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英丽
(山西省太原市中医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9)
痛泻要方又名白术芍药散,首见于《丹溪心法》,出自《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为中药和解剂,具有调和肝脾、补脾柔肝、祛湿止泻的功效,主治脾虚肝旺之泄泻。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消化系统疾病。笔者在多年的临床诊疗过程中,发现许多呼吸系统疾病兼见肝旺脾虚证候,出现大便溏薄,故在治疗中合用痛泻要方,取得满意疗效。
1.1 肺间质纤维化 患者,男,72岁,2016年3月24日就诊。2年前诊断为肺间质纤维化。刻下症:活动后气喘,咳嗽,咳黄痰,右胁至后背疼痛,喜长出气,口干不欲饮,纳食差,大便每日3次,不成形,腹痛即泻,泻后腹痛减轻,舌质红,边有齿痕,苔黄腻,脉弦滑。辨证:肝郁脾虚,痰热阻肺。处方:柴胡10 g,黄芩片10 g,清半夏10 g,党参片10 g,炒白术10 g,陈皮10 g,防风10 g,白芍10 g,五味子10 g,炒薏苡仁20 g,葛根10 g,黄连片3 g,前胡10 g,7剂。二诊:咳嗽、咳痰减轻,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每日1次,但仍不成形。上方加升麻6 g,继服7剂。三诊:大便已经正常,其余症状明显减轻。
1.2 支气管扩张症 患者,男,56岁,2015年11月18日就诊。确诊支气管扩张症3年。刻下症:反复咳嗽,咳黄痰,量多,偶有血丝,胸憋,气喘,咽痒,心悸,口干,烦躁,睡眠差,大便溏薄,舌质胖暗,多裂,苔薄腻根黄,脉细滑略弦。辨证:痰热壅肺,热伤血络,兼肝旺脾虚。处方:柴胡10 g,黄芩片10 g,清半夏10 g,炒薏苡仁30 g,川贝母10 g,陈皮10 g,防风10 g,炒白术10 g,白芍10 g,三七粉3 g(冲服),干鱼腥草30 g,连翘15 g,前胡10 g,生黄芪20 g,生地黄12 g,苦参6 g。口服14剂后,大便基本正常,其余症状均减轻。
1.3 肺结节病 患者,女,37岁,2016年10月17日就诊。肺结节病病史1年。刻下症:咳嗽,少痰,晨起干呕,呕吐酸水,胃凉,焦虑,悲伤欲哭,纳食不佳,睡眠差,早醒,便稀,舌质暗,苔薄黄腻,脉细滑略弦。辨证:肝火犯肺,肝旺脾虚。处方:陈皮10 g,炒白术10 g,防风10 g,白芍10 g,当归10 g,柴胡10 g,茯神12 g,乌贼骨15 g,川贝母10 g,炒枳壳10 g,旋覆花10 g,桂枝5 g,煅龙骨20 g(包煎),郁金10 g,前胡10 g,百合12 g,7剂。二诊:咳嗽减少,呕吐酸水、胃凉、大便稀明显好转。上方去旋覆花,加乌药4 g,14剂。
1.4 慢性咽炎 患者,女,27岁,2016年1月21日就诊。咽部异物感5年。刻下症:咽部异物感,吞之不出,咽之不下,咳黄黏痰,口干,反酸,易发脾气,大便稀,舌质胖暗,舌苔薄腻微黄,边有齿痕,脉沉滑。辨证:肝郁脾虚,痰热互结。处方:陈皮10 g,白术10 g,白芍10 g,防风10 g,茯苓12 g,清半夏9 g,柴胡6 g,酒黄芩10 g,乌贼骨15 g,浙贝母10 g,射干10 g,连翘12 g,桔梗6 g,甘草片4 g,7剂。患者大便完全正常,其余症状明显缓解。
痛泻要方由陈皮、白术、白芍、防风组成,其证由于土虚木乘,肝脾不和,脾失健运所致。正如吴昆《医方考》所述:“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1]此方虽然强调“泻必腹痛”为辨证要点,但临床观察发现,无须拘泥有无腹痛证候。方中白术苦甘温,补脾燥湿止泻,为君药;白芍苦酸微寒,柔肝缓急止痛,与白术配伍,于土中泻木,共奏补脾柔肝之功,共为君药;陈皮辛苦温,理气燥湿,健脾和胃,为臣药;防风辛甘微温,具有升散之性,辛能散肝郁、舒脾气,为脾经引经药,故为佐使药。4药相配,可以补脾土而泻肝木,调气机以止痛泻。汪昂《医方集解》亦有记载:“此足太阴、厥阴药也。白术苦燥湿,甘补脾,温和中;芍药寒泻肝火,酸敛逆气,缓中止痛;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为理脾引经要药;陈皮辛能利气,炒香尤能燥湿醒脾,使气行
则痛止。数者皆以泻木而益土也。”[2]今将痛泻要方运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再次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华所在。
从以上病案可见,患者均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咳嗽、咳痰之证贯穿于疾病始终。由于病程缠绵,临床疗效不能速达,从而产生心理负担,以致对治疗失去信心,出现烦躁、抑郁甚至焦虑等情志方面的变化,最终导致呼吸系统疾病进一步加重,并出现纳差、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可谓“肺、肝、脾同病”。其病理机制当从3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释。肝与肺从生理上讲,肺主气,以降为顺,肝主疏泄,以升为用,肝易升易亢,须赖肺气肃降以制约,才能保证人体气机正常升降运行。从五行生克乘侮关系看,肝属木,肺属金,二者属相克关系,金应当克木,以制约肝阳上亢。若出现金不能制木,致木旺火亢,则反侮肺金,出现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均可导致木火刑金等病理现象,故肝病会影响及肺。肝与脾的关系,生理上讲,肝主疏泄,脾主运化,疏泄调畅,则脾得健运,人体气血得以正常循行。从五行生克乘侮关系讲,肝属木,脾属土,二者属于相克关系,木应当克土,而土不虚。病理上讲,肝木升发太过,超过脾土正常的制约程度,则会出现相乘关系,导致肝旺脾虚、肝病及脾。脾与肺为相生关系,互为影响,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津液输布代谢方面,肺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则气机循行、津液输布正常;若脾虚不运则湿聚成痰饮,出现咳痰,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反之,肺病日久致水液代谢障碍,可出现便溏症状,说明肺、脾相互影响,任何一方病变均可使对方发生病变或加重病情。现代人由于生活、工作压力较大,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使临床上肝郁脾虚、肝旺脾虚的证候多见,并掺杂在多种疾病中,也提示在治疗疾病本身的同时,要明确脏腑间相互关系及疾病的传变规律,在治疗中进行早期干预,达到治未病的目的。正如《金匮要略》所述“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对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采用肺、肝、脾同治的原则,能有效缩短病程,极大地提高临床疗效。
[1]吴昆.医方考[M].张宽,齐贺彬,李秋贵,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汪昂.医方集解[M]. 刘洋,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