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继成
(山东省微山县中医院,山东 济宁 277600)
崩漏,又称崩中、漏下,前者指月经非时而下、来势迅猛、量多如注;后者指月经非时而下、来势稍缓、淋漓不止。临床上常以月经周期、经期及经量的严重紊乱为主要辨证依据。“崩”首见于《素问·阴阳别论篇》“阴虚阳搏谓之崩”,“漏”首见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本病可贯穿于女性的青春期、育龄期及围绝经期,可引起贫血、盆腔感染、不孕等,是妇科常见的疑难杂病。
1.对崩漏的中医治疗,历代医家都尤为重视,但论治的观点、方法多不一致,有从气血论治,有从开阖论治,有从奇经八脉论治,有从肝论治,有分为三期五法论治等。中医治疗崩漏之法在明清趋于成熟,明·方广在《丹溪心法附余》[1]中首先提出治疗崩漏的三大法则,即“初用止血以塞其流,中用清热凉血以澄其源,末用补血以复其旧”。自此,塞流、澄源、复旧作为治疗崩漏的三大原则,至今对临床治疗崩漏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指导临床治疗崩漏用药的基本原则。
2.塞流就是止血,复旧是固本。即“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之意,澄源就是澄清病源,找出病因,求因治疗。治崩之法虽然各不相同,但三法之间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开,塞流须澄源,复旧亦须澄源。同时,塞流、澄源、复旧的运用不可固守,三法或先塞流或先复旧,应随病势的缓急、病情的具体情况运用。崩漏形成的病因较为复杂,在临床应用时,盲目的塞流、复旧,难奏其效,只有在临证时密切联系临床实际,以澄源之法贯穿始终,有的放矢,着力于澄清病因病机,灵活辨证,分清标本主次,方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塞流离不开澄源,塞流即止血。叶桂曾说:“留得一分自家之血,即减少一分上升之火。”可见止血的重要性。然而在临床运用时,止血方药数不胜数,加之患者的个体差异,单纯强调止血之法,一味用固涩之品,不仅使瘀血停滞,有闭门留寇之患,还可导致崩与漏交替互见,阴道流血时多时少,时有时无,病情迁延,久治不愈。正如《傅青主女科》云:“世人一见血崩,往往用止涩之品,虽亦能取效于一时,但不用补阴之药,则虚火易于冲击,恐随止随发,以致经年累月不能痊愈者有之。”若澄源、塞流两法共用,分辨出血流的寒、热、虚、实,寒者热之,热者凉之,虚者补之,实者消之,随机化裁、对症下药,方可以澄源之法促进塞流的成功。塞流离开了澄源即为本末倒置,舍本逐末。澄源解决了如何止血、何时止血、怎么止血的问题,为求本之法,二者共用方能达到标本兼治之目的。
4.复旧离不开澄源。复旧即固本调治,血止后当求因治本,固本善后,使患者机体恢复正常。崩漏止血只是治标,澄源结合复旧治疗才是治本,这是彻底治愈崩漏的关键。但复旧之法仍需澄清病因,知常达变。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妇人胎产论》[2]说:“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成为后世治疗妇科病少女重肾、中年妇女重肝、绝经前后期妇女重脾论治的理论根据。因此,复旧之法应结合妇女不同年龄生理规律,以及月经周期的阴阳变化特点,应用补肾、调肝、理脾等复旧之法调治固本,使患者建立正常的月经周期。
5.澄源是治病求本之法,是依据患者不同病因病机加以辨证论治,达到冲任调和,胞宫藏泻有度,是治疗崩漏的根本法则,是中医治病求本和辨证论治治疗崩漏的具体体现。首先,澄源的过程就是透过现象寻找发病本质,找出发病原因的过程。崩漏的发生、发展是通过若干症状显示出来的,但这些症状只是崩漏的现象而不是本质,只有通过澄源之法,去伪存真,才能确定正确的治疗方法。再者,澄源之法也体现在治疗崩漏要始终抓住该病的主要矛盾,分清轻、重、缓、急。一般情况下,治本是一个根本法则,但如标病甚急,则应采取“急则治标”的法则。崩漏患者无论何种出血,都以止血为应急措施,待急症缓和后再治本病。病有标本缓急,治有先后,若标本并重则应标本同治。最后,澄源之法也是中医治病求本的具体表现,澄清病源的过程,也是对崩漏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高度概括的过程,反映了疾病的本质,这也是澄源之法的目的所在。
总之,塞流、澄源、复旧是中医治疗崩漏的三大原则。澄源之法更是上述法则治疗崩漏的集中体现,塞流之中有澄源,则血止易成;复旧之中有澄源,则本固源清。因此,在崩漏的治疗上,将澄源之法始终贯穿于塞流、复旧之中,以澄源为引领,恰当地塞流,灵活地复旧,从而克疾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