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方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2)
麻黄味辛苦,性温,入肺、膀胱经,有发汗、平喘、利水的功效。《本草纲目》言其“散赤目肿痛,水肿、风肿,产后血滞”。《神农本草经》言其“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咳喘、水肿、风湿等病证。吴南京经大量临床总结,形成了独特用药经验,其应用麻黄一药,大胆开拓,广泛应用于外感内伤杂病的治疗。
麻黄为临床常用解表药,能升、能散。吴南京认为肝气郁结,指的是肝对人体气机的疏泄功能受到压抑[1]。肝气向上升发才能达到对人体气机的梳理作用,肝气郁结则人体气机向上升发作用减弱,温主升,温性的升散药优于凉性的解表药。但临床实践表明麻黄的疏肝解郁功效最好,即升散越强的中药,疏肝解郁效果越好。因此如见肝气郁结,可在运脾理气的基础上酌加3~5 g麻黄宣肺,促进肝气升发解郁。以麻黄解郁不可过量,以免升发太过而动下焦肾元。临床上每见情志不舒、气机郁结,不能宣泄而造成气、血、痰、火、湿、食诸疾,此时若在疏肝方中稍佐一味麻黄开提肺气,可令郁闭得开[2]。对于肝气郁结而化热者,则用凉性升散药为宜,如柴胡、薄荷、桑叶、菊花等。
对于临床见形体偏胖、脉沉涩、苔白等症的水湿内阻、血行不畅的高血压病患者,单用利水药为治效果不佳,加用麻黄可促进肺气的宣发达到利水的效果,同时也增强降血压作用。常用配伍药物有麻黄、附子、茯苓、泽泻、牛膝、丹参等。土湿不能培木,木郁风动,肝脾失调,湿化为痰,风痰上升,形成风痰诸症候,症见头晕目眩[3]。根据脾土主湿,而肺金主燥的原则,对脾则以补中祛湿健脾为法,对肺则以化痰止咳为主。麻黄宣肺化痰止咳,配伍茯苓、泽泻、牛膝等药,宣散利水,调畅血行,有利于缓解因其影响产生的压力状态,进而降低血压。
麻黄具有止咳化痰之功效,世医皆用。但吴南京根据临床应用认为,治疗痰湿闭阻之咳嗽,必须用麻黄。痰阻于肺,肺气不宣则痰不能祛除,所以稍加麻黄宣肺,有利于祛痰,但量不能太大,临床一般用3~5 g。麻黄发散力强,过用反而损耗肺气,肺气损伤则无力排痰。如咳嗽日久,又有痰阻于肺,治疗则以补气健脾药为主,稍加麻黄和化痰止咳药为治。补土生金,肺气足则人体正气强盛,肺气宣发肃降功能恢复正常,促进痰浊邪气排出体外。
临床气阳两虚、乏力的患者,吴南京常在大剂量补气温阳药物的基础上,酌加3~5 g麻黄。通过麻黄的升散作用,振奋人体气机,增强临床效果。《伤寒论》曰:“少阴病,始得之,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麻黄附子细辛汤具有温通的作用,可振奋人体阳气,改善少阴病之但欲寐的状态。中医认为阳气主动,主升,主生,人体心肝为木火阳气升发之路,麻黄辛温之性能顺肝主升发之性,故用之可振奋气机。下焦肾元不足者,可配伍补益肾气之药以提高疗效,防止其伤肾的副作用。
肺主一身之气,气行则血行,在补气活血的基础上酌加麻黄治疗风湿痹证可明显增强疗效。肺主藏气,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家之所播宣也[4]。痹证发病原因主要为肝肾不足,风、寒、湿邪而致经络痹阻,不通则痛。肺气足而朝百脉,运诸药至脏腑经络,以麻黄升发腠理,通达经络,关节痛止。
其他治疗外感实邪,外寒闭阻,内热不得外散而形成的外寒内热证,吴南京常用麻黄配伍黄芩、黄连、金银花等药物,疗效尚可。
吴南京临证应用麻黄一药,师古而不泥古,大胆革新应用于临床内外感伤杂病,取得了满意疗效。其运用麻黄,深识四气五味、作用机制、副作用,故能防患于未然。视病情之轻重缓急,患者体质之强弱,斟酌药量,用药处处维护正气,防止麻黄辛温伤血、损耗肺气、伤肾气的副作用。吴南京用药注重麻黄的药理特性及人体脏腑生理特性,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故疗效显著,值得我辈学习借鉴。
[1]吴南京.医道求真·用药心得笔记[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19-24.
[2]陈沫金.陈沫金医话医案[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240-270.
[3]高天旭,赵玉瑶.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高体三[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80-281.
[4]黄元御.四圣心源[M].孙洽熙,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4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