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露 冉多良
(1,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 830052;2,新疆农业大学 830052)
小反刍兽疫病毒作为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其也是麻疹病毒属中最长的一种病毒,其发病率跟病死率均比较高,而羊、牛及猪等牲口都会感染该病毒。因此,在日常养殖过程中要积极做好小反刍兽疫的防控工作,借此获得良好的养殖效益。
自2007年7月,小反刍兽疫首次传入我国西藏区域,随后疫情逐渐朝阿里地区内部进行扩散,截止到2013年12月份我国已出现4次流行情况,疫情涉及动物超过11000只,对我国西藏及新疆区域的羊群养殖经济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本病的自然宿主为山羊及绵羊,其中山羊的感染率更高,其临床症状比绵羊更严重,潜伏期一般为4~6d,部分潜伏期较长的甚至会达到10d。而当小反刍兽疫病爆发后,其死亡率高达70%~80%,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1]。
山羊临床症状相对比较典型,而绵羊症状则比较轻微,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热,在第2~3天病羊体温会达到40~42℃,并会持续发热3d左右,在发热后期也是病羊死亡的集中时间段。病羊刚刚发病时存在水样鼻液,此后逐渐变得黏稠,并会对病羊的鼻孔造成堵塞,导致呼吸困难等情况发生。当发热症状出现后,病羊口腔内膜出现轻微出血症状,继而出现糜烂情况,在发病初期的下齿龈部位存在小面积坏死情况,发病严重情况下坏死部位会迅速扩展到齿垫、硬腭、颊和颊乳头及舌,直接影响病羊的生存质量[2]。
口腔跟鼻腔黏膜糜烂坏死,并且出现一定的支气管肺炎及肺尖肺炎情况,此外病羊瘤胃、网胃、瓣胃等部位基本不会出现问题,而皱胃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糜烂病灶,创面还容易出现出血状况。部分病羊还会见肠系膜淋巴结水肿等情况发生,而部分脾肿大的病羊也有可能出现坏死病变[3]。
小反刍兽疫作为OIE的发病报告动物疾病,也是我国法定的I类动物疾病跟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其在具体防控过程中,一般多采用的免疫接种、免疫监管、生物安全及应急方案制定等多种防控措施。
我国现阶段多通过弱毒活疫苗来进行小反刍兽疫的防控,该疫苗的毒株属于PPRV1型,其应用安全性高,无不良反应,在对于温度比较敏感,因此,在储存、运输及具体加工过程中还存在有一定难度。在应用该疫苗接种处理过程中,需要接种人员在结合疫苗使用说明书的基础上,给予每只羊进行一头份PPRV活疫苗注射,能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
通过加强检验免疫的模式,来依法开展羊只及相关产品的免疫与监管力度,并需要对活羊运输、市场交易及屠宰加工等多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管,并严禁活羊由高风险疫区朝低风险疫区调运,最后还需要做好病羊的无公害处理工作,从而获得良好的免疫检验效果。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需要在小反刍兽疫防控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严格进行,并进行各种应急机制的合理构建。在疫情发生之后,需要结合 “早、快、严、小”的原则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对部分受威胁区域还需要进行PPRV疫苗紧急免疫处理,从而使疫病扩散及蔓延情况得到有效控制。生物安全措施则要求相关兽医行政部门能加强对该疫病的宣传工作,并需要指导羊场做好日常安全管理及消毒工作,定期开展羊只免疫接种工作,并进行免疫方案的合理制定。
针对新疆区域,在对小反刍兽疫防治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具体措施来进行: (1)进一步加强对边境重点区域的疫情巡查跟排查工作,使得疫情传入隐患得到有效清除。 (2)不断强化边境地区的免疫工作,并需要构建沿着边境线进行免疫保护带。此外还需要加强新疆区域羊只的免疫状况调查工作。 (3)加强疫区、受威胁区及周边地区野生易感动物分布状况调查和发病情况监测,并采取措施,避免野生羊、鹿等与人工饲养的羊群接触。 (4)进行疫情核查制度的严格落实,防疫站一旦接收到疫情举报之后还需及时前往现场进行核实及处理。 (5)对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控制,避免其流入到市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