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就资产减值会计来说,会计计量是整个工作的重心,在资产发生减值之后,就面临着资产计量的难题。因此,本文对资产减值会计计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针对暴露的这些难题给出具有实践意义的完善对策。
关键词:资产减值,计量属性,可收回金额,公允价值,现值
资产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在其使用寿命内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但是,企业的运营环境有着众多的风险与不确定因素,资产的盈利能力常常是处于波动状态,资产减值问题不容小觑。就资产减值会计来说,会计计量是整个工作的重心,在资产发生减值之后,就面临着资产计量的难题。目前我国是使用可收回金额概念,但是仍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之下展开研究,致力于为解决这些难题提出有实际意义的对策。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目前国外被广大认同的有两种观点,一是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为主的观点,二是以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为主的观点。FASB主张将公允价值作为资产减值计量的计量属性,FASB认为若企业决定将减值资产留下继续使用就好像是将资金投资于该资产,因此,减值后的资产最好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IASB提出了可收回金额的观点,IASB认为当资产发生减值时,企业会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将其留下来继续使用,二是将其出售,考虑到这两个选择的需求,需要估计两个数值,其一是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的净额,其二是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对于资产减值的计量是采用可收回金额概念。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该准则参照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采用了可收回金额的观点,若是资产将来可能会创造的价值小于当前时点的销售净价,这个时候企业就会选择出售该资产;否则,企业会选择留下资产,这意味着在此刻,资产的账面价值体现的是该资产在未来可能创造的经济利益。
二、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问题分析
尽管新准则的发布使得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踏上了新的征程,但是采用可收回金额这一复合计量属性还是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带有主观因素
资产减值计量的确认和计量要求会计从业者利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和所拥有的会计职业能力做出职业判断,这一工作性质带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二)公允价值的运用存在不合理性
公允价值的应用就其本身来说是一种技术,要有与其相匹配的规章制度才行。而且,在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的过程中,会产生商誉,而商誉本身存在很多的缺陷。此外,公允价值计量的进行需要进行人为估计,这也让不法分子有机会操纵利润。
(三)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
我国对公允价值和现值理论的研究程度还较浅,而且很少实际应用到,财务人员对其还比较生疏,综合素质还达不到要求。
(四)信息和价格市场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的环境下,我国的价格市场和信息市场仍然不够透明公开、有所欠缺,很难获得公司各种资产的合理的公允价值和市场价格。
(五)现值计量存在困难
大多数上市公司并没有制定长期现金流量预算的意识,企业员工对现值的测算几乎没有经验,导致现值计量十分困难。此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估算存在着很多的不确定性,精确的折现率也难以获得。
三、资产减值会计计量完善对策
为了更真实、更准确地体现资产的减值情况,确保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在实务中可以更顺利地施行。本文提出如下对策:
(一)完善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避免利润操纵
1.完善并推广可收回金额理论和实踐
对新资产减值会计准则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尤其是可收回金额理论;充分推广可收回金额理论,广泛运用到实务中。
2.健全企业资产减值准备内控制度
(1)不相容职位相分离,制定分级授权制度
进行恰当的职责分工,由各部门共同完成测算;在减值准备的审批工作中,对董事会、经理层和股东大会进行分级授权。
(2)内外审相结合
建立科学合理的内审制度,必要时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实施专项审计;重视外部审计,对企业资产减值全过程实施管制,对减值准备的计量进行核查。
(3)充分发挥绩效考评制度的作用
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绩效考评制度,将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有机结合,以此来减弱利润和企业考核之间的关系。
(二)完善公允价值的运用
建立一套完善的市场价格信息系统以及具有实质意义的市场报价系统,使资产的评估值最逼近市场价值;积极贯彻落实新资产评估准则,提高资产评估的质量;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向国际会计准则看齐。
(三)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政府主管部门和职能机构等尽快完善准则和规章制度;企业为员工制定充足的职业培训;财务人员主动学习前沿的会计理论知识,增强法律意识。
(四)完善现值计量的运用
将财务预测和预算编制纳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同时,加快发展国内的证券和资本市场,结合实际,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确定折现率。此外,将现值计量过程透明化以起到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 琴. 资产减值会计计量改进研究. 财会月刊(上),2014, (03):3
[2] 冯静静,王尧臻.对资产减值会计计量的思考.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1):86.
[3] 马新华.关于新准则中资产减值问题的思考. 中国证券期货,2010,(02):60.
[4] 王 芳.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下资产减值会计研究.时代金融,2015,(10):191.
[5] 陈 梅.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引发的问题及治理.中国证券期货,2011,(11):101.
[6] 杨景芝,吴 聪.企业价值评估中折现率确定方法的理论探讨.商业会计,2013,(02):69.
[7] 杜 敏.浅议现值计量在会计中的作用.中国集体经济,2012,(31):78.
作者简介:
郭君航(1993-),女,汉族,福建省德化县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