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瑛辉
摘要: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是高等学校利用自身智力资源优势为社会做出直接贡献的有效途径。高校凭借社会服务凸显自己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特别是地方高校,应面向社会需求,通过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文化服务、做好政府的“智囊团”和将自身资源向社会开放等方式,加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建设,本文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文化扶贫工作为例来论述建立地方高校文化扶贫长效机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与实现高校社会服务职能意义。
关键词:高校;文化扶贫
一、高校文化扶贫意义
扶贫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开展文化扶贫,是当前地方高校有效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方式,也是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一种趋势。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职能之一,是高等学校利用自身智力资源优势为社会做出直接贡献的有效途径。高校凭借社会服务凸显自己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校要牢固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因此,我国高等院校应借鉴国外高校社会服务的成功经验,树立主动贴近社会、服务社会的理念,在与社会的有效互动中实现共赢发展。特别是地方高校,应面向社会需求,通过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文化服务、做好政府的“智囊团”和将自身资源向社会开放等方式,加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建设,以文化扶贫工作方式,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与实现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具有非常大的现实研究意义。
二、地方高校文化扶贫长效机制建设
开展地方高校社会职能建设研究由来已久,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社会工作学者安德逊(Anderson,1972)就提出了传统临床模式、学校变革模式、社区学校模式、社会互动模式这四种学校社会工作模式。此四种模式对我国开展高校社会职能建设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在我国,自 1987 年开始,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研究在中国成为热点论题。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国外引进的高校社会工作在我国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学者从资源整合利用的角度入手,认为高校社会工作能成为高校资源的“生力军”,是高校本身资源的局限性导致的,由此产生开展高校社会工作的需求,并提出服务社会应作为高校社会工作开展的优先方向。而开展文化扶贫,是建立地方高校在文化扶贫中的长效机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促进高校社会服务职能转化有效措施。
三、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文化扶贫机制的建立
(一)建立“以产治学,由产支教”的文化扶贫机制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地处赣南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域--赣州,承担着为江西省培养林业专业技术人才重任,而赣南是中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林业计算专业人才缺口较大,这对江西建立“生态文明示范区”及“美丽乡村江西样本”等战略目标人才支持严重不足,林业发展和林业人才培养对促进赣南产业帮扶具有重要作用。学院与江西省林业厅,教育厅和编办共同努力,出台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林业“三定向”政策,通过4年实践,解决了赣南林业人才进口难、出口难、培养与供需脱节等问题,并根据林业生产季节性特征和关键岗位能力需求,结合林业专项教学安排林业“三送”支教活动,进而达到“以产治学,由产支教”文化扶贫社会效果。
(二)构建产学研共同体,通过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实现文化扶贫
学院以林业专业为桥梁,汇集校内外科研院所和赣南家具产业优势资源,以送科技到企业、乡镇林场及果农,共同开发研究项目课题方式,搭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共建产学研发中心和贡献型教学团队,成立经济林研究中心,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心和林下经济研究中心等联动机制,学院师生共同参与,按照“企业出题,学院出智,多方筹资,成果共享,行业受益”建设运行思路,聚焦林业人才培养机制,科研协作攻关和行业成果转化共享,形成了良好的林业技术扶贫效果。
(三)建立“三化育人,知行合一”生态文明文化扶贫机制
江西赣南,阳明心學发祥地,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知行合一。在赣南乡村实行环境化心、技能化知、实践化行的“三化育人”生态文明教育扶贫工作模式,让师生通过暑期下乡形式,宣传生态环境、丰富赣南客家生态文化,打造良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潜移默化地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培养赣南乡村生态文明意识,解决赣南矿业发展生态修复意识淡薄问题;技能化知是重点,系统传授生态文明知识和技能,解决赣南乡村生态文明知识不足的问题,面向赣南老表系统地传授生态文明知识和技能,普及果业生态种植知识,解决了赣南脐橙产业生态种植知识不足问题;实践化行是关键,通过推行生态文明文化扶贫实践、推动生态文化实践育人、推进生态科技实践育人、推广生态服务实践育人,开展各类生态下乡实践活动,使生态文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强化赣南老表生态文明行为养成,解决了其急功近利破坏生态文明和知行不一问题。
(四)发展农村电商扶贫机制
电商扶贫,易操作,扶贫见效快。学院领导调研赣南特产市场,建立赣南电子商务学院,发展农村电商作为赣南文化扶贫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借助“互联网+电子商务”实现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新路,学校为赣南农村培训电商人才,让贫困群众“零门槛”参与电商产业发展,利用电商平台推销赣南特产。如赣南宁都县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宁都县赖沙村出现一批“淘宝村”、“电商村”。
四、结语
文化扶贫在扶贫开发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它是用文化的力量打断或阻隔贫困的自然传递,从改变和提升贫困人口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生存技能等综合素质入手,增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能力。当前,我国在文化扶贫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一些地方政府对文化扶贫的内涵认识不到位,文化扶贫供给与需求脱节导致效能不高,地方高校参与文化扶贫意愿不高,文化扶贫的成果转化周期长等等。文化扶贫要想取得实效,地方政府应建立文化扶贫的统筹协调机制,整合地方高校文化资源,积极转化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加强教育投入,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进而提高地方高校参与当地文化扶贫工作的积极性,是文化扶贫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张世定.文化扶贫——贫困文化视域下扶贫开发的新思维[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6 (3).
[2]王楠,毛清华.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模式创新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 (3):62.
[3]聂娜,谭树华.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 (7):157.
[4]赣州统计局.赣州统计年鉴[J].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