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素
【摘 要】目的:评价小剂量红霉素对不耐受早产儿肠道喂养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8年3月期间80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不给予处理的对照组以及加行小剂量红霉素的试验组。对比2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以及血清生化指标(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胆汁酸、白蛋白)情况。结果:组间血清胆汁酸水平以及达到全肠道喂养、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小剂量红霉素虽无法降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率,但可以促进早产儿恢复,具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喂养不耐受 肠道喂养 早产儿 小剂量红霉素 胆汁淤积
【中图分类号】R72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11-03--01
当前,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基于早产儿喂养的特殊性,成为了新生儿科的主要关注问题。对比正常新生儿,早产儿胃肠道发育尚未成熟,所以吸收功能发育状态更为迟缓,导致明显喂养不耐受局面,并进一步影响到早产儿的正常生长发育情况。另外,早产儿肠内营养不足会增加坏死性结肠炎发生几率,延长早产儿住院时间,影响早产儿康复效果[1]。红霉素是胃动素激动剂,对喂养不耐受有改善效果。基于此,本文就我院80例早产儿为例,总结小剂量红霉素喂养不耐受预防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实验对象选自2016年5月-2018年3月,均为早产儿(n=80)。纳入标准:胎龄超过32周;出生24h内入住NICU。排除标准:生命风险较高早产儿。以随机法进行早产儿分组,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胎龄均值(35.0±0.5)周;出生体重均值(2115.5±105.5)g;分娩方式:阴道分娩7例,剖宫产32例,产钳分娩1例。试验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胎龄均值(35.5±0.8)周;出生体重均值(2119.5±122.5)g;分娩方式:阴道分娩6例,剖宫产31例,产钳分娩3例。2组早产儿性别、出生体重等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不给予喂养处理,仅行保暖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喂养早产儿配方奶粉(奶量循序渐进增加,每天、每次增加约4ml,视早产儿入量情况给静脉营养)。
试验组——小剂量红霉素预防。红霉素5mg/(kg·d)+葡萄糖液静滴(5%/10%、1ml∶1mg),用药1周。
早产儿若喂养不耐受,即刻禁食,症状缓解后十二指肠喂养,奶量4ml/次,1次/3h,逐渐增加奶量的基础上视早产儿情况改为鼻饲/自行进乳。
1.3 观察指标
记录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达到全肠道喂养以及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血清生化指标情况。
1.4 喂养不耐受判定标准[2]
早产儿有严重腹、血性粪便、胃潴留超过喂养量1/3且发生次数较多、胆汁反流/呕吐等。
1.5 统计学方法
80例早产儿实验观察指标结果均以SPSS19.0计算。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等计数指标以%形式展开,达到全肠道喂养、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以及血清生化指标以形式展开,计数指标以X2检验,计量指标以t检验。若相同指标计算结果为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情况对比
试验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37.5%(15/40),对照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40%(16/40)。试验组、对照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率经统计学计算,X2=0.0527,P=0.8184。
2.2 达到全肠道喂养、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对比
試验组、对照组早产儿相关指标所需时间结果见表1。经统计学计算,P<0.05。
2.2 血清相关指标对比
试验组、对照组早产儿血清相关指标结果见表22。经统计学计算,组间血清胆汁酸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早产儿发生率一直较高,医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但是,早产儿胃肠功能不成熟情况明显,所以喂养不耐受问题显著,会发生呕吐以及腹胀等表现,并直接影响早产儿体重、生长发育情况。针对早产儿既往工作中侧重完全静脉营养,但并发症情况明显,且延长了早产儿的住院时间[3]。相关研究指出,针对早产儿可以以胃动力药改善喂养不耐受情况[4]。红霉素化学结构和胃动素相似,可以激动胃动素受体并发生促动力效应、促发胃肠运动[5]。
结果显示:2组早产儿在喂养不耐受方面差异无显著性,由此说明小剂量红霉素对喂养不耐受影响价值不明显。但是,可缩短达到全肠道喂养、恢复出生体质量时间,且血清胆汁酸水平改善明显,P<0.05。
综上所述,虽然红霉素对早产儿肠道喂养不耐受影响不大,但是仍可作为短期应用的胃肠促动力药预防菌群失调。
参考文献
曾明燕.早产儿肠道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及效果评价[J].医药前沿,2017,7(6):322-323.
李秋芳,王华,刘丹等.早期持续微量配方奶喂养方案在极低体重早产儿肠道营养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0):1163-1166.
顾建伟,龚小慧,范巧玲等.腹部按摩改善早产儿喂养耐受性的临床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6,31(15):1351-1353.
方琴,王华,乔林霞等.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对早产儿早期喂养不耐受的影响[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5,(2):210-212.
赵霞.早产儿肠道喂养不耐受的护理干预及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5,(7):263-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