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在扬州民歌伴奏中的重要作用

2018-01-19 11:58李梦霞邵萍
艺术评鉴 2018年20期
关键词:胡琴音色二胡

李梦霞 邵萍

摘要:扬州民歌是我国民间音乐的一大瑰宝,它旋律婉转悠扬,结构整齐,处处体现着扬州的风土人情。二胡作为扬州民歌伴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其他伴奏乐器形成鲜明对比。本文从扬州民歌的特点,二胡在民歌伴奏中起到的作用进行简要介绍。

关键词:扬州民歌 二胡 民歌伴奏 地方特色

中图分类号:J6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0-0067-02

民歌的伴奏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在民歌的伴奏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二胡作为我国传统拉弦类乐器,在我国上千年的民族音乐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史料记载,二胡始于唐朝,形成于宋,最早发源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因奚人而得名,故名“奚琴”。宋代音乐家陈蜴在著作《乐书》中,曾这样形容奚琴的外表:“盖其制,两弦间以竹片轧之”。随着乐器制作工艺的发展进步,奚琴也在不停地改良,工匠们用马尾代替以前的竹片制成琴弓,从此它便有了“马尾胡琴”的称谓。唐代时,胡琴已经开始流传,在岑参的“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这句诗中就有所体现。到了宋代,又将胡琴更名为“嵇琴”,在北宋时期演奏水平具有极大的进步,艺术表现力也更加契合。元朝时期,胡琴又进行了一次“整容”——琴筒改用一种皮来蒙面,这便形成了真正的“马尾胡琴”。到了明清时代,随着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地方戏曲和民间音乐蓬勃发展,胡琴逐渐流传到全国各地,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一直到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

当独具魅力的扬州民歌遇上了二胡,二者互补融合,相得益彰的同时,又会迸发出怎样灿烂耀眼的火花呢?

一、扬州民歌的特点

民歌,即人民之歌,往往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经过千百年来的融合演变,不同地区出现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这些歌曲大多通过方言演唱,内容也与当地生活息息相关,这种具有地域性的民歌,慢慢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现象,扬州民歌也是其中一种。

扬州民歌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既婉转优美,又爽朗泼辣。作为文人雅士钟爱的地方,郑板桥曾感叹扬州“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所以扬州民歌不仅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还具有秀气的人文气质,这在整个江淮地区,是独树一帜的。扬州地处江淮,其方言在音色上的变化非常独特,在发音中,扬州方言有横咬的特点,发声时,舌头紧贴上颚,依靠口腔前部产生共振,音量泛音较少而显得单薄,但是声音开朗、清脆、集中。所以在演唱中,音色容易产生很多丰富的变化:脆、亮、炸、爽、柔、圆等,这在演唱中不仅丰富了唱法,旋律的把握上更加婉转多变,也对伴奏的乐器就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受方言、文化底蕴、民间风俗等影响,扬州民歌也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千年来饱受大运河滋养的扬州民歌,渗透着水乡独有的柔美与缠绵,而浩瀚的长江,又赋予了扬州民歌豪放粗犷的曲风。自明清以来,素有“扬一益二”的说法,扬州的经济繁荣,也带来了文化的多样化。扬州艺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态势:香火戏、花鼓戏、维扬戏、傀儡戏、评话、弦词、情曲等各色各样的戏曲艺术形式相继出现,对扬州民歌的变化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促进作用。受大众喜爱的民间歌曲,也大多来自戏曲的改编,如《闹新年》便是采用扬州花鼓戏曲调《种大麦》填词的。可以说,扬州民歌的旋律、形式和表演在这段时间得到了极大的润色,扬州戏曲也在吸收了民歌的基础上,愈加精进,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正是因为吸收了扬州戏曲的精华,扬州民歌在演唱上,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扬州民歌并不仅仅是劳动人民闲暇时的娱乐方式,而慢慢成为了人际关系的纽带、情感表达的重要工具,婚姻、爱情、离别、师承、乡愁等。所以,扬州民歌在演唱中讲究以情带声,声情并茂,情感表现的地位与声音谐美的技巧相等同,使得扬州小调和田秧号子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引起读者共鸣。所以,在扬州民歌的演奏中,多选用锣鼓、二胡等易于表达,具有情感特色的乐器加以伴奏。

综合来看,扬州民歌来自民间生活,深受地方文化影响,在形成自我特色,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对参与演奏的乐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二胡在扬州民歌伴奏中的重要作用

在扬州民歌的伴奏中有许多种乐器,如二胡、阮、琵琶、竹笛等。其中阮、琵琶、竹笛等,这些乐器演奏出来的音符是由“点”组成的,演奏出的效果颗粒感都比较强,而二胡与其他的伴奏乐器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演奏出来的则是由点连接而成的线,它可以用一弓多音的连弓和连绵的滑音,将音符连成连绵的线,线条感更强,而它的音色更是圆润柔美,有着近似人声的特点,更富有歌唱性和表现力。

二胡在进行伴奏的过程中,着重突出的是这个“伴”字。作为民歌演唱中的重要伴奏乐器,二胡的主要功能就是做演唱的陪衬,因为没有唱词,所以它不会喧宾夺主,辅佐演唱的同时又可以增强层次感,有主有次,使整体的听觉效果更加丰富多彩,音响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演唱开始前,二胡连绵如流水的音色演奏出引子,充分带动人们的思绪,为接下来的歌声做铺垫;演唱过程中,二胡担任起和声的角色,用起伏的线条与琵琶、阮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段唱罢,二胡又用过门架起乐段与乐段之间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曲终了,人们往往还沉浸在刚刚结束的演唱之中,这时候二胡又可以通过尾声、行弦等,来补充演唱的意犹未尽。由此可见,二胡伴奏可以使演唱增光添彩,充分发挥其不同于弹拨类民族乐器的艺术特长,使乐曲演唱更为生动完整。

扬州民歌最注重于情感的表达,氛围的营造,而锣鼓、琵琶等乐器,所能表达出的情感往往显得单一化,二胡不仅能让听众身临其悲惨的内容中,更能通过雄壮的意境给人极佳的体验,而且由于音色比较接近人声,所以具有显著的情感表现力。并且二胡在演奏的过程中主要结合的是弓弦技巧,对戏曲音色效果进行充分展示。好的音色介质,更易营造中完美的感官体验,让听众对戏曲背后的故事产生共鸣,二胡在创造出这样灵感的作品同时,还能与其他伴奏乐器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将唱腔自身的特点充分提炼表现出来。这种多元化的情感表达,使得二胡在扬州民歌伴奏中,充当了“情感诉说者”的角色。

以朗朗上口的著名扬州民歌《茉莉花》为例,为了充分体现出这首歌曲的细腻婉转和波动流畅。在二胡演奏中,为使声音听起来更加更有力量,需要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通过加快运弓速度和长度,增加揉弦幅度。而运弓的饱满,在增强连贯性的同时,刚柔结合,以柔克刚,让音乐听起来愈加壮美生动。为了描绘娇羞美丽的姑娘采花时的温柔细腻,要加快揉弦的频率,减小揉弦的幅度,演奏滑音的时候要贴实放慢,点到为止,表现出采花少女们对茉莉花的怜惜之情,绘制了姑娘们望着满园芬芳欲采花又不舍采花的景象。由此可见,在演奏中,通过不同演奏的手法,二胡能够体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这在婉转多变扬州民歌的伴奏中,是非常重要的。

而在另一首扬州邵伯民歌《拔根芦柴花》中,二胡伴奏加入了大量的滑音和打音,好像是在模仿喃喃的扬州方言,十分生动俏皮。同时又采用了紧拉慢唱的处理方法,使二胡的音色更加饱满,音头过后音强而不空,线条感十分明显,从而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这样的演奏技巧不仅可以体现出歌曲的刚中带柔,又能使歌曲在刚与柔中游刃有余。从这两条典型的扬州民歌伴奏中我们不难发现,二胡表现力的多样性能够与多样的扬州民歌互补,使歌曲演唱出来不会单调干瘪,更富有地方特色韵味。

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传承,扬州民歌和二胡作为重要的艺术存在、表达形式和重要元素,其受众正慢慢从田间扩大到都市,影响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甚至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扬州民歌在融入城市娱乐文化的过程中,也在取长补短,二胡在其中也不断衍生出诸多极具时代特色和风格的演奏方式、风格,促进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统一性的形成。相信作为扬州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扬州民歌将会向世界傳播扬州的精神文明,而二胡作为其重要的伴奏乐器,也将与之一起,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与时俱进,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丰富。

猜你喜欢
胡琴音色二胡
胡琴
二胡悠悠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计算机音乐编曲中音色的复合应用
官中胡琴与角儿胡琴
当代语境中民国胡琴之多维品鉴
一把二胡
我的二胡情结
音·色
诗的精灵,海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