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元晓
1911年之前,《蒙娜丽莎》远不如现在有名,它只是法国罗浮宫中众多展品中的一个,只有为数不多的文艺界精英对“她”比较了解。它之所以现在家喻户晓和一起被盗案有关。
1911年8月的一天清晨,30岁的意大利人、罗浮宫油漆匠温琴佐·佩鲁贾利用工作之便,把《蒙娜丽莎》从画框中取下来,卷起来藏在自己衣服下面,逃之夭夭。
《蒙娜丽莎》失窃后,罗浮宫上下倍感震惊,决定闭馆一周,好好调查。政府解雇了罗浮宫馆长,惩罚了所有警卫。当时号称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巴黎人报》还在两天后登了《蒙娜丽莎》巨大画像,旁边印着头号大标题“佐贡达夫人(蒙娜丽莎原型)逃离罗浮宫”,并郑重告诉人们《蒙娜丽莎》的失窃是个悲剧性的损失:“历史上再没有比《蒙娜丽莎》更完美的画了。”
大众文化对失窃案的炒作也到了极点。罗浮宫的保安系统经常被小贩们印在明信片上嘲弄。在一张明信片上,一名窃贼带着画像逃之夭夭,警卫却酣然入睡。另一张明信片上,蒙娜丽莎咧着嘴笑,旁边写着:“我真高兴,400年后终于自由了。”
这些铺天盖地的报道和趣闻使得人们对《蒙娜丽莎》的兴趣倍增,以至于一周后罗浮宫重新开馆时,之前并不知晓《蒙娜丽莎》的人们也纷纷涌入罗浮宫,注视着那面空荡荡的墙壁和曾镶嵌着《蒙娜丽莎》的画框,表达自己的悲哀,仿佛一位备受爱戴的名人死了—参观人数大大超过以前,这效果真的比广告宣传还要好上一万倍。
当然,法国当局也没有放弃对《蒙娜丽莎》的寻找,只是当时没有监控,要想找到盗窃者,希望几乎为零。而《蒙娜丽莎》其实就放在佩鲁贾住处炉子下面的箱子里。他见始终没有人怀疑到自己身上,决定主动交出画作,以换取一笔钱财。
1913年11月,佩鲁贾给一名古董商写了一封署名为“列昂纳多”的信,声称自己手里有《蒙娜丽莎》,并开出了价格。古董商不敢大意,立马通知了法国某美术馆馆长,决定两人一起和“列昂纳多”见面。接着,佩鲁贾按照约定,带着《蒙娜丽莎》到达指定酒店。经过验证,法国方面相信这确实是那幅失窃的《蒙娜丽莎》,并答应给佩鲁贾一笔奖金。
可就在佩鲁贾等候奖金时,法国方面已经报警了—毕竟盗窃《蒙娜丽莎》不是小事,佩鲁贾就这样被逮捕了。
佩鲁贾在受审时极力强调自己做的一切都是源于爱国之心,他说自己在罗浮宫看到那么多意大利艺术品落入外国人之手,心里很不舒服,而且《蒙娜丽莎》比其他画作的尺寸要小得多,可以藏在衣服下面,因此才把目标锁定在《蒙娜丽莎》上。
佩鲁贾的辩护律师为了帮助佩鲁贾减刑,他十分机智地辩护道,《蒙娜丽莎》虽然遭此一劫,但事实上大家都没有损失什么,还收获颇大:各家报社和明信片小贩增加了销量,罗浮宫获得了更高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蒙娜丽莎》因此家喻户晓。于是,佩鲁贾被宽大处理:起诉人要求判他三年,而法院只判了他12个半月。
紧接着,《蒙娜丽莎》被追回的消息迅速在大街小巷传开,人们对《蒙娜丽莎》的兴趣再次被掀起。《蒙娜丽莎》被找回后,又有一批批游客纷纷前去罗浮宫参观。经过这两拨热点事件,《蒙娜丽莎》恐怕想不红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