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三个问题

2018-01-19 05:30高炜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年21期
关键词:素质大学生教育

高炜

[摘要]自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界以至社会各界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进行了较长时期的深入探讨,至今仍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素质教育不仅体现在大学期间对于传统艺术、古文经典、音乐美术等通识课程的熟知掌握,也不仅仅是成立一些学生社团,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其中的活动,锻炼一下社会工作能力。素质教育是一种应当被立体化多层次有机地贯穿到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的理念,它既是无形融入学生生活中,又会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丰富呈现,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校园文化以及环境建设、社会实践教学等过程中,都要把素质教育的思想具体化、实际化。如果仅仅是多开设几门选修课程,参加几个学生社团,外出参观几个农村、部队、机关或者企业的话,那就把素质教育的问题简单化了。因此,素质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8)21-0047-02

doi:10. 3969/j.issn.1671-5918.2018.21.021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高校教学环节应贯穿素质教育的理念

(一)重视培养和训练大学生的思维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创新思维的活动对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还是精神资料的生产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无论是实践活动或是思想革新,都会伴随不断思考、研究和解决问题,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思维活动过程。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前景和学习方法都是该学科的思维和思维方式决定的。要想认识各门学科的共性,在学习中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就要了解和掌握人类主要的思维方式。然而,素质教育对于大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是最为重要的。事业成功的人往往是思维先进,逻辑清楚的,例如孔子、亚里士多德这些历史上著名的学者,他们的思维通常很缜密和活跃,并且都熟知人类思维的基本方法和发展过程,他们为全人类智慧的传承和创新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教育中,高校往往重视学生的课业成绩而忽视对大学生思维模式的训练,这往往不利于学生做出成绩,优化思维和提升成绩就像“磨刀不误砍柴工”的关系一样,优化思维是基础的。

(二)思维训练中要特别注意避免“两化”

避免“两化”就是要在思维方式和思维处理中杜绝极端化和简单化看待问题。在思考的过程中注重两分法的运用,这样会优于单向思考的方式。单向思维如果走向极端,就是我们常说的偏执、钻牛角尖。所以在评判问题时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两个方面,这样切入问题是相对科学的。在评价人物时也要讲得与失,但实际上这义成了一种简单化的思维。换句话说,我们并没与灵活运用辩证法,认为一个人或事物只有好与坏两种情况,这就并没有真正领会辩证法的精髓。如果总是讲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而不及其余,这说明我们在思维方式上走了极端,非此即彼,这样的思维方法是危险的。无论是自然界或是人类社会,包罗万象的事物总会形态万千,我们只有多观察、多了解、多掌握,真正地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才能使我们的思维活动更加科学和深入。

(三)将发展变化的意识注入思维训练中

当前,各学科之间交叉渗透的趋势随着世界的不断发展而越来越明显,新学科和新的理论研究方法迭代迅速,发展速度令人瞠目结舌。这要求思维上必须多学科研究方法相结合、相交叉,故步自封的理论方法和不与时俱进的思维态度只能走进死胡同。当前高等教育应更注重文理结合的学科设置要求,使文科和理科学生相互学习彼此领域内的研究思维方式。素质教育要紧跟社会发展进步的节奏,注意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使学生养成灵活多样的思维方法。

(四)在思维训练中要注重对社会的观察并投身实践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也逐漸频繁。大学里缺乏学术营养的学生必然是长期在同一种学术氛围下,在长期固定不变的学习环境里从事某种专业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学习兴趣和旺盛的创新兴趣是不会在这样忙碌而单调的学习环境下被激发的。尽可能多的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寻找和创造与外界密切交流的机会,不但可以取长补短,更可以了解学术发展的状况和学术前沿,了解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状况,有利于白己的长进。学校是一个社会,但是又不同于城市乡村、工厂企业、部队机关,社会上有着与大学校园并不完全相同的环境,这是大学生毕业以后施展个人才干的主要舞台,他们对社会现实和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应当有基本的了解。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要注意三个结合

(一)课堂与实践相结合

大学课堂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问题长久以来得到中国的大部分进步学者的关注。机械的、经院式的研究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思维水平和学术水平,因此纯学术的研究至今仍然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我们投身实践的理论基础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智力源泉。理论联系实际是任何领域工作者都尊崇的良好习惯,也是我们从事人文社会科学和白然科学学习和研究的主要目的。大学生应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到社会上锻炼,多磨炼勤劳吃苦的品质,多培养争取成功的心态,增强社会经验,对明确自己今后学习和工作的目标大有裨益。

(二)基础与专业相结合

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应当具有宽口径的知识面。既要全面熟悉社会实践中必备的常规知识,也要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专业技能是工作后安身立命的本事。要想成为一个学有所成的学者专家,或者在社会的某一个部门做出成绩,就要具备广泛的知识,这是基本的,万丈高楼起于平地,在此基础上,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在学习和研究中分出层次。要泛读书,就是现在讲究的通才教育,厚基础,宽口径。但是这并不是说可以什么都学而什么都不精,这种状况并不利于一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要想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出成绩就必须首先精通自己的专业,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丰富技能,避免样样学,样样一般的状况。

(三)传承和创新相结合

世界上知识都是在不断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北宋邵雍诗云:“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这说明后生的成就总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创造的。但学术研究不是对前人成就的简单重复,科学是在不断探索中发展的,如果一个学者不敢言前人之所不言,为前人之所不为,因循守旧而无所作为,是不可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的。培养大学生们的创新思维需要我们在学习中,多思考问题,多研究问题。孔子有这样的说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很多问题上,人们的认识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没有学术承袭,我们的知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没有创新,社会的进步就成了问题,甚至会停滞不前。

三、让大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这个问题是对于个人修养而言的。具体说就是大学生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养成。高等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培养人才的第一要义,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就会一事无成。如果他在某一个领域有什么才能的话,反而给社会带来危害。所以说,德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我们说“立德树人”是我们思政教育的根本任务。

高校“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讲是要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要义并且去面对新的使命,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战略目标,也是我们增强文化自信的迫切要求。在不断推动社会政治文明和经济发展的同时,合理吸取中和思想精华,与儒家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相会通,介入现代社会具体实际,创新传统思想观念,维护社会平稳与安定,让大学生达到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自身、人类与自然之间全面协调的状态是很有必要的。

在素质教育的工作中,还应当注意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尤其是要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讲信用、守然诺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当前我国社会诚信严重缺失,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守底线的事不胜枚举。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恰恰是

诚信,没有“信”,一切道德规范都无从谈起。中华民族要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要坚持有不同特点的人们必须恪守“信”这个共同准则,对任何性質的政府而言,取信于民,社会就稳定、就发展。失信于民,社会就混乱,甚至出现更大的危机。确立了相应的职业道德,并把它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理清职业道德与社会风气的关系,抵制不正之风,不断完善自己的情操与品格。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人新时代以来取得了显著进步,各行各业都开创新局面,走上新征程。在我们这样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里,要想做好本职工作,必须首先知法、守法,成为一个好公民。在职业实践中,由于不学法、不懂法,因而做出了违背我国法律的事情,使国家、集体乃至职工个人利益受到损失,这种现象时有发生。

综上所述,在进入新时代面对着新的历史条件下,在素质教育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它已明确地摆在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面前。职业道德教育是一个持久性的工作,我们必须结合社会、家庭、学校的具体情况,加强对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营造一个好的环境氛围,净化社会上的某些不良风气对我们的影响,做一位道德高尚、体格健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猜你喜欢
素质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大学生之歌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