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彦红
儿童处于连续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系统器官逐渐长大,功能亦日趋成熟。根据其解剖、生理等特点,可划分为7个不同阶段或年龄期。应根据不同年龄期特点给予系统的保健指导。
1.1 定义从精子和卵子结合、新生命的开始,直到小儿出生共40周称为胎儿期。
1.2 胎儿期特点
1.2.1 致畸敏感 胎儿早期(3~8周)胚胎细胞高度分化,是器官形成的阶段。由于胎盘和脐带异常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胎儿缺氧、各种感染、不良理化因素,以及孕妇营养不良、吸烟酗酒、精神和心理创伤等不利因素均可导致胎儿生长发育障碍,产生缺陷与畸形,严重者可致死胎、流产、早产或宫内发育不良等。因此,加强孕期保健和胎儿保健非常重要。
1.2.2 生长发育迅速 胎儿期组织、器官迅速生长,生理功能逐渐成熟。
1.3 保健要点
1.3.1 预防遗传性疾病与先天畸形
1.3.1.1 预防遗传性疾病 开展遗传咨询,禁止近亲结婚;对确诊或疑诊遗传性疾病患者的家庭,或连续发生不明原因疾病患者的家庭,或有与遗传有关的先天畸形、智力低下患儿家庭是遗传咨询的重点。
1.3.1.2 预防感染 TORCH病毒易导致胎儿畸形,也可引起胎儿死亡。孕母应尽可能避免与病毒感染者接触,尽量不去人多、空气污浊的公共场所,也可以采取疫苗接种的措施,提高免疫水平,避免各类感染。
1.3.1.3 避免化学毒物及放射线 烟、酒、毒品、重金属(苯、汞、铅),以及有机磷农药等化学毒物均可影响胎儿发育。胎儿对放射线非常敏感,可引起神经系统、眼、骨骼系统等畸形,孕母应尽可能避免接触化学毒物及放射线,特别在妊娠早期。
1.3.1.4 慎用药物 药物对胚胎胎儿的影响与用药的孕周及药物种类有关。孕早期母亲服四环素可影响胎儿牙齿、骨骼和脑的发育;乙酰氨基酚可造成胎儿肾损伤、肾衰竭、先天性白内障;大量可的松类激素可致胎儿腭裂、无脑儿等畸形;链霉素损害胎儿第Ⅷ对脑神经;卡那霉素可导致听觉障碍;母亲过量服用抗甲状腺药物可致胎儿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肿;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可致唇裂、腭裂、先天性心脏病;孕早期大量维生素A对胎儿有致畸的危险。
1.3.2 治疗孕母慢性疾病 患有心肾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结核病等慢性疾病的孕母,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高危孕妇应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必要时终止妊娠。
1.3.3 保证充足营养 孕母营养不足可导致胎儿异常。胎儿期碘缺乏可导致流产、死胎、先天异常、甲状腺功能低下、神经运动损伤和新生儿死亡。贫血可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发生胎儿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妊娠后期应加强铁性、锌、钙和维生素D等重要微量元素的补充。
1.3.4 孕母良好的生活习惯 注意劳逸结合,减少精神负担,以避免妊娠期发生合并症,预防流产、早产和异常产的发生。
2.1 定义新生儿期是婴儿期的特殊阶段。出生后自脐带结扎到未满28 d止的4周称为新生儿期。出生不满7 d的阶段称为新生儿早期。
2.2 新生儿期特点
2.2.1 调节和适应能力差 新生儿期是婴儿生后适应外界环境的阶段,此时小儿脱离母体独立生存,内外界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新生儿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还不够成熟,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2.2.2 体温调节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不成熟,生后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均可影响新生儿的正常生理活动。
2.2.3 消化系统 新生儿肠道已具有各种消化酶,但消化能力不同。新生儿期蛋白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活性较好,消化淀粉酶能力差,新生儿可较好消化吸收母乳中蛋白质、乳糖和脂肪,满足生后迅速生长发育的需要。因此,从营养或消化酶发育的角度考虑,应提倡给新生儿母乳喂养。
2.2.4 神经系统 新生儿大脑皮质兴奋性低,对外界刺激反应易于疲劳,以睡眠状况为主;皮层下中枢兴奋性高,呈蠕动样动作,肌张力高;非条件反射存在,如拥抱、觅食、握持、踏步反射等。新生儿可注视人脸,听觉发育良好;嗅觉、味觉出生时已发育成熟;新生儿对痛觉发育不敏感,易出现泛化;新生儿触觉较敏感,多抚摸,有利于情感发育。
2.2.5 免疫系统 新生儿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发育不成熟,肠道分泌的IgA较低,易患感染性疾病。
2.2.6 体格发育 出生时体重与新生儿的胎次、胎龄、性别及宫内营养状况有关,生后与营养、疾病等的因素密切相关。婴儿生后第1个月是婴儿期体重和身长增长最快的阶段。
2.3 保健要点
2.3.1 新生儿居家保健
2.3.1.1 保暖 新生儿居室温度保持在20~22 ℃,湿度以50%~60%为宜;采取各种保暖措施,使婴儿处于中性温度中,无条件可用热水袋保暖;夏季应避免室内温度过高,新生儿不明原因哭吵不安,应除外室内温度过高、衣服过多、空气不流通所带来的不适。
2.3.1.2 喂养 鼓励母乳喂养。新生儿娩出后尽早吸吮母乳,指导正确的母乳喂养方法,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婴儿,指导母亲选用配方奶喂养;根据季节和新生儿状况逐渐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以获得天然维生素D;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生后2周应补充维生素D 400U/d。生后12 h给婴儿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乙型肝炎病毒(HBV)疫苗,喂养母乳对慢性携带者不增加HBV传播的危险度;“大三阳”母亲婴儿应得到免疫保护,且不宜母乳喂养。
2.3.1.3 皮肤护理 应每日洗澡,保持皮肤清洁,特别注意保持脐带残端清洁和干燥;根据室温选择合适的衣服与尿布;“新生儿痤疮”“马牙”“上皮珠”“乳房肿大”“假月经”“新生儿红斑”“粟粒疹”不需要特别处理,家长不可以随便给新生儿挤乳头、擦口腔,以免发生乳腺炎和口腔黏膜感染。
2.3.1.4 促进新生儿感知觉、运动发育 对新生儿进行感知觉刺激,多与新生儿说话、唱歌、微笑、吸引新生儿目光追随,抚摸新生儿全身皮肤。
2.3.1.5 预防感染 居室保持空气新鲜;成人护理新生儿前洗手。母亲患呼吸道感染接触新生儿时戴口罩,新生儿用具每日煮沸消毒。新生儿期接种卡介苗和乙肝疫苗。
2.3.1.6 慎用药物 新生儿肝功能不成熟,某些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率低,易在体内蓄积发生不良反应。哺乳期母亲用药时应考虑乳汁中药物对新生儿的作用。
2.3.2 新生儿疾病筛查 新生儿出生后,应按规定进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尽早发现疾病并及时治疗,减少后遗症。筛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3.2.1 听力筛查 尽早发现有听力障碍的新生儿,使其在语言发育的关键年龄之前就能得到适当干预,使语言发育不受损害。
2.3.2.2 遗传代谢、内分泌疾病筛查 我国“母婴保健法”规定新生儿出生时必须筛查某些遗传代谢、内分泌疾病,主要是苯丙酮尿症(PKU)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CH)。
2.3.2.3 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是一种可治疗疾病,漏诊和误诊会严重影响儿童骨骼发育。
3.1 定义从出生至未满1岁为婴儿期,是婴儿出生后生长最为迅速的时期。
3.2 婴儿期特点
3.2.1 生长发育迅速 婴儿出生后第1年生长发育迅速,体质量、身长增长最快,为第1个生长高峰。3个月末体质量可达出生时的2倍(6 kg),约等于后9个月体质量的增加,12月龄时婴儿体质量约为出生时的3倍(9 kg);身长增长25 cm。头围由出生时的平均34 cm增长至46 cm。
3.2.2 营养素需求量高 婴儿期生长发育迅速,对营养素和能量的需要量相对较大。①由于其消化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若喂养不当,营养供给不足,易发生营养缺乏性疾病和生长发育落后,易患消化紊乱、腹泻等疾病。②婴儿出生时铁储备能维持到生后4~6个月,如果不及时补充,易患缺铁性贫血,不仅影响婴儿大脑发育,还影响发育阶段的认知能力,同时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造成反复感染。
3.2.3 神经心理发育快速 主要表现为运动、感知觉、语言、情绪和行为的发展,是视觉、感知觉、情感、语言发育的关键期。
3.2.4 睡眠周期短 婴儿的睡眠周期短,约60 min。大多数婴儿在出生后的前3个月晚上要醒几次,多数婴儿在3~6个月开始建立自己的睡眠规律,后几个月睡眠发育逐渐成熟,但仍有部分婴儿常在夜间醒来。婴儿睡眠习惯也是婴儿气质的反应。
3.2.5 免疫功能不成熟 婴儿出生6个月后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抗体逐渐消失,而主动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易患感染性疾病。
3.3 保健要点
3.3.1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①婴儿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迅速。通过定期健康检查,可以了解婴儿的生长发育与健康状况,早期发现生长迟缓、发育偏异、先天缺陷或疾病,从而早期诊断和治疗,指导家长做好科学育儿及疾病预防。②婴儿每次进行健康检查时,需按照测量的身高、体质量值描绘生长曲线图,了解婴儿的生长速度、营养状况及其动态变化,从而帮助鉴别婴儿生长发育问题的原因,指导干预或进一步诊断治疗。
3.3.2 科学喂养 婴儿期营养状况与儿童期生长发育水平密切相关。婴儿期的体格生长十分迅速,需大量各种营养素满足其生长需要,但婴儿的消化功能尚未成熟,故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缺乏性疾病。母乳是婴儿过渡到独立摄取营养最好的食物,应提倡母乳喂养,部分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的婴儿则应正确选择配方奶粉。6个月以后开始添加辅食,并逐渐增加辅食的种类和数量,同时可继续母乳喂养至两岁。3~4个月后逐渐夜间不再进食。在引入新食物的过程中,应指导家长避免或减少食物过敏的发生,注意维生素D的补充。
3.3.3 发育筛查 婴儿期是神经心理发育的关键期,应定期对婴儿的运动、感知觉及社会情绪的发育进行筛查。常用的筛查方法为丹佛发育筛查(DDST),至少要保证6~8月龄进行1次DDST筛查,6及12月龄各进行1次听力筛查。通过筛查了解婴儿发育里程碑进展情况,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发现异常及时转诊至区、县级或市级妇幼保健机构进行诊断评估及早期干预治疗,并定期随访,减少残疾的发生,减轻伤残程度。
3.3.4 早期教育 婴儿早期教育应根据其心理和认知水平的发展特点,以感觉和动作训练为主,通过生活环节辅以认知能力和亲子关系的培养。①视听能力训练:在婴儿期给予各种丰富的感知觉刺激,通过视觉和听觉向大脑输入信号,引导婴儿追视物体,倾听周围的声音,为其播放悦耳的音乐,促进大脑的发育。②动作训练:婴幼儿期重点培养大运动(抬头、翻身、坐、爬、站、走)和手的及精细动作(触摸抓握铃铛、玩具等)训练。③语言训练:为婴儿提供适当的语音和语言感知环境,经常与婴儿进行语言交流,指导婴儿多看、多摸、多说,为语言理解奠定基础。④生活技能训练:从婴儿期开始培养婴儿良好生活能力,友谊与独立能力、控制情绪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发展,是重要的早期发展内容,如独立睡眠习惯、进食技能、控制大小便的能力。
3.3.5 口腔保健 婴儿用奶瓶时避免将奶头抵压上颌,影响颌骨发育;经常含乳头入睡可影响乳牙发育,特别是乳牙萌出后,可发生“奶瓶龋齿”。乳牙萌出后开始用指套牙刷或小牙刷给婴儿刷牙,每晚一次。父母应多关爱婴儿,避免婴儿在感到不愉快、寂寞、疲劳时用吸吮手指,或空奶嘴、咬物品等行为来安定自己。
3.3.6 体格锻炼 婴儿生后每天洗澡后可进行婴儿抚触,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增强肺功能及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坚持户外活动,进行空气浴、日光浴和主、被动操有利于体格生长;2个月开始每天做被动操,6个月开始做主被动操,每天1~2次,促进基本动作的发展和新陈代谢及骨骼、肌肉的发育,增强身体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
3.3.7 疾病预防 呼吸道感染、腹泻等感染性疾病及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等营养性疾病常发生于婴儿期,必须积极预防。指导家长和养育人对婴儿的护理,包括保持居室通风、空气新鲜,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衣服适中并宽松柔软,避免去人多嘈杂的环境,以预防和减少呼吸道感染。
3.3.8 免疫接种 婴儿对各种传染病都有较高的易感性,必须切实地按照国家卫计委制定的全国计划免疫工作条例规定的免疫程序,按期完成1岁以内卡介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三联疫苗、麻疹减毒活疫苗及乙肝疫苗的接种。
4.1 定义1岁以后到未满3岁之前称为幼儿期。
4.2 幼儿期特点
4.2.1 生长速度减慢 幼儿期儿童体格生长速度较第一年稍减慢,但仍处于较高的水平。2岁体质量约为出生时的4倍(12 kg);第二年身长增长速度减慢,每年约10 cm左右,2岁时身长85 cm。
4.2.2 心理发育进入关键期 婴儿期活动范围增大,接触周围事物增多,故神经心理发育较快,语言、思维和人际交往能力逐步增强,是个性形成及语言表达的关键期,出现第一个违拗期。
4.2.3 消化道、肾功能发育逐渐成熟 2岁左右胃蛋白酶、胰脂酶、胰淀粉酶达成人水平,但消化吸收能力仍相对薄弱。这个阶段对营养素需求比较高,给予适宜的营养以保证正常的生长发育。
4.2.4 生殖系统尚未发育 生殖系统从生后到青春期前处于静止期,保持幼稚状态。
4.2.5 免疫功能不健全 由于自身免疫力尚不够健全,故仍应注意防止传染病。
4.2.6 注意防止意外伤害 此期幼儿对各种危险的识别和自我保护能力有限,意外伤害发生率非常高,应格外注意防护。
4.3 保健要点
4.3.1 个性发展 运动与语言能力的发展,扩大了幼儿活动范围,使幼儿能主动观察、认知、进行社交活动;心理活动,尤其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周围环境产生好奇心,喜欢模仿,但易被成人过度呵护而抑制其独立能力的发展。幼儿期个性的发展是学龄期儿童自信、勤奋或依赖、退缩心理状态的基础。
4.3.2 定期健康检查 幼儿期健康检查至少每半年1次,预防营养不良及单纯肥胖;教育家长认识保存儿童生长资料的重要性,配合医生继续用生长曲线监测儿童身高生长速度。如发现儿童身高发育有下降的趋势,应到专科做骨龄和内分泌检查。
4.3.3 早期教育 重视与幼儿语言交流,通过游戏、讲故事、唱歌等活动学习语言;选择球、拖拉机、木马等促进小肌肉动作协调发育的玩具,选择积木、娃娃、听诊器、炊具等形象玩具,促进幼儿想象和思维能力发育。
4.3.4 生活习惯与能力培养 2~3岁大脑皮质的控制功能发育较完善,幼儿可逐渐自己控制排便,安排规律生活,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适应幼儿园独立生活做准备。幼儿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安排学习活动时间不宜过长。
4.3.5 预防疾病、事故 3岁以下儿童尽量不食用瓜子、花生等食物,预防异物吸入引起窒息;因幼儿已可自由行走,好奇心强,不宜让幼儿独自外出或留在家中,以免发生事故;监护人应注意避免幼儿活动环境与设施中有致幼儿烫伤、跌伤、溺水、触电的危险因素。
4.3.6 合理营养 供给丰富的平衡营养素,食物种类、质地接近成人,每日5~6餐适合幼儿生长需要和消化道功能水平。幼儿的自行进食技能与婴儿期的训练有关,发展独立进食行为,鼓励自己进食,防止强迫进食;避免摄入过多量液体或零食而影响进食。注意维生素D补充,坚持每日户外活动。
4.3.7 口腔保健 家长用指套牙刷或小牙刷帮助幼儿刷牙,每晚1次,预防龋病;1岁以后应断离奶瓶,预防错颌畸形。
5.1 定义3岁以后至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
5.2 学龄前期特点
5.2.1 生长速度稳步增长 学龄前儿童体格生长发育主要受遗传、内分泌因素的影响。眼功能发育基本完成,视深度逐渐发育成熟。但眼的结构和功能尚有一定的可塑性,眼保健是此期的重点保健内容之一。
5.2.2 心理发育日益成熟 学龄前期儿童脑发育接近成人,动作发育协调,语言、思维、想象力成熟,词汇量增加,急于用语言表达思想,遇到困难产生怀疑时,出现问题语言。情绪开始符合社会规范,社会情感发展,逐步产生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个性形成,性格内、外向及情绪稳定性进一步分化,此期个性仍有一定的可塑性。
5.2.3 智能发育迅速 好学多问,模仿性强,知识面扩大,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得到锻炼。该时期的儿童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要注意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为入学做好准备。
5.2.4 免疫活跃 学龄前儿童淋巴系统发育很快,青春期前达到高峰,以后逐渐消退达成人水平,易患免疫性疾病,如急性肾炎、风湿热等。
5.3 保健要点
5.3.1 加强入学前教育 培养儿童学习习惯,注意发展儿童想象力与思维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游戏、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在游戏中学习遵守规则和与人交往。
5.3.2 保证充足营养 膳食结构接近成人,与成人共进主餐,每日4~5餐适合学龄前期儿童生长需要和消化道功能水平。
5.3.3 预防感染与事故 集体儿童特别注意预防传染性疾病,如肝炎、麻疹、痢疾等疾病;预防儿童外伤、溺水、误服药物、食物中毒、触电等事故。
5.3.4 视力保健 每年每个学龄前期儿童接受一次视力筛查(视力表)和眼的全面检查;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指导家长、幼儿园教师给儿童创造良好的采光条件;积极矫正屈光不正和功能训练;防治各种流行性眼病。
5.3.5 牙齿保健 3岁儿童应学会自己刷牙,培养每天早晚刷牙的习惯,预防龋病;帮助儿童纠正不良口腔习惯,包括吸吮手指、咬唇或物,预防错颌畸形。每半年或每年检查一次。
5.3.6 预防接种和疾病防治 加强免疫接种、传染病管理、常见病防治等,与幼儿期保健要点大致相同。
5.3.7 预防意外事故 要结合日常生活对儿童进行安全教育,如遵守交通规则,不在马路上玩耍;不玩弄电器和电器开关,以防触电;避免到河边或池塘玩,以防溺水等。同时,做好室内和户外的安全防护,如尖锐的器具、热水瓶等安全放置,对操场活动用具进行定期安全检查。开展意外灾害发生时的防护和自救演练。
6.1 定义从6~7岁,女到12岁、男到13岁,青春期开始之前称为学龄期。
6.2 学龄期特点
6.2.1 体格生长稳步增长 骨骼处在成长发育阶段,除生殖系统外,其他系统器官发育已接近成人水平。
6.2.2 智力发育更加成熟 可以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注意防治心理、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6.2.3 发病率有所降低 注意防止近视眼和龋病;端正坐、立、行的姿势。
6.2.4 合理安排生活 安排有规律的生活、学习和锻炼,保证足够的营养和睡眠。
6.3 保健要点
6.3.1 提供适宜的学习条件 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习惯,正面积极教育为主,加强素质教育,开展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培养儿童的毅力和奋斗精神。
6.3.2 平衡膳食 小学生课间加餐,有益儿童学习注意力集中。加强营养,满足第二个生长发育高峰的需要;多食用富含钙的食物,如牛乳、豆制品;加强运动,使骨骼发育达最佳状态;预防缺铁性贫血、营养不良等常见病;应调整食谱,改善进食行为,加强锻炼,避免肥胖。
6.3.3 体格检查 每年至少体格检查一次,监测生长发育,及时发现体格生长发育偏离及异常并及早干预。保证充足睡眠时间。
6.3.4 眼、口腔保健 每年作眼、口腔检查一次,预防屈光不正、龋病的发生。
6.3.5 预防感染与事故 学习交通安全规则和事故的防范知识,减少伤残的发生。
6.3.6 疾病筛查 ①骨骼畸形:注意检查脊柱,除外脊柱侧弯、后突畸形。②性发育异常性早熟:青春期提前出现,女孩<8岁、男孩<9岁;性发育延迟,女孩>14岁、男孩>16岁无第二性征出现。③单纯肥胖症。④脆性X综合征。⑤学习困难。
7.1 定义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称为青春期。
7.2 青春期特点
7.2.1 体格发育加速 青春期以性发育为标志,部分青少年在学龄期的后期进入青春期。一般女孩9~11岁,乳房发育后1~2年,月经初潮之前出现身高加速;男孩11~13岁,睾丸增大后出现身高加速,但个体差异较大。出现第二次生长发育高峰,生殖系统加速发育并渐趋成熟。
7.2.2 神经内分泌调节不稳定 易出现良性甲状腺肿等疾病,女孩出现月经不规则、痛经等。
7.2.3 心理发育成熟 逻辑思维发育成熟,求知欲强。由于与社会接触增多,外界环境对其影响越来越大,常引起心理与行为的不稳定。青春期青少年出现第二个违拗期。
7.3 保健要点
7.3.1 心理教育 应根据心理特点加强教育和引导。在集体活动与体育锻炼中培养意志,学习与人相处,礼貌待人,遵守规则;注意培养青少年有承受压力与失败的良好心态;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社会的不良现象,提高识别是非的能力,把握自己的行为,远离烟、酒、毒品、偷窃、斗殴、说谎等恶习。
7.3.2 性教育 应进行正确的性教育,使其在生理和心理上有正确的健康认识。
7.3.3 疾病筛查 ①矮小:女性发育落后,或男孩睾丸小伴矮小应到专科检查,除外卵巢发育异常(XO)、睾丸发育不良(XXY)。②月经不调:女孩月经初潮,出现月经紊乱、量多少不一、腹痛等内分泌不稳定现象,需专科治疗。③心理行为障碍:多数青少年可出现暂时的情绪或行为问题,如焦虑、抑郁、紧张、易怒等,如持续时间长、问题变复杂、严重,发展为心理行为障碍,需专科诊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