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教学模式在高校英语精读课堂中的应用

2018-01-19 05:30凤群李家玉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21期

凤群 李家玉

[摘要]多模态技术在英语课堂上变得越来越普及。本文基于新伦敦小组的多模态教学理念探讨了在高校英语精读课堂中使用多模态、多体裁研究项目的教学方案。以实例说明如何将多模态结合到课程中促进学生的多种体裁的读写技能,在教师的明确指导下,学生通过设计、参与、展示、反思和评价研究项目,提高了各种体裁的读写能力、英语语言技能和交际艺术。

[关键词]多模态技术;读写技能;高校英语精读课堂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21-0146-02

doi:10.3969/j.issn.1671- 5918.2018.21.066 [本刊网址]http://www.hbxh.net

随着科技和其他形式的文本在今天的英语课堂上变得越来越普遍,文本的意义已经超越书本,扩展到数字多模态体验,包括口头或书面的不同形式的海报、照片、图形、视觉图像、光盘、录像带、DVD游戏,和其他数字技术。Warshauer等认为,学生“必须使用和解释多种符号资源,以应对不同语境下的特定交际和行为需求”。使用多模态辅助教学不仅是一种提高读写水平的方法,而且也是一种教学的必要性,因为学生必须离开我们的课堂,知道如何分析、使用和综合多种模态。本文将讨论如何利用多模态读写项目来帮助学生进行多种体裁文本的理解和表达。通过发展这些技能,学生们最终可以使用广泛的读写工具和技能来处理复杂的文本。

一、多模态教学理念

多模态是多元读写的关键。模态是我们在知识表达和传播中常用的符号资源,这些包括但不限于:静止和移动的图像、手势、演讲、音乐、写作、动画和空间的使用。模态是在任何媒介(如声音、颜色、音调、音乐和纹理)中表现、表达和交流意义的组成部分和惯例。多模态教学模式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把包含两种及以上符号的系统资源,以多模态符号呈现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多模态教学这一概念是由新伦敦小组提出的术语,它作为一种教学理论,强调以设计(Design)建构教育语篇意义,主张利用对各种符号资源如网络、图片、文字、态势、声音等多种教学手段的设计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运作参与语言学习,创造多元语境、形成教师明确指导、学生实践练习并利用教材外的多模态资源开展相应的课内外活动等教学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国内对多模态教学设计的实证研究尚不多见,韦琴红和张义君分别分析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和专业英语大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宋庆伟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在多模PPT演示教学环境下学习成绩的变化情况。本研究根据新伦敦小组多模态培养理念,探讨高校精读课堂多模态读写能力的培养模式,旨在增强学生运用多模态进行语言技术读写的交际能力。

二、多模态读写项目

为了更好地理解新兴的多模态教学理念,笔者以所教大学的精读课堂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个探究为基础的多模态多体裁研究项目的教学方案,用详细的示例说明如何通过使用多模态来提高各种体裁的读写能力、英语语言技能和交际艺术,帮助学生们获得一种新的、多模态的思维方式。

(一)设计读写活动总项目

探究性的项目对于理解各种体裁的风格和复杂的文本是必要的,因为该项目可以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创建多模态文本,促进学生对多种体裁文本的阅读兴趣,进而完成项目。以研究生英语精读课为例,研究生英语精读课每一个单元均有一个内容主题——教育、保险、就业、污染、科技等问题,这为多元读写研究项目制定了一个总的主题,给学生提供了探索相关主题的機会,学生对主题提出看法,讨论常见的次话题.确定与这些次话题相关的问题,在课下进行调研和访谈。然后用各种各样的技术工具,包括数码照片和视频记录交流他们的经历,最后撰写关于研究问题的性质和可能的解决办法的多种体裁的报告。完成这些项目的步骤如下:(1)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主题;(2)在图书馆、网络上检索、筛选和综合相关信息;(3)记录学习笔记,扩展次话题、提出问题和记录文献;(4)将所有信息分类存人文件夹,注解找到的信息和主题之间的关系,必要的时候创建超链接;(5)识别不同类型的多模态文本在字词、句子和文本层次上的特征,选择适当的模态来完成研究报告;(6)向班级或所在小组展示多模态研究报告,解释逻辑思路和分析过程;(7)通过多模态体验研究,学生们反思他们的研究过程,探讨在完成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使学生参与多模态阅读和设计

在学生收集话题信息和查询文献过程中,教师向学生说明如何记录学习笔记,指导他们组织、管理、分析和反思他们搜索的材料。在进行分组讨论时,要求学生根据次话题的信息选择适当的模态设计各种体裁的研究报告,并在报告的多个模态之间建立联系。要求学生在阅读主题信息的时候思考下列问题:你所做的研究的目的是什么?你所搜集的文字.图像、歌词、图片或声音代表了什么?和主题有何关联?经过深思熟虑的探究、比较和总结,学生要对搜集的信息进行符号学分析。

以《研究生综合英语》第五单元罗素的“八十述怀”为例,学生们分组讨论次话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创建解决问题的报告。有一组学生提出了“在当今老年化社会中,老年人的生活面临着怎样的问题?”的话题,为了了解这个话题,该组学生进行了广泛的调研,搜集了很多相关图片、资料、和视频,还在课下对自己生活圈的老人进行了一系列的访谈活动。然后在小组内分享笔记,并以书面形式相互评论和反馈。该组学生在整理完信息之后创作了一个PPT,包含了老年人生活方式的报告文学,讲述了空巢老人的抑郁对他们的影响,还用音乐来描述他们的感受,并将报告的题目写成醒目的“一串丢失的钥匙”,起到引人人胜的效果。在报告文学中使用的颜色和图像帮助班级加深了对老年抑郁症的影响的理解。学生们用符号学分析来帮助他们传达信息,将他们的研究想法与发现的事实联系起来。

(三)提升学生对不同体裁的模态运用技巧

在确定主题分组之后,学生选择传记文学、新闻报道或者名人访谈的体裁来展现、挖掘和总结所搜集的信息,运用不同模态组合方式设计PPT语篇表现形式和结构。教师就文本体裁特点分析、点评学生选择模态和组织结构的偏好,也帮助学生解读这些模态在语篇意义构建中所起的作用及相互联系。之后,督促学生根据点评改进多模态语篇,补充、深化其中一些细节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特征,让学生了解到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在意义设计中的作用,以提升研究兴趣、创造性思维和社会技能。

例如在《研究生综合英语》第七单元关于现代和古代奥运会精神的主题探讨中,教师要求学生们首先阅读课文,然后观看英文纪录片《古代奥运会》。在热身活动之后,某组学生通过PPT创建关于古代奥运英雄的传记报道,他们通过iMovie中提供的编辑技术,使用特写镜头、慢镜头、灯光和音乐来描绘特定场景的叙事发展和高潮,以反映人物话语、性格、和冲突。当项目完成时,学生们都成了古代和现代奥运会的“专家”,他们对渊源、轶事,舞弊,奥运精神的理解都有惊人的清晰表达,这个项目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媒介进行信息和思想互动,提升实践研究、组织和项目管理技能。

(四)使学生对创作进行反思和批判

学生们在记录分析笔记信息时也练习和发展了重要的批判性思维技能。这种分析和反思有助于他们形成进一步的问题,并建立重要的联系,从而发展出更高阶的思维技能。例如,在研究生英语精读课第三单元“名人”的话题中,某学生在选择感兴趣的名人后查阅资料发现“汤姆克鲁斯有阅读障碍”,于是,在“信息分析”专栏中,她记录了“阅读障碍是什么?”的问题,促使她进行探究和反思。多模态还为学生选择设计要素提供了批判性对比与分析的机会。

批判性探究教学的一个核心方面是超越研究问题而采取行动。在项目中,学生们使用数字多模态文本作为海报或网站,与身边的人交流,学生们都认识到将图像、视频剪辑和文本相结合以吸引观众的视觉修辞的重要性。以《研究生综合英语》第一单元课文“应对恭维”为例。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在社交场合中应对恭维的技巧及跨文化差异。学生根据主题运用不同模态组合方式设计PPT语篇表现形式和结构,在网络上搜集与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如文化介绍、民族特征、国情等),之后筛选整合资料并制作成PPT。学生们利用MediaStage软件设计现有的道具和角色,模拟“恭维”的各种社交场景,以描绘“恭维”的不同场景和人物身份,他们运用手势、姿势和情绪来表现每个场景的主要角色,MediaStage软件的应用不仅让他们深刻理解恭维的跨文化差异,也让他们发展了批评性的反思和实践,展示了他们的创造力。

三、结论

在信息时代,强大的技术工具和媒介为学生提供了终身学习的技术技能,使他们学会在各种媒介文化中交流、理解和消费信息;多模态技术的普及使学生成为探究型英语课堂项目的设计师,有机会实践多模态发展的三个阶段:研究信息、组织想法和管理项目,让学生体验多种形式的课程内容以培养动力和创造力。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是将这些工具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学习如何在探究性活动中使用多模态工具,指导和辅助学生进行项目设计,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兴趣,通过白主学习发展批判性思维。

参考文献:

[1] Warschauer, M.

Electronic literacies:Language, culture,and power in online education[M]. Mahwah,NJ:Lawrence Erl,1999

[2] Kress,G.Literacy in the New Media Age[M]. London: Routledge,2003.

[3]New London Group.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 Designing Social Futures[M]. Cambridge: Harvard Ed,2000

[4]韋琴红.多模态化与大学生多元识读能力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09(3):28-32.

[5]张义君.英语专业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实证研究[J].外语界,2011(1):45-52.

[6]宋庆伟.多模态化与大学英语多元读写能力培养实证研究[J].外语研究,2013(2):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