛生活环境里面的病菌,从源头上避免感染。
4.2 不同牲畜分开饲养 饲养场不能把不同的牲畜放在一起混养,比如说猪、牛混养,牛和羊混养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牲畜患病的概率。因为猪和牛的不同疾病很有可能会属于同一病毒属,发生交叉感染。猪的病毒会传染给牛,或者牛的疾病传染给猪。因此,不科学的额养殖方法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几率大大升高。
4.3 采取封闭式养殖 为了能够更好地防止疾病的传染和发生,保护牛群远离病毒,牛场最好能够进行封闭式的养殖方式,一整批的引进一整批的卖出,可以很好的避免病毒的传播。
4.4 要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和营养 给牛舍通风、保温、适宜的湿度、养殖密度不宜过高,尤其是在寒冷天气的时候要进行一定的升温措施,保证牛的生活环境适宜生长。除此外在饲养时要在饲料中加入必要的营养成分,保证牛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尤其要注意维生索的供给,使之能够茁壮成长。健康的身体才可以拥有较强的抵抗力,能够更好地抵抗外界的病毒。
4.5 疫苗接种 可以给牛在出生后接种弱毒冻干疫苗进行预防接种(黏膜弱毒疫苗或猪瘟弱毒疫苗)。
由于该病主要发生口腔和鼻腔黏膜的糜烂出血以及消化道的肿胀出血或溃疡,以及腹泻,所以治疗也主要从这方面下手。但是目前还没有发现一个有效特定的治疗方法,目前,能够行之有效的防治的方法就是给牛接种猪瘟兔化弱毒冻干疫苗,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不同年龄段接种的分量不同,依年龄递增。感染的治疗可以通过在牛的饲料中加入“强力益生素”,每100g饲料加入2g。对于腹泻严重的牛要适当补液以防发生脱水和酸中毒,同时还可以食用中药来治疗,选用白头翁、黄连、黄芩、黄柏、秦皮、茵陈、苦参、穿心莲、白扁豆各80g,玄参、生地、泽泻、椿白皮、诃子、乌梅、木香、白术、陈皮各60g,研磨为粉末,用开水冲泡后,待其降到合适的温度,给牛每天一剂服下,分为两顿,早晚各一顿。配合饲养一段时间后,症状可见明显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