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伟
(凤城市中心医院眼科,辽宁 凤城 118100)
近些年来,老年白内障的患者人数在逐年增加。白内障是指眼球晶状体蛋白质发生变化引起的,手术摘除是治疗老年白内障的常用方法,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是近些年来发展较为广泛的白内障摘除手段[1]。本研究旨在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治疗老年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为老年白内障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实践参考依据。
1.1 临床资料:将本院收治的160例(160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80眼)和观察组80例(80眼),对照组男45例,女35例;年龄60~80岁,平均(68.82±3.39)岁;LOCSⅡ分级:Ⅱ级核7例,Ⅲ级核55例,Ⅳ级核13例,Ⅴ级核5例。观察组男44例,女36例;年龄60~80岁,平均(68.75±3.46)岁;LOCSⅡ分级:Ⅱ级核6例,Ⅲ级核54例,Ⅳ级核14例,Ⅴ级核6例。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LOCSⅡ分级经统计学分析,统计结果无差异,均有P>0.05,均衡可比。所有患者视力均出现渐进性下降,且晶状体检查结果显示严重混浊,晶状体透明度降低。排除玻璃体、视网膜、角膜病变患者,排除合并器质性疾病者,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接受白内障手术治疗。
1.2 方法:2组患者手术前均完善心电图、血尿常规、眼球超声、胸透、眼压、人工晶体度数测定等。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白内障囊外摘除术,首先由9:30方位至2:30方位行台阶状角膜缘切口,将黏弹剂注入前房内,以开罐方式截囊,使晶状体核娩出,在切口中央部位预留1针缝线位置,使用注吸针头将残余皮质吸净。将缝线拆除后置入人工晶体,然后将角膜缘切口关闭。观察组患者采取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手术前1小时使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每5 min钟滴眼1次,共4次,充分散大瞳孔。使用0.4%盐酸奥布卡因进行表面麻醉,将患眼上直肌固定后,将结膜切开并使用电凝止血。于患者正上方距角巩缘2.00 mm行一长约6 mm的切口,使用隧道刀板层将巩膜层分离到角膜处,将黏弹剂注入前房。将晶状体核托出后,残余皮质吸除干净,待前房充填好黏弹剂后将人工晶体置入囊袋内,检查切口的水密性完好后,将4 mg地塞米松和2万U庆大霉素由结膜下注入,将结膜推移至切口区以覆盖切口区。手术结束后将红霉素眼膏涂于结膜囊内,使用敷料遮盖术眼,每日换药1次,共换药3 d。手术后第4天滴复方新霉素滴眼水,每日3次,共滴4周。
1.3 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中的数据处理以及数据分析均在统计软件SPSS20.0进完成,以χ2检验作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的统计方法,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以t检验作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的统计方法,计量资料以(x-±s)表示,α=0.05作为数据的检验水准,P<0.05则表示统计结果有意义。
对照组术后1周视力≥0.3者50例(62.50%),发生手术并发症14例(17.50%);观察组术后1周视力≥0.3者66例(82.50%),发生手术并发症6例(7.50%);经χ2检验,观察组术后1周视力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手术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均有P<0.05。
老年白内障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眼科疾病,以渐进性视力下降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传统大切口囊外摘除术创伤大,往往不太适用于老年患者。老年白内障患者多为Ⅲ~Ⅳ级核硬度,属于硬核性白内障。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操作简单、且无需器械及特殊设备,对超硬核及硬核白内障治疗均具有较好的效果[2]。近些年的临床研究证明,超声乳化术具有组织损伤小、术后恢复快、散光程度轻等优点,且手术切口较小。但该技术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治疗费用也较大,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了限制。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在传统囊外手术基础上采取隧道自闭式切口进行手术,能较好的控制眼压,且不受硬度及晶状体核大小的影响,可用于治疗囊弹性差、悬韧带脆的患者[3]。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1周视力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手术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结果表明,与传统白内障囊外摘除术相比,在老年白内障患者实施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摘除术,能有效促进患者视力的恢复,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1] 李长兵,王斌,胡俊贵.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与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治疗老年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4):943-945.
[2] 王雪燕.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囊外摘除术治疗高龄白内障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4,13(10):816-818.
[3] 孙根柱,王伟.超声乳化与小切口治疗糖尿病性白内障的疗效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2):1883-1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