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延明
(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人民医院,辽宁 葫芦岛 125300)
接受普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有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肠梗阻,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可能会导致肠瘘、腹腔感染、短肠综合征等严重疾病,甚至会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西医治疗普外科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但是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本文主要研究中西医联合治疗普外科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接受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9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45例。参照组中男性患者例数25例,女性患者例数20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6.51±2.23)岁,病程2~20 d,平均病程(9.01±1.12)d,进行肠道手术患者20例,胆道手术患者17例,阑尾切除术患者6例,其他腹部手术患者2例;研究组中男性患者例数23例,女性患者例数22例,年龄22~65岁,平均年龄(46.43±2.01)岁,病程4~20 d,平均病程(8.97±1.07)d,进行肠道手术患者19例,胆道手术患者15例,阑尾切除术患者7例,其他腹部手术患者4例。两组患者接受腹部手术后,肠功能已经恢复,但是进食后发生肠梗阻,主要的临床症状为: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肠鸣音减弱甚至消失,行X线检查、CT检测诊断为肠梗阻,两组患者中没有患有神经系统疾病、交流正常。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等一般没有明显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参照组患者施予西医治疗,通过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告诫患者术后切勿进食,实施肠外营养支持,适当补给营养液,以此来保持患者机体内水解质的平衡;生长抑制素阻滞患者胃酸的分泌,为炎症消失做好准备;给予患者关怀,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参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复方大承汤治疗,主要有:芒硝、桃仁、赤芍、川朴、大黄、枳实、莱菔子等[2]。
1.3 疗效评定标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症状改善时间,其中,治疗效果分为3个等级:无效、有效、显效;症状改善时间有以下几个方面:肛门排气时间、肠鸣回复时间、腹胀消失时间,时间越短,说明患者的恢复越快,治疗效果越是显著。
1.4 统计学方法: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有关数据,利用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值检验(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百分数表示计数资料,α=0.05作为数据的检验标准,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经过治疗,研究组中显效例数为23例占51.11%,有效例数为20例占44.44%,无效例数为2例占4.44%,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5.56%;参照组中显效例数为19例占42.22%,有效例数为17例占37.78%,无效例数为9例占20.00%,总体治疗有效率为80.00%。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5.56%较参照组患者的80.00%高,P<0.05。
2.2 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改善时间:实施治疗手段后,研究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为(2.31±0.53)d,肠鸣回复时间(3.07±1.14)d,腹胀消失时间(3.71±0.93)d;参照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为(4.02±1.35)d,肠鸣回复时间(5.57±1.52)d,腹胀消失时间(7.09±1.21)d。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肠鸣回复时间、腹胀消失时间较参照组的短,P<0.05。
肠梗阻是一种外科急腹症,其有机械性肠梗阻因素、运功障碍性肠梗阻因素,其中机械性肠梗阻因素包括有肠内异物、肠套叠、肠道内息肉等,运功障碍性肠梗阻因素包括有手术后麻痹性肠梗阻、电解质紊乱、重金属中毒等。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大多是在术后2周内复发,主要症状有:肠蠕动不明显、肠鸣音减弱或是消失、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3]。
西医主要通过禁饮食、胃肠减压、平衡水电解质、抑制胃酸分泌、防止感染、营养支持等方法进行治疗,但是仅使用西医治疗,患者的腹腔易感染、肠间易脓肿,在本次研究中,对患者实施中西联合治疗,研究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5.56%较参照组患者的80.00%高,P<0.05,中医药物具有散结利便、清热排毒、活血化疲的作用,加上一定的心理疏导,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缩短了患者的治疗时间,促进了患者的快速康复。
综上所述,对普外科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患者实施中西医联合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能快速促进患者的康复。
[1] 周怀胜.普外科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4,6(36):145-146.
[2] 谭启秀,孙振飞,宋传黎.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76例[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3):82-83.
[3] 郭辉,周军.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72例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78):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