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于寒湿中求之”之我见

2018-01-20 18:57朱小区
浙江中医杂志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中求五苓散茵陈

朱小区

浙江省温州市中医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伤寒论》第259条云:“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着重提示从寒湿中寻求黄疸的治疗方法,但治疗原则和具体方药则众说纷纭,兹就个人浅见阐释如下。

1 诸家看法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曰:“此以寒湿在里,故不可下,当从寒湿法治之。”随文衍义,未提出具体方药。柯琴《伤寒来苏集》云:“寒湿在里,与瘀热在里不同,是非汗下清三法所可治矣……于真武、五苓辈求之。”指出不应用汗下清三法,提出真武汤、五苓散等治疗。尤在泾《伤寒贯珠集》言:“云于寒湿中求之者,意非温脾燥湿不可耳。”提出宜温脾燥湿法治疗。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提出应参照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茵陈蒿汤等清热利湿法治疗。历代医家对本条文的解释多为阴黄的证治,提示黄疸病治疗不外寒、湿、虚论治,即重视六经辨证的里虚寒之太阴病治疗,但治疗原则和方药却有所不同。

2 茵陈功用及在黄疸病中的应用

茵陈是黄疸病治疗中重要的药物,《神农本草经》言其“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后世诸家本草中均描述其“性微寒,味苦辛,清湿热,退黄疸”,具有清热退黄作用,为清阳明之要药。黄疸病治疗常选用茵陈五苓散、茵陈术附汤和茵陈理中汤等,提示黄疸病在里证时不外阳明和太阴偏胜为病,宜阳明太阴同治。后世治疗阴黄也常加用茵陈。《本草正义》:“其阴黄一证,虽曰虚寒,然亦内有蕴热,故能发见黄色,则以入于温经队中而扫荡之,即仲景茵陈附子之法。”《伤寒微旨论》中的6首治疗阴黄方剂包括茵陈茯苓汤、茵陈橘皮汤、小茵陈汤、茵陈四逆汤、茵陈附子汤和茵陈茱萸汤,均以茵陈作为主要药物。

3 “于寒湿中求之”的治则与方药

伤寒,因大发汗,外邪乘虚入里,与在里之寒湿相合发为黄疸病。此时按六经辨证虽发为阳明太阴合病,是否应该加用茵陈呢?《本草正》中指出茵陈“只有阴黄一证,因以中寒不运,此非所宜”。《本草述钩元》云:“内伤变黄,只用理中、建中,茵陈不必用……至于黄证,小便赤涩为湿热盛,惟小便清白定属虚,投以茵陈,反为虚虚。”指出里虚寒明显之太阴病不可加用茵陈。《伤寒论》第194条云:“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第333条言:“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金匮要略》指出:“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黄疸病表现为阳明太阴合病时,不可贸然清热,应该先从太阴论治,而不可从阳明治。《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出“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提示太阴里虚寒证先治,而阳明证应后治。可见,“于寒湿中求之”本意可能是着重强调从“寒”、从“湿”中寻求治疗方法,尤其是太阴里虚寒证为主时,不可从“热”治疗。临床宜据证选用五苓散、理中汤或四逆汤等方药,应该慎用清热药物,尤其是在四逆汤证时应用茵陈更非所宜。所以茵陈术附汤、茵陈四逆汤和茵陈附子汤等减去茵陈等清热药可能更为有效,此说法亦在临床中得到证实。

4 病案举例

叶某,女,65岁。因“乏力、身目黄、尿黄2周”于2018年1月15日入院。患者2周前自觉乏力明显,并出现身目渐黄,尿色黄如浓茶样,伴胃纳减少,恶心,无呕吐。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1107U/L,谷草转氨酶2008U/L,γ-谷氨酰转肽酶136U/L,总胆红素259.9μmol/L,直接胆红素219.0μmol/L;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20.2秒,国际标准化比值1.74,凝血酶原活动度50.0%。既往有颈椎病史。查体:皮肤巩膜重度黄染,心肺无殊,腹软,肝肋下未及,脾肋下1cm,双下肢轻度浮肿。诊见:全身黄染,乏力倦怠,纳差,恶心,胃脘胀满,尿黄,大便偏溏薄,舌淡、苔薄白,脉弦滑。西医诊断为药物性肝损害,常规予以保肝退黄及对症支持治疗。中医考虑太阴病发为黄疸,予《外台秘要》茯苓饮:茯苓、陈皮、生姜各15g,苍术12g,党参10g,甘草5g。胃胀和恶心很快缓解,纳食增,1周后黄疸开始消退。后改用茵陈五苓散,恶心纳差又明显,继续茯苓饮调治后症状减轻,黄疸逐渐恢复正常。

猜你喜欢
中求五苓散茵陈
基于数据挖掘丹葛五苓散治疗CHF作用机制及实验验证
国医大师唐祖宣应用五苓散经验
针灸联合茵陈五苓散加减治疗男性湿热上蒸型脂溢性脱发的效果分析
等差数列中求Sn最值的几种策略
이보촉온(以保促穩) ·온중구진(穩中求進)-20년20 중국 양회(兩會) ‘ 메시지’를 읽다
利胆退黄夸茵陈
五苓散治盗汗
绵茵陈养肝祛湿
小陇山林区茵陈菜开发前景
绵茵陈与花茵陈的现代药理对比及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