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市柏露乡下陇村产业扶贫的思考与启发

2018-01-19 02:48戴祥生黎鑫林周园田李斌
现代园艺 2017年9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扶贫

戴祥生 黎鑫林 周园田 李斌

摘要:对井冈山市柏露乡下陇村农业产业扶贫模式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产业扶贫要积极适度规模化经营、壮大产品加工业、发展密集型产业、加强旅游业创新和培育增收型项目等建议,以期为罗霄山脉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村农业产业扶贫、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农业产业;扶贫;奔小康

1基本现状

井岡山市柏露乡下陇村为2016年省级“十三五”规划帮扶贫困村,地处井冈山黄洋界脚下,平均海拔约500m,森林覆盖率92%以上,为郑溪河源头之一,距乡政府约5km。全村辖6个村民小组,有107户425人,党员22人,平均年龄53.8岁;村两委班子成员5人,平均年龄46.3岁;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15元。2016年,有贫困户14户28人(其中红卡户5户8人,蓝卡户9户20人)。耕地面积约33.33hm2,林地面积近666.67hm2(其中毛竹两用林面积约400余hm2,油茶林面积近66.67hm2)。下陇村属中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4%,全年之中,7月平均气温24%,为最热月;1月平均气温3℃,为最冷月。年均降雨量约1865mm,年均雾日约96d,冬温夏凉,秋暖爽,春夏多阵雨,秋冬多雾。适合发展种植毛竹、茶油、猕猴桃、杨梅、黄桃;水稻、玉米、甘薯等作物可实行水旱轮作或套种。

2主要成效

2.1增强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 为增强贫困村、贫困户的自身造血功能,本着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的原则,重点发展农业特色种植产业,积极争取农业项目,拓宽致富产业,增强了贫困户脱贫信心。

2.2增加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技能 帮扶工作组积极组织谋划,并安排农业技术人员对贫困户进行黄桃、杨梅、玉米、红薯等进行土壤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农事管理进行指导和培训,让贫困户掌握科学的农业生产知识,增加贫困户的生产实践技能。

2.3增加了贫困户的经济收入 全力实施“茶竹果”产业富民工程,以“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开发了13.33hm2黄桃产业,吸纳全村19户贫困户43人人社并参与务工,获得劳务费用;成立“井冈山市锦旺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建设了13.33hm2杨梅产业;实施了133.33hm2竹笋两用林改造;并以“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开发了约1.33hm2甘薯基地和1.33hm2玉米基地,吸纳全村14户贫困户28人人社并参与种植管理和利润分红,做到了产业发展长短结合。

3效益分析

3.1经济效益 产业扶贫贫困户受益情况:一是5户红卡户(1万元,户)入股井冈山市惠农宝金融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年收益固定为15%,即1500元,户;二是9户蓝卡户入股下陇锦旺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下陇杨梅扶贫基地),股金为0.5万元,户,年收益固定为15%,即750元,户。三是在市帮扶工作组的支持下,投入帮扶产业资金19万元,为每户贫困户(含红、蓝卡户)再增加0.5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入股下陇锦旺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下陇黄桃产业扶贫基地),年收益固定为15%,即750元,户。四是1.33hm2甘薯基地和1.33hm2玉米基地,甘薯基地种植品种是红心水果型甘薯——“赣渝3号”和紫心甘薯一“赣薯1号”,667m2产鲜薯1250kg左右,2元/kg,收入5万元,户均年收入3570元;玉米基地种植的玉米主要有“苏科糯3号”、“苏科糯10号”等品种,667m2产约400kg,4元/kg,收入3.2万元,户均年收入2286元,即甘薯和玉米基地可为该村14户贫困户增加近6000元的收入,为贫困户带来了良好的可持续的经济效益,通过科学合理操作,可向周边地区示范推广。

3.2生态效益 实施套种甘薯、玉米模式,可有效促进土地综合利用、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分,增强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提高土壤肥力,充分利用光能,促进养分循环;甘薯藤蔓、玉米秆收割后可覆盖地面,可持续利用形成生态循环圈,大幅度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有效减少化学物质土壤和水质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3.3社会效益 按照该模式可直接解决下陇村30余名劳动力就业,尤其是有劳动力的贫困户,为他们提供经济来源。该模式的全面实施,可实现贫困户增收、农业增效,促进农村繁荣,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重大意义。

4思考与启发

依据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及市场需求状况,建议大力发展与扶贫关联度高、扶贫对象能够广泛参与的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着力培育增收增效项目,真正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4.1积极适度规模化经营,着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山区茶叶、水产、中药材、高山蔬菜等特色农业资源丰富,但是产业化水平依然相对落后,集约化水平低,资源整体优势和品牌效益未能充分发挥,对扶贫开发的带动力不强。只有实行规模化生产,才能实现种、养、加、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产品才能在市场上真正占有一席之地,品牌才能够树立起来。因此,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特色农业条件,发展特色生态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基地。加大特色品牌创建力度,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培育壮大股份合作社、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以提高贫困户产业参与度为宗旨,整合资金扶持贫困农户购买种苗发展生产、开展技术培训、参与基地建设等,促进和带动贫困农户稳定增收。

4.2积极壮大产品加工业,着力提高产业化水平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既能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又能带动工业经济发展,是实现财政增收、农民致富的最佳结合点。山区农产品加工业整体规模仍然不大,加工转化增值水平不高,精深加工水平较低。要着力延长农业产业链,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大型农产品加工优势企业,大力发展茶叶、蔬菜、畜禽、水产品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副产综合利用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企业与贫困村农户实行订单生产,为他们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依托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加快产业基地培育,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

4.3积极加强旅游业创新,着力强化旅游富民功能

充分挖掘山区特色旅游、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打造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强化旅游富民功能。加强精品线路设计,完善原生态观光、红色、养生修心等旅游线路。加强旅游产品创新,大力发展旅居生活、养生医疗、生态养老等旅游新业态。成熟的乡村旅游点,不仅可以提高周边人口的就业率,还可以推动一定范围内的农业等相关产业发展。因此,将发展乡村旅游业与扶贫攻坚、农村就业和生態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各类特色乡村、农业观光园等,谋划特色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一批旅游名镇名村,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农村餐饮娱乐业和旅馆服务业等乡村休闲旅游业。

4.4积极发展密集型产业,着力促进劳动力就地转移

山区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大力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加快剩余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城镇化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推动具有地方特色的根雕、竹木工艺品、民俗产品等旅游商品生产。龙头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一头紧密地联系着市场,一头紧密地联系着农村和农民,在山区脱贫致富中示范带动作用非常重要。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合同价格优惠、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方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合,鼓励优先使用本地贫困农村劳动力。

4.5积极培育增收型项目,着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推进“一村一品”,因地制宜加大产业开发力度,以产业发展促进脱贫致富。实施产业扶贫项目入户,鼓励和支持贫困户发展种、养、加项目,确保贫困户有1项以上增收项目。拓展农业广度和深度,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努力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加大“雨露计划”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实施力度,加强贫困人口技能培训,提高非农就业收入。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加快土地流转,引导大户发展规模农业、高效大田作物,使土地流转户和经营大户都能受益。

(收稿:2017-04-07)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扶贫
农业产业基金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2013年广东热区社会经济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
阿勒泰市就业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
A股“扶贫”和市场的“扩容焦虑”
证监会“扶贫”
管仲“扶贫”
农业产业发展的电子商务契合度分析
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运作与管理研究
试论“创新”理念指导下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