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源媛
PISA是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简称,是经联合组织成员国共同开发的大规模国际教育评价项目,测量领域主要是阅读、数学和科学,分析影响学生测试成绩的因素,在国际上影响较大。PISA被公认是一项做得非常好的核心素养测评项目。
PISA的测量对象是分布在各类教育机构中的15岁在校生,此年龄段正对应中国的八年级学生。苏州地区生物学科不参加中考,但在八年级学生有生物结业考试(会考)。教师可从PISA的科学素养测评中寻找可供初中生物会考复习借鉴的有益经验,推动复习课堂从知识灌输向素养立意转变。
1PISA测评对初中生物学复习的启示
1.1创设有效生活情境,串联相关概念
PISA试题的一个特点是将学科知识的学习蕴含在真实情境下,在特定情境下评价应用知识的能力。PISA2015科学测试框架中的情境是指学生在进行科学学习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生和应用的情境,主要包括健康与疾病、自然资源、环境质量、科学和技术前沿5个维度和在个人、地区、国家及全球3个空间范围的相关情景中的应用。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教师在开展复习或编制复习题目时同样需要关注。初中生物学复习课往往被教师忽视,大量的练习讲解和学生的机械背诵成为复习课的主要形式。但复习课对于完善学生知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很有帮助。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生动的真实情境,将相关概念串联并呈现出来。比如雾霾是近年中国人的热点话题,雾霾的形成原因和为了抗击雾霾而采取的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复习“人体的呼吸”一节时,教师即可围绕PM2.5展开复习教学,调动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释、论证概念,从而对原有知识进行必要的拓展和深化。事实上,近三年的苏州生物结业考试中,均出现过PM2.5的相关试题。
纵观苏州地区近年来的生物结业考试试题,不少生动的生活场景和真实情境被带入到试题当中,其中,地区范围内的相关情景尤其多。比如2015年试题中,出现了有关苏州地区血吸虫病、酒驾处罚、世乒赛、PM2.5、张家港凤凰水蜜桃等相关情境;2016年试题中有足球、苏州的垃圾分类、PM2.5、中学生营养日、核辐射、世界无烟日、舌尖上的中国、中东呼吸综合征、马拉松比赛、苏州上方山森林公园、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等相关情境,范围从苏州地区逐渐扩大至全国乃至全球;而在2017年试题中,有苏州东山蜜橘、国际生物多样日、PM2.5、寨卡病毒、诺如病毒、长江刀鱼、GM玉米等相关情境。在这些情境中,环境质量、健康与疾病、自然资源、科学和技术前沿、危害5个维度,均有所出现,和PISA试题不谋而合。
教育最终要回归至生活,而生物学又是与人类社会发展有着广泛密切联系的学科。复习课中,教师同样要将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与书本知识相互融通,通过问题的探究和思考,促使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1.2注重关于科学的知识,拓展科学素养
PISA2015科学测评框架将知识分为内容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及认知性知识三类,后两者是“关于科学的知识”。其中,内容性知识是传统意义上界定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关于科学知识建构程序及方法的知识,包括变量以及控制变量的策略,应用图形图表阐释数据或提取数据等;认知性知识是调控学生内容性知识的掌握及熟练运用程序性知识进行自主探究的知识,如科学观察、事实、假设、模型和理论的本质等。
传统的复习课堂过分强调琐碎知识点的机械记忆,而不是对核心知识认识的评价,更不要说对“关于科学的知识”的认知和复习。如在复习“植物的光合作用”一节时,教师往往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光合作用的实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等。这些知识点固然重要,但教师在复习过程,可以拓展深度和宽度,将“冰山”下的程序性知识和认知性知识一并复习到位。教师可以展示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经典的植物叶片遮光实验,提出以下开放性问题:①该实验探究的问题是什么?对照实验有哪些设计原则?②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还有很多,你可以选择另一种因素进行探究吗?写出简单的实验设计思路。③如何理解“万物生长靠太阳”这句话?④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如何被人体所利用?
研究近年苏州地区生物结业考试中有关光合作用的题目:2009年探究“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條件”的实验装置、2010年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和产物氧气”的实验装置、2011年安全脱去叶绿素的实验装置、2011年有关希尔的实验、2012年和2013年对光合作用反应式的归纳总结、2016年有关萨克斯的实验、2017年BTB颜色变化等问题。上述试题均未过分强调细枝末节的知识点,而是考查学生对控制变量的掌握、实验过程的理解、科学推理等科学的思维方式。
1.3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发掘思维亮点
将答案进行结构化处理,使用评分编码是PISA的一大特色。PISA评分的基本原则是对学生能力作出最佳估计,即看重学生的闪光点,通过分析学生的思维方式,找出其中可以给分的方面,而不是找出学生不对的地方进行扣分。
传统复习课堂上,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答案”,而忽视学生在得到这一“答案”的过程中的思考过程。在复习时,“答案”不是目的,更重要的在于教师帮助学生纠正寻找“答案”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错误理解和思维。所以,虽然结业考试所有题型均为选择题,但教师在复习课堂或练习中,可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的比例,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发掘学生答案的闪光点评。
比如上述问题“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中的能量如何被人体所利用?”答案是开放的。在评分方面,教师可借鉴PISA的评分标准。例如学生在答案中,如果既提到“通过食物链获得物质和能量”,又提到“摄入的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可编码为1l;如果只提到其中的1项,可编码为10或01;如果是其他错误答案,可编码为0;如果没有作答可编码为9。如此,教师可以统计编码,关注学生得到“答案”的思维过程。相同得分情况的学生可能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所不同;不得分的学生也可能存在不同的类型。此外,教师也要注意学生答案中的不同观点,这有利于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培养创造性。
在苏州地区初中生物结业考试的双项选择题部分,有两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全选对者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选错得0分,而不是一刀切。这和PISA的评分有异曲同工之处。
2总结
复习课上,教师应该从上而下,高屋建瓴,基于融入真实生活的实际应用需要,设置有效生活情境,串联相关概念;基于科学本质的实践与反思需要,关注程序性知识和认知性知识,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发掘学生思维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