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针配合体针治疗面瘫100例疗效观察

2018-01-19 11:44郭翠萍朱志杨万珍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8年10期
关键词:面瘫疗效观察

郭翠萍 朱志 杨万珍

摘要:目的 观察舌针配合体针治疗面瘫效果。方法 经颅脑CT检查无脑梗塞,脑出血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确诊为面瘫(急性面神经炎)患者100例,采用舌针治疗为主配合中医辨证施治进行针刺治疗。结果 100例患者中,治愈86例,占总数的86%,显效10例,占10%,好转4例,占4%。 表明舌针为主治疗面瘫病人的治愈率高,后遗症少。结论 舌针为主配合中医辨证针刺治疗面瘫是较好的方法之一。

关键词:面瘫;舌针治疗;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745.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8)10-0055-02

面神经炎是指颈乳突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产生周围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又称BELL麻痹或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医属”面瘫”。又称“口眼歪斜”或“口僻”。面神经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相当部分患者在局部风吹或着凉后发病,因而认为可能由此引起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有些患者在急性鼻咽部感染后起病,中医认为,面瘫的发生是由于经脉空虚,风寒热邪乘虚侵袭,经络气血阻滞,导致筋脉失养,弛缓不收而发病。对于面瘫的治疗,中医针灸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笔者自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昆明市市中医院,运用中医理论知识结合名中医经验,对100例面瘫患者的治疗,以针刺舌针为主,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00例患者均昆明市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病人,均属周围性面瘫,其中男60例,女40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75岁。其中20~50岁患者70例,病程最短者10 h,最长者40 d;其中风寒证44例,风热证45例,寒热并见证6例;其中部分患者在其他地方诊治无效而来本院。本组均属单例发病,排除中枢性面瘫,格林—巴利综合征,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脑膜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

1.2 诊断标准 本组病例为急性起病,症状可于数小时或1~7天内达高峰,1周内就诊患者占大多数,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完全或不完全瘫痪,额纹消失或变浅,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口唇向健侧偏斜,不能皱额、蹙眉、闭气、鼓腮、示齿,可有耳后乳突区压痛,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丧失,听觉过敏等。

1.3 辨证分析 30例患者中,属风寒袭络型者44例,风热袭络者45例,寒热并见者6例。

1.4 辨证分型 本病多由于经络空虚,风寒或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经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迟缓不收而发病。一般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不能皱眉、蹙额、示齿、鼓腮,口角向健侧歪斜 漱口漏水,进食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病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少数病人可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严重者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丧失,听觉过敏等。风寒型:因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克于面部经络,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肉迟缓不收,而致口角歪斜,患侧面患侧面部肌肉痉挛且自觉发紧感,怕风畏寒,舌淡苔薄白,脉浮紧。风热型:以夏季发病为多见,多因感受风邪,经脉痹阻,郁而化热,气血失和不能濡养筋肉而致面瘫,发病前可有面部麻木,耳后疼痛及轻微外感等前驱症状,口干口苦,急躁,大便干,小便数,舌红苔薄黄,脉滑数之热象。寒热并见证:系指寒热之邪同时或先后侵袭空虚之脉络而发病,面部表现为拘紧、疼痛、怕冷、抽搐等经寒证,同时伴有性急、口苦口干,或口鼻起泡,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滑数等里热证。

1.5 治疗方法

1.5.1 舌针疗法 主要穴位(舌针):心穴(位于舌面尖部,顶尖后5分),肝穴(位于舌面1/3处,边缘向内5分处),脾穴(位于舌面中央处旁开4分处)肾穴(位于舌面中央后3分,外开4分处),聚泉(位于舌面中央处),详见图1。目穴、额穴、耳穴、金津、玉液、中矩(舌上举舌底根与牙齿龈交界处)。见图2.

1.5.2 针刺选穴 遵循局部取穴、循经取穴及辨证取穴相结合的原则,以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穴为主。主穴:阳白、地仓、颊车、下关、翳风、合谷。随证配穴:鼻唇沟变平坦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者加水沟;颏唇沟歪斜者加承浆;额纹变浅或消失,眼闭合不全者,阳白透鱼腰;额纹上部未出现,阳白透头临泣;皱眉不能或无力取攒竹;流泪取睛明、承泣、四白;耸鼻不能或无力取迎香透睛明;口歪、流涎、食物滞留取地仓透颊车、颧髎;听觉障碍翳风、听会;偏头痛取完骨或风池。操作方法:针具、穴位常规消毒,选用30号1.5~2寸不锈钢毫针;穴位以上述针刺选穴中的主穴及随证配穴 一般情况 随之出现口角歪斜,患侧面部肌肉松弛可伴眼干,眼红,为主。手法:平补平泻,风寒证以补法为主,风热证以泻法为主,得气后留针30 min。另外,风寒证的患者可用艾灸进行患側面部治疗,每次15~20 min,至面部皮肤有温热感或皮肤微红润为度,风热证的患者一般主张艾灸面部泻法,但必要时可根据情况适当选用,时间宜短以15 min左右为宜。10次为1个疗程。一般治疗10~20次进行疗效评定。

1.6 疗效标准 治愈:面部表情肌功能、肌力完全恢复正常,活动自如,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无口眼歪斜;显效:面部表情肌功能、肌力大部分恢复,活动灵活,临床症状与体征大部分消失,无明显口眼歪斜;好转:面部表情肌功能、肌力部分恢复,活动欠灵活,临床症状与体征部分消失,仍有轻度口眼歪斜;未愈:各种原因失治误治,表情肌功能、肌力无恢复,临床症状体征稍有改变,留有一定的后遗症。

2 结果

治愈86例,显效10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100%。

3 讨论

《诸病源候论·偏风口喎候》记载“偏口风喎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紧急而不调,故今口喎僻也……”。可见本病多由于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易为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入中脉络(主要是阳明、少阳络),以致面部脉络受损,气血痹阻,经脉失养,纵缓不收而发为本病。我们在面瘫病人的治疗时,针刺以祛风通络为主,手法以平补平泻为主的同时,还要注意患者面部的防风寒保暖,避免风寒之邪的再次入侵而加重病情。另外要保持情志调畅,适当饮食营养,则预后较好。

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少阳为半表半里之属,因此疏通此类经脉不仅可以调和气血,散寒通络,祛风清热,改善局部症状,而且具有扶正补虚祛邪、防止病邪内侵之功效,故可治疗面瘫。主穴地仓为足阳明胃经穴,位于口轮匝肌中;深层为颊肌和颊肌神经末支有面部静脉,布有面神经和眶下神经分支,为足阳明经、阳跷脉交会穴;翳风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穴,有耳后动、静脉,颈外浅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深层为面神经干从茎乳突穿出;攒竹穴系足太阳膀胱经穴,有额肌及皱眉肌,布有额神经内侧支。以上主穴均有主治口眼歪斜、颊肿之效,临床取以上主穴配太阳、下关、合谷等穴具有加强主穴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

管氏舌针疗法,如同耳针,头针方法一样,已成为针灸学中的一个分支,舌上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分布,它与脏腑的密切联系,故舌作为一个全息元,亦是整个机体的局部缩影。舌诊是中医学望诊的主要部分,几乎所有病证都可不同程度反映于舌上,也可以运用舌体上的穴位对疾病进行治疗,舌针疗法将成为中医疗法不可缺少的一个独立学科。通过针刺与舌针治疗面部神经炎,达到镇痛消炎,改善机体微循环,修复面部神经功能。

综观本组治疗结果,面瘫的治疗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采取舌针为主的治疗措施及方案,提高面瘫的治愈率。早期治疗,针刺手法适宜轻和浅。中期治疗根据病情根据病情辨证取穴,运用适当的补泻手法配合艾灸,尽量恢复患者的面部神经功能和肌肉的协调性。治疗过程中,不要为了达到疗效过度热敷,红外线照射,拔火罐等治疗,以至于过度兴奋面部神经,出现面部神经痉挛,故病程缠绵,迁延难愈,预后较差。

(收稿日期:2018-08-17)

猜你喜欢
面瘫疗效观察
中医针灸推拿与中药联用治疗面瘫的临床分析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你知道面瘫针灸治疗吗
面瘫式表演
细针钻孔减压术联合活血养骨汤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髋关节滑膜炎疗效观察
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
针刺配合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6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