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荡
摘 要: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大小,医疗保障体系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衡量标准。改革开放后三十余年,中国的医疗保障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从城镇到农村,从试点到全方位覆盖,从保障基本到关注大病,中国医疗保障逐步发展。本文中,笔者将对我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大病医疗保险;问题;发展策略
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是在我国基本医保的基础上对于高额医疗费用进行报销的一种制度,可以说属于二次报销,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新农合以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保障水平较低的不足,对于构建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有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减轻了人民群众的大病医疗费用,减轻了家庭负担,为群众解决了因病致贫问题。同时,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健全了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还促进了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提高了效率。然而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在实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并且亟待解决。
我国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资金筹集方式单一,资金来源缺乏可持续性
目前来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推出后,绝大部分筹集大病保障基金都是从新农合基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中划出一定的比例或者额度。在有的地区,基金会有结余,政府会充分利用结余来设立成大病基金促使居民购买商业保险;而对于结余不足或者没有结余的地区,政府会在年度提高筹资时统筹解决。然而,笔者认为医保基金出现大量结余,本身就是因为可持续性较差。而且近年来,我国的医疗报销项目持续扩张,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所以现在有结余的医保基金在将来未必能够持续,而且对于支付大病医疗保险更是不太现实。最后对于有些结余严重不足的地区或者没有结余的地区,如何筹集大病保障基金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统筹层次较低,异地就医存在困难
目前来看,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统筹层次主要还是县级统筹,只有一部分地区实现了从县级统筹向市级统筹的过渡,而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按照《指导意见》来看,暂且定为市级统筹层次,并且就目前情况而言,比较好的医疗条件都集中在省城以及市区,而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的参保、群众的大病医疗费用都很高,给参保群众带来极大的负担,统筹层次偏低。与此同时,对于在外地打工的参保人员,在打工期间患上大病时,由于经济条件很低,不能做到及时在当地就医,从而会耽误病情。所以笔者认为,异地就医困难是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一个大问题。
保险公司以盈利为主,降低了赔偿质量
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属于社会保险范畴,而社会保险的性质要求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指导意见》也要求保险公司坚持“收支平衡、保本微利”的原则,但是商业保险公司一向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因为保险公司需要自行承担员工的薪酬、管理的成本等各种费用。就实践经验来看,有些地区政府与保险公司联合起来的效果是——保险公司的盈利率很低,这大大降低了保险公司的参与动力。而且在商业保险中,哪些属于大病、哪种病的医疗服务可以报销以及报销的比例都有明确规定,保险公司不会让自己亏损,所以导致保险公司在实际操作中很有可能出现对患者家庭赔偿质量及服务低下的情况。
我国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问题应对策略
建立多渠道、可持续的筹资模式
为了促进我国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要建立多渠道、可持续的筹资方式。首先可以通过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来支撑大病保险,可以建立专项财政补贴。其次,可以按照贫富地区的划分确定个人缴费的增加程度,通过增加个人缴费来扩大大病保险基金的总量。最后,可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可以通过向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募捐来增加城乡居民的大病保险基金,并且可以适当接受爱心企业的捐款等。
努力实现省级统筹,提高统筹层次
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如果实现省级统筹,会大大提高公平性,增强互助共济功能。可以先在某些地区进行试点工作,推广使用统一标准的社会保障卡、居民健康卡等,从而实现就医购药一卡通,提高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的统筹层次。
强化商业保险公司责任感
政府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在保证商业保险公司盈利的前提下,提高商业保险公司的积极性与责任感,尽量避免商业保险公司为了利润而在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的服务质量上出现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减轻了城乡居民的大病负担,对实现社会公平、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大的意义。然而在制度实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统筹层次低下、筹集资金困难等问题,针对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多渠道筹资方式,发挥多个社会主体的作用;不断提高统筹层次,实行异地结算服务;强化商业保险公司社会责任感等多项策略,以此来促进我国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以及多层次的发展。
(作者单位: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杨宇霞.新农合制度下农村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及其治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张仲芳.中國农村健康保障的筹资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8.
[3]叶玲珑.基于两部模型的家庭医疗需求与消费结构研究[D].厦门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