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思考

2018-01-19 00:42尚晗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燕子语文课堂

尚晗

【摘 要】语文是小学的基础学科。应激发兴趣,营造愉悦的学习气氛;明确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动者,而不是被动受教者;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创新练习与检测;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注意读写结合。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考

1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蟋蟀的住宅》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有关蟋蟀的资料,让学生借助视觉、听觉更好地了解蟋蟀,同时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查找、筛选资料的能力。自学课文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2互动创新,在课堂教学中落实

2.1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满足人的爱和受尊重的需要,人就会感受到自己有价值、有用处、有能力,从而焕发出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也易于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让学生的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教师在教学中要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团结和谐。

2.2质疑问难――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对学生采取“两欢迎,三允许”的政策,即“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教师要善于在留出的时空余地为学生创造质疑的情景。教师要把握好提问的三个要素:提问的时间、环境(氛围)和问题自身。一言以蔽之,应在最佳的时间,最活跃的环境(学生的求知欲最强时),提出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向老师发问,也同样要注意上面三个要素。教师课前要充分考虑,讲到什么时候让学生提出有利于全体学生掌握新知识的问题。

3引導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班级授课制这个框架内,要有机地融会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在教学中,强调学生间的交往,教师与学生个体交往;在教学中,让学生个体与学习小组交往,教师与学习小组交往,学习小组与学习小组交往。这种以活动形式的教学,要特别注意,在分组活动时,探究问题的难易程度要大小适宜,难度较大,会让学生无从下手而影响活动结果,又会打击学生的活动积极性;过于简单,容易滋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久而久之,就会使得这样的活动失去意义而流于形式。问题一般都接近于学生的“最近思维发展区”,让他们经过一定的努力最终能够达到目标。活动中教师也要时刻掌握学生合作探讨的发展动态,看准时机给予适当启发和点拨,坚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样,既能让学生保持合作探究的成就感,又能增进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也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4插上想象的翅膀,丰富学生的语感

培养语感,必须把朗读和想象结合起来,即训练学生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进行朗读。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燕子》一课时,就让学生展开想象,精读、体会,为培养学生的语感下工夫。《燕子》是现代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佳作,长期以来就是小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文质兼美。这篇散文描绘了春天里燕子活泼机灵的外形体态,特别是在春光飞掠和憩息的画面,着力写出了它“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充分表现了小燕子的可爱。其中有这样一段特别优美:在微风中,在阳光下,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那边的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让学生深入理解,充分体会飞行中燕子的各种姿态,用叙述性的语气读,节奏轻快。“斜着身子”,强调燕子的飞行姿势的轻快灵活;“一转眼”,“掠过”,强调燕子飞行的快速;“唧唧叫着”,强调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放慢速度,用活泼有趣的语气读,“有的……有的……”呼应性重音,一幅众多的燕子闹春图顿时凸现。这一系列的指导,让学生体会到了燕子的活泼、机灵,和春天里旺盛的生命力以及蓬勃的生机。应该说这段文字处理饱含了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是具体的、生动的。

5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5.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是,“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至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

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5.2注重实践,多方面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在教学《墨梅》后,引领学生阅读背诵了《竹石》《马》《青松》等十余首古诗,使学生们了解到了更多关于借物言志方面的古诗,而且无形中又积累了许多古代诗歌。另外,将《安徒生童话》《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书籍推荐给学生阅读,使其领悟书中的精妙所在!总之,教师要做一个牧羊人,把可爱的孩子们引领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尽情享受!教师让学生通过“说”和“读”把感情表达出来,课堂在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进入高潮。

6注意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规律。读可丰富词汇、积累语言,为写奠定基础;反之,写对读又有促进作用,能提高读的自觉性、积极性,能提高读的质量。为此,每学期都要求学生做一定数量的读书笔记,摘录课外阅读中自己喜欢的词、句、段,甚至篇。同时指导学生出黑板报、手抄报,要求主题突出,内容丰富,这就势必让学生自觉地进行课外阅读,广泛地收集所需要的材料。通过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勤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教师在这方面予以足够的重视,采用最佳的阅读方法,才能提高学生阅读水平。endprint

猜你喜欢
燕子语文课堂
欢乐的课堂
燕子
燕子叫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写字大课堂
燕子一家
一条鱼游进了课堂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