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妍杰,陈朝金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00;2.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中医医院,湖北 武汉 430300)
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病,是很多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临床上很多患者因为失治误治,拖延反复,久病迁延导致慢性心力衰竭或者急性肺水肿等疾病发展的后期阶段。中医没有明确的心力衰竭病名,关于本病的论述属“心悸”“胸痹”“水肿”“喘证”等范畴。西医治疗本病往往治标不治本,易导致病情反复,中医在此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标本兼治,辨证施治,往往能救患者于顷刻之间。陈朝金是心血管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北省“十二五”重点专科项目负责人,对心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在临床跟师学习过程中受益匪浅,现将陈朝金教授治疗心力衰竭的思想及医案浅析如下,以飨同道。
心肺气虚为心力衰竭发病的内在原因,也是最早出现的病理改变,“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肺主气、朝百脉,二者生理上相互依存,共同推动血液的运行,病理上相互影响,如久咳肺气受损,推动心血运行的功能不足,病及于心,心气虚可出现心悸气促。同时气虚无力行血,易致津液内停,“血不利则为水”,血瘀水停为本病的重要病理因素。《伤寒明理论》中“气虚停饮,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也”是对此证的概括。
患者,女,60岁,2016年12月5日初诊。因“间断心慌、咳嗽、喘促不适1周”就诊。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慌不适,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伴有咳嗽咳痰、喘促,但感恶心呕吐,无恶寒发热、发绀、黑蒙、意识障碍等,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在家静脉滴注抗生素后,未见明显好转,患病后精神欠佳,睡眠饮食一般,大小便正常。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心脏病病史。查体:心率72次/min,血压140/90 mm Hg(1 kPa=7.5 mm Hg)。西医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治法:补益心肺,活血利水。处方:红参9 g,生黄芪20 g,桔梗10 g,葶苈子15 g,茯苓 20 g,泽泻15 g,三七粉6 g(冲服),肉桂3 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口服。二诊时患者咳喘情况明显改善,活动量较前明显增加,后继续以本方为主调理月余告愈。
按语:本案患者60岁,间断心慌,活动后加重,乃心气虚推动无力、不能濡养心脉所致。肺主气,司呼吸,肺气不足,宣发肃降功能失职,可见咳嗽、气喘;心肺气虚,血瘀水停,进一步影响脾胃的受纳运化,故感恶心呕吐;没有表证,故无恶寒发热;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参其舌脉,乃心肺气虚之象,治疗宜补益心肺。处方以红参、黄芪补心肺之气;茯苓、泽泻利水渗湿;桔梗配伍葶苈子一升一降,共同调节肺气,助肺之宣降;三七活血化瘀行水;少量肉桂补火助阳。诸药合用,共奏补益心肺、活血利水之功,收效良好。陈朝金教授临证用药特点是量少而精,临证尤其强调阳气与气机的重要性,从本案中可窥视一二。
心力衰竭的病机关键是阳气亏虚,《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胸为阳位,阳气亏虚,虚则寒,寒则凝,易导致心血瘀阻。血液的运行需要心阳的温煦推动,此证乃是心肺气虚证进一步发展而来,临床上很多心力衰竭终末期都是以阳虚为主要表现,甚者可出现阳气厥脱的危象。心阳衰者,往往伴随着整体功能的衰退,尤其影响脾胃的运化,从而进一步影响元气的化生,使病情复杂难愈。
患者,男,63岁,2016年12月15日初诊。因“喘促伴双下肢水肿3 d”就诊。患者3 d前因受凉,开始出现咳嗽喘气,活动后更甚,伴有心慌胸闷气促、干咳少痰,双下肢水肿,无胸痛、恶寒发热、头晕头痛、黑蒙等不适,夜间可平卧休息,纳可,夜寐尚安,二便调。舌暗红,苔白滑,脉滑数。既往有高血压病、脑梗死、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心房颤动、2型糖尿病病史。查体:心率110次/min,血压120/70 mm Hg,双侧下肢水肿,左下肢为甚,右侧肢体肌张力正常,肌力5级。治法:温阳化饮,活血利水。处方:党参15 g,附子30 g(先煎),干姜10 g,茯苓12 g,桂枝10 g,白术12 g,丹参10 g,檀香10 g,砂仁10 g,甘草6 g,7剂。二诊时患者水肿已基本消失,喘促大减,上方去砂仁,加细辛3 g,山萸肉20 g,7剂。三诊时喘促及水肿已愈十之八九,后嘱咐其继续服用以巩固疗效,调理月余告愈。
按语:张仲景在《金匮要略》[2]中说:“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备急者短气。”指出水饮为少气、短气的发病因素。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3]中也明确指出“心下有水者,筑筑而悸,短气而恐”,提出痰饮所致心悸、气短。本案中患者为心水,素有阳气亏虚,饮停心下,外邪引动而发病,故可见恶寒发热,心慌胸闷气促;心阳虚衰,痰饮水湿等阴邪乘机上犯,阴居阳位,可致心悸、短气、咳喘、浮肿等。本病的病位主要在心,与肺、脾、肝、肾密切关联,临床上多相兼为病。处方以四逆汤温通心阳,党参、茯苓、白术健脾利水,桂枝通阳化气,丹参饮活血行水,共奏温阳化饮、活血利水之功,故收良效。二诊时加用细辛温肺化饮;山萸肉通利九窍、疏通血脉,敛正气而不敛邪气,张锡纯赞山萸肉“救脱之功,较参、术、芪更胜,盖萸肉之性,不独补肝也,凡人身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陈朝金教授临床上治疗心力衰竭多喜用此药,往往能够达到预期疗效。
肾精是五脏元气的根本,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久病、重病发展到后期必及于肾,心力衰竭后期多累及肾。临床上可见动则喘甚,甚者全身浮肿,不能活动,呼吸困难,面色白,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病情危重,此时救阳回阳刻不容缓。
患者,男,74岁,2015年11月12日初诊。因“反复喘促、全身浮肿5年,加重3 d”来就诊。患者5年前开始出现心慌、气促等不适,多因劳累或受凉引起,偶伴夜间不能平卧,曾多次入院诊治,诊为“心脏扩大、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症状好转出院后间断服药治疗(具体不详),症状时好时坏。3 d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心慌、气促,夜间不能平卧,双下肢肿胀,伴有咳嗽、咳痰,无发热、头痛、呕吐等症,起病以来,精神、睡眠差,饮食可,小便量少,大便通畅;舌淡胖有瘀点,苔白滑,脉沉细。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4年,血压最高170/100 mm Hg,有慢性胃炎病史。查体:心率130次/min,血压94/63 mm Hg。面色无华,颜面浮肿,唇轻度发绀,咽充血,颈静脉充盈,肝颈征(+),双肺呼吸音粗糙,可闻及湿性啰音,心尖搏动向左侧移位,心界向两侧扩大,心音低钝,心律不齐,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明显凹陷性水肿。治疗宜益气通阳,填精化气。处方:党参20 g,附子30 g(先煎),肉桂6 g,山药15 g,山萸肉 20 g,菟丝子10 g,茯苓15 g,杜仲10 g,鹿角胶10 g,枸杞子10 g,当归12 g,干姜15 g,炙甘草10 g,龙骨20 g(先煎),牡蛎20 g(先煎),7剂。二诊时患者水肿及喘促情况减半,可稍事活动,上方去枸杞子、菟丝子,加炙甘草为30 g,15剂。半个月后水肿基本消退,喘促情况继续好转,后继续以本方为主调理3个多月告愈。
按语:《素问·水热穴论篇》:“水病,下为跗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素问·平人气象论篇》:“颈脉动喘疾咳,曰水。”《景岳全书》[4]描述喘,谓“诸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水病为喘者,以肾邪干肺也”。一方面强调肾阳气的重要,另一方面指出因水致喘者,因肾阳虚衰则不能上煦心肺,水湿不化,凌于心肺,肾阳气不足,心肺阳气则无助。本案中患者反复喘促、全身浮肿5年,发病时间较长,久病及肾,故可见喘促、浮肿,动则加剧,乃肾不纳气之象;肾虚水泛,凌心射肺,故夜间不能平卧;舌淡胖有瘀点,苔白滑,脉沉细,乃肾阳不足,兼有瘀滞之象。处方以四逆汤合张锡纯的来复汤回阳救逆,挽救欲脱之肾阳;当归活血,鹿角胶补肾精之不足。诸药合用,共奏益气通阳、填精化气之功。前后调理3个月余告愈,收效甚佳。
[1]何怀阳,黄春林.心衰中医病机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4):413-415.
[2]张仲景.金匮要略[M].何任,何若苹,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4]张景岳.景岳全书[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