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是在感知和直觉基础上产生的高级认识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和间接的反应。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促进幼儿和谐、全面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是幼儿思维锻炼和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思维魔方;鋪铁轨;幼儿
“思维魔方”是什么?思维魔方的课程该如何开展?幼儿怎么玩?教师如何指导?什么时候介入?如何培养幼儿思维能力?……这一系列问题,初次遇见“思维魔方”游戏材料的时候,我和大多数老师的体会一样,都感到手足无措、力不从心、根本无从下手,这样的一门“新技术课程”,甚至还有些“懵”。在经过多次观摩思维魔方的游戏实践和互动研讨后,我在新的思维碰撞下,悉心研究、琢磨设计具体的思维课程,在“思维魔方”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梳理出自己的困惑,本文结合大班幼儿思维游戏《铺铁轨》的几个小片段,谈谈我的实践与思考。
活动背景:
思维魔方软件,是一款集“形色分解、空间记忆、逻辑推理判断、综合训练”四大板块三种难易级别的触屏游戏,孩子们每次进入思维魔方教室都会非常喜欢这样的新课程益智游戏。而《铺铁轨》游戏就是其中之一,孩子们可以通过观察3×3宫格图中火车起始位置,点触屏幕选择调整铁轨的箭头方向,规划火车行驶路线等,挑战幼儿思维方式逻辑判断。在此活动之前,幼儿是从未接触过此类游戏内容,也从未尝试过的。
活动片段与分析
片段一:
《铺铁轨1》游戏活动开始了,我分组带领12个幼儿共同进入了思维魔方教室。当孩子们看到小火车和铺铁轨画面的时候,每个人都非常跃跃欲试,在我说明了今天活动内容以及要求后,孩子们便自由结伴进入了操作游戏。
当活动开始5分钟后,教室内突然传来了争执声。我在巡视中,急忙走到了小宇和小丽身边,蹲下示意“发生了什么事,需要老师帮助吗?”只见小宇用手臂遮挡住了屏幕对小丽说:“这个游戏太简单了,你看我先玩几轮吧。”小丽见我走到了跟前,急忙说到“老师他做了2题了,我一题也没做”说完,小宇还是不顾同伴的继续在点击屏幕铺设铁轨路线。没想到这时,屏幕中错误的提示音反复出现,小丽听了着急的说道:“你错了,你错了,刚才这里铺铁轨是走不通的,老师在说要求的时候你没听到,如果错了可以重玩的……”“我知道,我知道”小宇一边继续屏幕操作,一边仍然不理睬小丽。我在一旁又一次介入了游戏,急忙蹲下来提醒小宇:“你要仔细看一看铁轨和铁轨之间的联系,要看清楚铁轨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小宇边调整路线,边点击屏幕说道“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小丽在一旁说道:“你不要乱点,这样没办法联通铁轨了,铁轨上有箭头的要看清方向!”针对小宇这件事,我也想借此情景,重声游戏合作规则,于是播放了集合音乐,也同时暂停了其他幼儿的游戏。在与幼儿一起讨论中,我又重申了一次游戏规则,提醒幼儿要看清题目要求,不要盲目操作,合作游戏要轮流的操作方式等,在大家一起达成共识之后,我们又继续开始了下一轮的游戏探索。
这次我仍然默默地在远处观察小丽和小宇,刚想走上前一解孩子们的困难时。没想到小丽的举动给了我意外的惊喜,小丽耐心地对着小宇说道:“小宇,你先别着急!其实我发现这个游戏是要先设计好路线的,然后旋转这里铁轨……你看……这样,这样设计路线就行了。”随着屏幕中的“你成功啦”的话音,小丽出乎意料地扭转了之前全都答错的局面。在第二次玩的游戏中,他们依然兴趣盎然,持续探索思考,反而这次的小宇很耐心的跟随着小丽一起开始合作玩起了游戏,而且还有商有量。
思考与分析:1. 由于每位幼儿前期经验、个性等各不相同,其实男孩小宇在操作游戏中,显示出了比较强势的态度,甚至有些霸道,在合作游戏方面不太顾忌同伴的感受。教师不是万能的,在一般幼儿眼中,能请老师来介入游戏,总觉得会发生转机或改变,但是案例中教师的二次提示,想帮助幼儿的方式,似乎对于游戏的进展也并没有起到什么显著效果,干预的过多,反而引起幼儿“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的敷衍了事。相反是女生小丽之后耐心的等待,细心的作为同伴为小宇提出建议后,情况才发生了转机。老师虽然暂停了所有幼儿的游戏进度,能对当下的游戏秩序有一定帮助,但是对于如何解决游戏中的困惑,这样的集中讨论真的有意义吗?相反,案例中第二次的探索,小丽能用她的话语一步步帮助小宇转变思维观念,最后还获得了成功。我觉得,孩子给予孩子之间的帮助,远远比老师过多的介入要来的好,甚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2. 因为刚接触这一类游戏,自己也在摸索阶段,所以很多东西也是一知半解,理所当然地觉得幼儿更不懂只有反复教才能达到预期。所以在游戏一开始的时候,我也固定思维的按照我预期的流程和内容一步一步上下来,整个游戏过程显得比较僵硬死板,感觉像是幼儿在观看我的表演,整个游戏中幼儿都是被动接受。一开始幼儿们看到新奇的事物都显得兴致勃勃,但是到后面看到老师一手掌控了游戏,似乎就觉得无趣了,有的幼儿甚至在分享经验中,也开始开起了小差。
片段二:
意识到过多介入行为不对之后,我试着从“万能老师”的位置上退下来,给予孩子们充分的时间,让幼儿自己去动手尝试。我仍旧带了12名大班幼儿,共同进入了思维魔方教室开展了《铺铁轨1》的活动。
活动过程中,我仔细观察每一组幼儿的操作行为,当遇到个别幼儿产生困惑时,我总会提示幼儿“再想一想,请你们互相商量……”的言语,鼓励幼儿互相合作商讨,在这样的效果下。孩子们独立思考时间变多了,也喜欢与同伴商议互帮互助了。在第一次、第二次探索后,我集中了孩子们来分享此次活动的经验。“你是怎么玩的?”“这些符号代表了什么?”“怎样才能闯关成功?”“起点和终点有什么联系?”“怎样才能正确的链接呢?”……当我顺理成章的按照教案,提了好几个预设的问题之后,起初孩子们是兴致勃勃的,但之后我发现,这些提问是孩子们不会吗?还是不明白?问了好几个孩子,似乎并没有几个人能够回答的上来时,我内心开始着急的寻求幼儿回应了,当璐璐刚说“要从起点到终点按顺序链接铁轨……”话音未落时,我似乎是抓住了今天教学目标的“救命稻草”,急忙和孩子们一起梳理了教学重难点:“对,这种方法就是首尾相连,只有从起点到终点,这样设计路线才能成功……”“嗯,这样的符号叫做双箭头……”孩子们在活动后,也似乎明白了许多,但是脸上洋溢的快乐似乎暗淡了不少。endprint
思考与分析:从原先做“万能老师”退居二线之后,孩子们充分玩的劲头是越来越足了,可是活动中,当我提问梳理时,幼儿的反响却不是很热烈。以至于无效的提问模式频频出现。当预设的回应得到一名幼儿共鸣时,没有静下心来倾听,不放心、不放手,也就成了幼兒问题思考及经验内化的一块绊脚石。
片段三:
基于《铺铁轨1》的前期经验,选择《铺铁轨2》的活动,是因为对大班年龄的幼儿,更有有层次性和挑战性。活动开始时,我和孩子们一同在屏幕前回顾了《铺铁轨1》的游戏经验,依旧让幼儿自由分组来探索。在第一次铺铁轨游戏的基础上,这次宫格数量由原来3×3提升到了4×4的数量,铁轨箭头种类也比以往更多,在一些道路中还预设了不少陷阱。
在幼儿开始探索中我发现,绝大多数幼儿都能顺利完成简单的前三题,而这时一脸无奈的两个女孩璐璐和小丽总停留在第二题。小丽反复的在点击屏幕,而璐璐看到我经过时,仿佛捡到了一根救命稻草,“老师,这条路怎么都不通的,我们一起设计过路线了,可你看最后一块没办法到终点……”我和她俩一起查看了路线,发现原来璐璐是不会观察双尖头的走向。
当超过5分钟还没进展后,我发现了共性问题,于是停止了第一次探索。在邀请了几名幼儿一同上来操作大屏幕关卡游戏时,幼儿都能积极举手,大胆操作表达自己想法。这时我将目光投向了低着头一脸困惑的璐璐,突然将这道始终困扰着璐璐的道难题,再一次进行了呈现。
“这题璐璐你可以试试吗?”看着这道难题,璐璐始终在触摸大屏幕前颤颤巍巍不敢举起小手,脸上也带着一丝胆怯,“没关系的,老师相信你!”过了许久,在座位上的同伴们,都纷纷忍不住嘲讽了起来“老师,她肯定不会做的,还是让我们来帮助完成这题吧……”“是啊,她不行的,肯定答不出来……”璐璐看了看向她点点头的我,不紧不慢地举起了小手操作了起来。一边指着屏幕一边开始自言自语,我在一旁询问到:“你在找什么呀?”“我先要规划一下小火车开的路线。”只见璐璐从终点的位置,开始倒着铺起了铁轨。我心中不由为她捏起了一把汗,“你能完成吗?”璐璐轻声说道:“我在思考,应该可以的。”下面的孩子们有些不耐烦了。“老师,她不行的”“她怎么倒着铺铁轨?不对不对的……”在许多质疑声中,璐璐突然转头向大家大声回应道:“让我思考一会儿。”没想到璐璐经过之前的观察,顺利地将铁轨路线倒着铺了5块,正着铺了3块,居然顺利地使小火车开动了。“你真棒”随着成功的提示音,一下子我和孩子一起激动地为她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思考与分析:从案例中看出,幼儿的思维方式是逐步建立的,教师需在反复玩游戏的基础上解读幼儿的难点,当遇到游戏难点时,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璐璐虽然在游戏中遇到难点,但是她能通过自己的不断尝试和试误的过程,逆向思考总结经验,这是可贵之处。我觉得作为教师,我们要在不同能力差异的孩子面前,给予更多不同展示的机会,激发幼儿主动参与思维活动的愿望,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只有真心的信任,才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点滴困惑,一起前行:
1. 如何让幼儿成为游戏的真正的主体?我个人觉得只有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让教师从主导地位退居二线,让不放心、不放手这种思维从我们教学中舍弃,让幼儿尽情地玩,放开的玩,让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才是我们共同要培养的重要性。当孩子们没有目的性的操作时,作为教师我们需要认真观察和思考,引导幼儿互动讨论、探索尝试,即便没有成功的幼儿也要让他们坚持到最后。有时,看似孩子们无意识行为的背后,难道真的就是无意识吗?还是只是我们老师眼中的无意识。当教师介入后才发现孩子们似乎心中自有想法。我该怎么做?有时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一定需要“勇往直前”,其实难得的“缩手缩脚”在一旁静静地观察能真正让幼儿成为主体吗?这些我也在静心思考。
2. 如何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进行合理评价?面对思维游戏这样一个新的题材。其实我们教师和孩子们一样,也会遇到同样的困惑,因为思维魔方它不同于一般的平板游戏,只有为幼儿选择适切的材料,让孩子在快乐中游戏,了解幼儿读懂幼儿,对不同的孩子给予不同的专业建议、合理评价,这样才能让我们的集体教育产生巨大的改变和进步。但是对于幼儿评价方面的思考还将继续钻研。
活动启示:
如何组织孩子开启思维魔方,正确引导孩子是一门大学问。教师的参与度如何,孩子们的反馈如何,都需要作为孩子思维魔方活动的组织参考。在开展的教学方式中,新技术下的玩教具对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和科学指导作用。教师始终是退在幼儿之后静心观察,很少干预幼儿活动,这与我们以往的教学模式是截然不同的。这样的创新教学,虽说让我们都感觉到减轻了教学负担,但这更是考验我们:要做一个“耳听六路、眼观八方”的幼儿支持者、做一个“不急于动手”的幼儿旁观者、回到真正享受“快乐游戏”的自我。
我们教师要基于尊重幼儿、平等民主的方式帮助幼儿自主形成、制定游戏规则。爱因斯坦曾说过:“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我们教师的思维也在逐步转变,在思维魔方这个活动中,我也和孩子一起成长,从一个急躁,喜欢干预,急于把答案告诉孩子的教师,逐步转变成了一个慢慢等待,细心观察孩子行为,静心倾听孩子们语言来了解孩子在活动中一名教师。随着这样凝聚智慧的《思维魔方》课程而带来新天地,我相信在这样的课程中,在激发幼儿体验思维游戏的乐趣,养成自主试误与探索、独立思考与判断、合作讨论与验证等习惯能力下,能为今后幼儿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作为一线的老师,我们还是要考虑到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思维发展。我们要把幼儿放在主体地位,改变原来的传统教学方式,让“不放心、不放手”远离我们的思想观念,让幼儿的思维“看得见”,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思维魔方更多的乐趣!
作者简介:
刘佳萍,上海市,控江幼儿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