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颖尧 陈晓丽
2016年10月,中央民族大学首届创新实验班——“孝通班”成立。“孝通班”充分融合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社会学和考古学三个优势一级学科,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宽广学术基础和多元实践技能,理解与分析民族社会文化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为此,班里的同学接受了精心打造的学习方式。
书——阅读量大
“阅读量太大!”
孝通班二年级学生麦迪娜这样总结自己的大一生活。
维吾尔族姑娘麦迪娜从新疆考到民大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进校后得知孝通班要从大一新生中选拔学生时,喜欢民族学的她报了名。经过层层选拔,麦迪娜成为第二届孝通班的一名学生。
民大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罗惠翾说:“孝通班的培养目标之一是研究型人才,扎实的理论功底必不可少,这就得让学生多读书。在孝通班,几乎每一门课,授课老师都会列出长长的必读书单。”
大一上学期,为期十八周的《社会学入门导读》课除了三本基础教材,授课老师列了一个十八本书的书单。孝通班一个班二十几人,除了通读这十八本书,每一本书都得有同学认领精读,并在课前展示,帮助其他同学理解。麦迪娜选择了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埃米尔·迪尔凯姆(另译名涂尔干)的《社会分工论》。麦迪娜用了一个星期精读该书,又花了一个星期准备展示。
《古典社会学理论》课十本必读书,《人类学入门导读》课仅参考教材就有四本……除了中文读本或译本,孝通班的授课老师还鼓励同学们读英文原著。副院长罗惠翾说,孝通班选拔条件之一是英语好。
大三学生彭煜荣是第一届孝通班成员。大一期间,他与同学们都尽力按书单阅读,不知不觉间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只要一天不读书,都会觉得不舒服,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觉。”彭煜荣说,他每天阅读时间两三个小时,每小时二三十页,平均每周阅读一本书。在大一,同学们可能是被老师“硬性”书单逼着阅读的,一旦养成阅读习惯,大二就凭兴趣,并且每个同学的阅读方式也不尽相同。彭煜荣一本书至少阅读两遍,第一遍读框架,第二遍读细节,再进行总结或者撰写读书报告。当然,课程阅读不局限于书本,阅读论文、文献也必不可少。“从高中走进大学接触民族学等社科理论,建立学术意识,需要内在东西,这些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得到。”彭煜荣说。
师——多元授课
藏族同学张忠海告诉记者,大一下学期最有意思的课是北京大学李康老师讲授的《古典社会学理论》。“李康老师幽默风趣,把理论讲得很吸引人,不像我们平时看理论书,尤其是古典理论书籍,看得一个头两个大。”
真能把古典理论课讲得如此吸引人?带着疑问记者旁听了李康老师的一堂课。近三个小时的课程中,李康老师活学活用网络流行语,脑补、自恋、大佬、人设、吐槽、文艺女青年和戏精等等,都被他通俗易懂地运用于《古典社会学理论》课堂中。
除了李康老师这样的外校知名教师,孝通班授课教师队伍中还有不少才学卓著的外校老师。令彭煜荣印象深刻的是大一下学期的《人类学理论》课授课老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刘新教授。刘新教授知识面广,不仅是人类学知名学者,还对社会学和哲学有很深的造诣。他的这门课为期一个半月,每周4个学时,以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社会科学家之一格雷戈里·贝特森的《纳文》一书为线索,向同学们诠释人类学理论。纳文,是生活在新几内亚的雅特穆尔人在其青少年成员取得有意义的成就后举行的一种庆贺仪式。格雷戈里·贝特森围绕此仪式,采用不同的路径加以分析,独创性地将研究者的思维工具和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在不同的研究框架下,呈现“社会事实”的不同面貌。比如,成功捕猎后,雅特穆尔女性会用臀部接触男孩小腿的胫骨,用这种仪式鼓励男孩,“这在我看来很难想象,刘新教授用这个细节解释不同部落的行为,进而让我们思考文化及其定义,探讨人类学与社会学的不同,探索人类学的本质问题。”彭煜荣说,人类学强调整体,社会学重视结构,虽侧重点有差异,但可以融合,更好地服务学术研究。
多元授课是孝通班的一大特色,在学院黄志辉老师的《社会与文化研究专题》课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门课由授课和讲座交替进行。每两周,黄志辉老师都会邀请知名学者或青年教师讲述各自的研究或经历。例如,其中一位是墨西哥做田野调查的中国学者张青仁,2014年8月起,张青仁以墨西哥社会人类学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的身份,对后现代革命的第一枪发源地——墨西哥恰帕斯州进行田野调查,真正进入印第安社区和贫民窟,展示印第安保护区的社会、民族状况。“记得进入保护区的第二天,张青仁就被抢劫了。在这堂课上,张青仁分享了许多作为一名研究者的私人感受,使得我们能更感性地认识研究。”彭煜荣说。
论——剑拔弩张
在黄志辉老师的《人类学入门导读》课上,他喜欢设置半弧形的授课空间,有利于充分讨论。在孝通班的课堂上,有不少课都是“圆桌会议”,鼓励孝通班的同学们关注、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们辩论,甚至质疑老师。
在孝通班的课程上,老师们是辩论的引导者,而不是判官。张青仁老师分享了在墨西哥做调研的经历后,张忠海与同学们围绕印第安人反抗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一场辩论。张忠海的观点是民族差异与偏见,另外一名同学与他针锋相对,认为是资源分配不均。黄志辉老师总结时说,关注民族差异与偏见是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关注资源分配问题是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二者并不冲突。
在这样的熏陶下,同学们渐渐养成了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习惯。从2018年4月起,彭煜荣与几位同学自发组织了《资本论》读书会,每周二晚上七点至九点半,在班主任黄志辉的指导下,他们围坐在一起,分享、讨论《资本论》心得。“马克思是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特别伟大,不论是政治学、社会学,还是人类学,每一个学科都有马克思主义视角。”彭煜荣说。在读书会上,十来名同学从不同角度分享心得体会。最近,他们对马克思提出的劳动价值观兴趣颇浓。在一次研讨中,有同学提出:为什么劳动创造价值?价值的哲学定义并不丰富,劳动又该如何定义。“我们希望能找到‘劳动创造价值的哲学源头,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观点。”彭煜荣说。
践——田野调查
在孝通班,田野调查贯穿大学四年。研究民族学、社会学和考古学,没有理论会迷茫,而只有理论不走进田野,更会显得空洞乏味。
大一上学期《考古学入门导读》课的一个环节是前往西安实地调研。出发前,每个同学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定研究方向。张忠海爱好书法,他对西安的碑林情有独钟。看到乾陵露天摆放的石碑,张忠海顿时心疼,“虽然不是名家的真迹,但也是汉唐时期刻的碑,没有保护措施,任凭风吹雨打,上面的字迹腐蚀模糊了。”调研结束后,张忠海撰写了一篇关于石碑保护的论文。
麦迪娜从小就向往西安底蕴深厚的城市文化,还热衷研究博物馆。在西安,麦迪娜参观了各种博物馆,发现西安对博物馆的管理和设计独具匠心,她印象最深的是半坡遗址博物馆。“半坡遗址博物馆占地面积不大,位于市区内,既有室内又有室外展示,墓葬区、居住区……原封不动地把当时发现半坡遗址的现场‘搬过来了。”
副院长罗惠翾总结,在大一和大二,孝通班的同学们会系统学习民族学、社会学和考古学三个学科的专业课程。大三大四,他们可以从三个学科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方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入学习。这种小通识教育和研究型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孝通班的一大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將来,孝通班将为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新的经验和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